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则新闻——泉州哭灵女哭出“血泪”。这引起了我关于丧事的联想。
在我小时候,我二舅公过世了。我们围成一个圈,哭灵女在圈内跪着绕圈。她手里拿着话筒和二舅公的相片,嘴里不知在唱些什么。她经过我的时候,我打量了一下她:穿着一身白衣,脸上打着白得吓人的粉,眼睛周围还是粉红色的。再次转到我跟前时,我惊奇地发现她的脸上眼角有几滴粉色的泪珠,虽然我与二舅公从未谋面,但也不禁想:这样的一个人为他而哭,他会满意吗?
去年,小区里有位老人过世了。这位老人也许比较“德高望重”,丧事整整办了一个星期。中午,你正想小憩,突然楼下就传来了哭灵女低沉的“歌声”,每句词后面还跟着一个抽噎的声音,背景音乐是哀乐或者胡琴声。当你适应了这些音乐,“爸爸啊!”一声大喊,击破你的耳膜,直达你的内心!这种方式的宣传效果特别好。方圆十里的人,无论知不知道死者,都会被一种悲凉的气氛所感染,真心点个赞!
上星期,我
正走在放学路上,迎面遇上了一个送葬队伍,恰好停在了十字路口,不仅切断了一条路,还让两条路少了一车道。紧接着哭灵女在队伍中说起话来,每句音调从低到高,还押韵,可惜我一句也听不懂。两排晚辈蹲在地上,大人们恭恭敬敬地低着头,小孩们却东张西望。其他随行的鼓号队、花圈队可以歇歇了,于是喝水的喝水,抽烟的抽烟,聊天的聊天。队伍的上方举着许多死者的照片,还有电子屏写着名字,用意至今仍是个谜。终于,哭灵女把话说完了,于是又开始放音乐。令人费解的是,放的那些歌都是一些快节奏,甚至有些喜庆的歌,无一例外。难道是为了使大家变得乐观,重拾生活的信心?
曾听一个叔叔说过:“我要死在安溪,因为这里的葬礼最隆重。”但,我想,“哭灵女”毕竟不是丧者的子孙,她们的“哭”也是给外人看的,有必要吗?老人在堂是个宝,儿孙们应多多孝敬;老人升天,是去极乐世界享福,还是节哀顺变吧。
这种“隆重”的葬礼还是“简洁”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