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自己曾经学习拼音的时候,已经是隔了七八个年头了。曾记我初见拼音时,满目懵懂,只觉“它和英语好像呀”。曾经的我以为这是巧合,而数年后的我却能回答这个曾让我疑惑难解的问题了。
在近代时,中国面对列强的巨大压力,一直处于“救亡图存”的风云中,民族自信心低落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开始逐渐的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
于是,在新文化运动时,以鲁迅、陈独秀等人为代表,提出了“废除汉字”。汉字在当时被打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罪魁祸首,令人感叹。
既然废了汉字,那当然就要找另一种文字来代替。找什么呢?1920年代,赵元任提出国语罗马字;1930年代瞿秋白提出拉丁化新文字,还有钱玄同主张借用世界语,其本质都是想用字母文字来取代象形会意的方块汉字。
但今天的我们知道汉字并未被代替,不然,你我在这试卷上能看到的就只能有一串串难懂的字符了。那它们去哪了?它们便是我们现在的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的形成可谓颇为坎坷,在没有拼音时,人们想要注明一个字的读音,通常使用直音、读若、反切法等。但前二者虽简易明了,可若
无同音字可注,或者用来注音的字更为深僻、复杂时,这些方法就派不上用场。魏晋时发明的反切法相较之前的注音法的确为一大进步,但此法过于复杂且不好掌握,对初学者来说着实不友好。而在建国之后,让国民能普遍识字已是迫在眉睫,用一种简易好学的方法来注明汉字读音也是不容再拖。
于是,《汉语拼音方案》诞生了。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要用拉丁文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而不是汉字呢?
这件事在汉字注音史上有过激烈的争论,与其时代背景也有一定的关联。其一,作为注音工具,符号应简单,使用才方便。而汉字笔画结构十分复杂,认识一个汉字已经不易,再用作注音符号,掌握起来就更为困难。其二,拉丁字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字母。当今世界上大量的科技出版物都由英文书写,计算机语言几乎无一例外都由英文编写——这些离我们普罗大众太远,我举个实际点的例子:曾有外国友人认为我们的键盘像个架子鼓,上面铺满了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打字时就用一个好似打鼓棒的东西在上面敲敲打打。这不符实际的画面着实令人发笑,但同时也令人深思:若没有拼音,那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