“在知识的海洋边,我偶然拾起了一两块贝壳。”――牛顿
很显然,牛顿是相当谦逊的,将自己的一切成就比喻为贝壳。不过,我们(以及牛顿)很幸运,我们捡贝壳有着现成的工具与搜索方法,那就是书籍。
书籍是历代人对自身知识、经验与感觉的记录。毫不夸张的说,它是我们打开光明之门的钥匙,于无尽黑夜中的一团火焰。在市场与时间的大浪淘沙之下,大部分有益的书籍被保留下来,作为人们一步登天的垫脚石。这些信息之宝贵,看上去是不言而喻的。
“曾经我是瞎的,如今我看的见。”――马太福音
这大概也是书籍对我们而言最大意义的真实写照。然而,这样一个人类的开启精神之眼的良药,实际上没有市场。相当令人意外,对吧?事实上,这种现象存在多年,十分普遍。“读书蔑视”的幽灵始终挥之不去。“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声音也从未消失。校园中学习荒废、荒疏阅读、视书如粪土的人也绝对不少。
我想要强
调的是,课外阅读并非“补习班”性质的额外任务,而是绝不可少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时半会不学就可能永远也不能赶上时代的列车。而课外阅读轻松简单即可获取知识,岂不美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
如今,时代筛选人们的唯一准则就是学习。因此,与其将自己沉浸于只能带来一时快感的虚拟世界,不如努力吸取永不失值的知识。
俗语常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举手投足之间,一个人的气质才华展露无遗。一个真正博览群书之士,其精、气、神都令人为之钦佩,这与他的阅读量密不可分。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能很好的描述学霸的诞生:无论智力如何,要想出人头地,就不得不从如山般堆积的书籍中广览群学,因为知识储备是一切的基础。
伙伴们,阅读的一切优点、益处,我们已经足够了解。工具在你手中,现在,接住这个名为“书籍”的工具,找到那块属于你的贝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