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史上有三颗智慧的苹果:亚当夏娃,牛顿和乔布斯。伊甸园里的禁果让人类从此有了人性,而苹果公司的创立标志着一场数码世界的革新,让人类从此更理性。乔布斯明白,他的公司会改变世界,而踏着他脚步的库克,则更清晰地认识到:纵使这是个数码的时代,人类也绝不能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而失去了“人性”——价值观和同情心。
这是一个有趣而发人深思的话题。多少年来,从来只有“智械危机”惶惶人心;只有机器获得至高无上的智慧从而统治人类的场景才会在小说与电影中出现;就连那场惊骇世人的“围棋大战”,也会有阴谋论者认为智商超群的“阿尔法GO”唯一的败局是故意输给李世石的,只为保全人类最后的尊严……
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任凭文学家们再怎么渲染。人们仿佛集体忘记了一个事实:在担心机械“智慧化”的同时,却漠视自己正被“机械化”。你是否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三五好友聚餐,各人低头玩着手中的手机,菜端上来先拍照发朋友圈,似乎已成定式。无人谈天说地,嘘寒问暖,一向热闹的圆桌上,手机变成人们的大脑,而饭局少了些许人情味。你是否也曾遇到过这样一类人:他们往往低着头独自在网上发表见解,他那样的专心,以至于踢翻了街边乞讨者的铁碗而不自知。你凑近一看,他正在打字:太冷漠了!这个社会。为什么没有人去帮帮那个可怜的老奶奶!
你很想笑,却笑不出来。因为这确是我们生活中上演的一幕幕。让人难免惋惜的是,好像只有很少数人去思考,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世界是颠倒的?
毛姆笔下的高更为了追求人生更高价值放弃了城市高薪的生活跑去荒岛;美国传奇作家戈登一心想要聆听大自然的奥秘,拒绝顶级名校的邀约只身栖居山林湖泊;伊斯兰少女马拉拉就算是被极端宗教人士威胁,也要勇敢地替身边遭受不公待遇的女孩们发声……
我们拥有了数不尽的数据资源,庞大的信息获取途径。以往人们费尽心思去思考一个问题,如今“百度一下”,
/
以亿计的词条答案尽在掌控,比前人更全,比前人更快。不是说这样的发展不好,它为人类带来的贡献显而易见。可是,人们往往搞混,什么是该依赖科技的,什么不该。芜杂无序的计算,你当然能借助计算机来节省时间,这无可厚非,也值得提倡。但那些本应是由你自己经过个人思考与经验得来的东西,在此也全靠网络了吗?那些基于生存意义的,维持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观和同情心,也要机器来教你吗?
数码时代并非简单的二元论:你选择了快速精确,便放弃了思想的高度。两者在不同维度上各司其职。我们说的,不是舍弃计算机式的操作,而是计算机式的思考,一种快速的,平和的,不掺杂感情的冷漠式的思考。
人类是个很复杂的物种。何出此言?机器离不开编程,虽我不甚了解,但也明白它遵循最优解的原则。这是计算机的优点,同时恰恰是他永远无法与思想相提并论的地方。因为人类的选择往往并非最优解。就比方你走在一条登山路上。有些人喜欢一鼓作气,走直线到达山顶,而有些人则更爱徘徊在迂回曲折的道路中欣赏沿途的风景——那些山林中的清雾,迷人的流泉,幽深的啼叫,走捷径的人是体会不到了。
高更的结局确实是悲惨的,饥饿,病死,可他的内心却比生活在城里的富人们充实得多。人类应去解决面对的不是像机器那样得到结论,按着步骤程序式机械化的操作,你应有思考,应有川端康成在《十六岁的家书》中那般的柔情与人生对于痛苦的感悟,你应有胡适在《我的母亲》中那般的感恩与价值观的形成,你应有雨果《巴黎圣母院》中“丑八怪”卡西莫多美丽的灵魂与怜悯世人的胸怀。它是哈利波特遇见的小精灵多比,它被人忽视,被机械化这个大魔王囚禁着,它是美女与野兽里被施了法的茶杯餐具,明明拥有鲜活的灵魂,却被屏蔽了原本的面貌而使人不见,它就是清雾,流泉,啼叫……
库克的担心不无道理,甚至是给了沉浸在舒适圈中忘乎所以的人们一记当头棒喝,别再被机器操控大脑,支配灵魂。否则,你又和数码时代的行尸走肉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