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繁杂世间,静像一股清流,润人肺腑,让人获取真善美之感。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
静,不在于外在的沉寂消声,而源于内心的平和与沉浸。这是市井之间的心灵定力,高而美的境界。
田园诗人陶渊明不愿为官,归隐在外。他住在市井繁杂之地,却饮酒采菊,过着悠闲洒脱的日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原因何在?自然在于渊明本身。他同他的名字一样,“潜”于冗杂喧嚣之下,过着“心远地自偏”的日子,把静字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并产生了似与外界隔绝的极美境界。他曾经几度为官,但在无数次沉静的思索中,他看到了自己内心所向,听到了自己归隐山水的心声,终于读懂自己,达到了理想。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正因为陶渊明的静穆思考,他才能上了一个台阶观察自己的内心,明白与了解自己;正因为陶渊明的静心归隐,他才能在市井之间划出自己的境界,不为外界所扰。
“文革”结束初期,邓小平又开始重新接掌党和国家的内外事务。此时的中国正处在“被开除球籍”的边缘。邓爷爷却不焦不躁地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与追寻。他曾在多少个不眠之夜独自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中国的走向和未来的格局。他不急于乱下指
令,而是一步步从根源上冷静分析中国的国情。这种冷静的力量让他有了思路、有了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中国人民脚踏实地、沉着冷静地实行改革开放,引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如果没有静静分析、沉着思考,他就不可能看清世界和中国未来的格局,不可能为中华民族指明一条发展富强之路。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让人看清世界和未来。
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找寻创作的灵感。他经常背着画夹,上山作画。身处深山,周围很静,但他的心更静。他说;“我喜欢潜下心来感受大自然的心跳。”他也正是这样做的。在他眼中、在他心里,没有两件事物是同一种颜色。他仿佛不是用眼在看,而是用沉静的心去感知每一件事物的颜色和形状。有人说他沉浸的心是最好的色彩感应器。殊不知,只有像她那样,真正把心中的浮华褪去,留下与自然的一样的安静,才有可能感受得到万物的色彩,才得以描绘出绚丽的画卷。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讲究一个静字。心静了,才能融入书本,才能感受到数字符号的巨大魅力,才能在学习中搏取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在喧嚣之中探取属于自己的一方幽清,便达到了修身养德、高人三尺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