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
第一次听昆曲,约莫是刚走进小昆班时,师姐们唱的。不知从何而起,或许就是从这一刻,我就喜欢上这温柔细腻的昆曲。后来,跟着师姐们练起基本功,从踢腿到跑圆场,乐此不疲。再后来,开始学唱,学念白,学身段,学《牡丹亭》的游园。“动作太僵硬了,再来一遍。”“注意表情,笑起来。”“再走过来一点,步子大一点”“没声音了,唱出来。”那时是正在学杜丽娘,是旦角,需要的是柔,不光是唱,身段更是如此。唱我可以做到,勉勉强强,唱得虽不算好听,但也谈不上难听。奈何这身段,手臂要拗圆,动作要大气,这大家闺秀可就真为难我了。不过,我还是在学,努力地学。
“携手向花间,暂把幽怀同散……”
我从没想过,可以站到舞台上,扮演着一个角色。《长生殿》中的唐明皇,就是我初登舞台所扮演的。很好玩的是,当时小昆班里的男孩子个子太矮,因此作为最高的人,我便跟着男孩子们走起台步。比赛前的一个星期,我们每天都几乎排练一个下午,老师也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抠着细节。比赛那天,我戴上冠帽和假胡子,穿上厚底的靴子,踏上舞台。一点儿都不紧张,只是中途两次胡子勾到扇子,但所幸老师教的都没有忘记,演得还算顺利。唯一的遗憾就是,那次比赛是小梅花奖
的选拔,我却与它失之交臂。
“长刀大弓,坐拥江东,车如流水马如龙……”
后来,毕业了,小昆班的生活自然也就结束了。但对昆曲仍是心心念念,忘不了,还想继续学。我妈就带我去巴城的缘源昆曲社,学习各种昆曲的基础常识,拍曲啊,唱工尺谱啊。最令人激动的是,我有幸参加我的偶像,蔡正仁老师的讲座,看他为我们表演一段《太白醉写》,我又一次感悟到昆曲的神韵,一举一动都细微入神。巴城重阳曲会上,和志趣相投的曲友们演唱《浣纱记》里的《长刀大弓》。想想这段有昆曲陪伴的日子,是快乐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再后来,我去听张军老师的讲座,从中也了解到如今昆曲的发展。张军老师的水磨新调,就是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现代音乐的作品,给人不一样的韵味,耳目一新。一曲《春江花月夜》最令我印象深刻,这也是昆曲再一次走向现代,融入现代。顺着这个趋势,也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编昆曲,前不久的《顾炎武》《梧桐雨》,甚至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我哈姆雷特》这些结合西方经典的剧作。以后昆曲的新编剧作也将会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或许若干年以后,你在座无虚席的当代昆剧院里,观赏年度大戏,并惊奇地发现,这部剧的编剧竟是我。
我想,昆曲的明天,将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