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焯亮
许多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是因为人门会在失败中吸取教训,走向成功。
而我认为,人们没有失败之时,任何的一次失败,其实都是成功。
当我刚基础到失败和成功时,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成功,也没有绝对的失败。”
当平原君商鞅变法之时,他就已经实现自己的目标了,他成就了自己的理想,可以说是成功之人。可是当太子继位时,他却被处以了一个非常残酷的刑罚——车裂之刑,而且太子却又把法律恢复成过去的法律,那商鞅的所做所为就都白费了,可是他真的失败了吗?
当战国范雎合纵其他诸侯国去对抗秦国之前,他无疑是失败的。他被家人看不起,被做官的人辱骂,求学的时候被其他人殴打。可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使用各种方法去求见各国的管理者最后合纵各国对抗秦国。回家时,他的家人们都不敢抬眼看他。直到张仪使用策反之计,离间了他和其他国家的关系时,他才被杀死。最后他的结局是悲惨的,可是他失败了吗?
平原君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坚持变法改革,最后才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是成功的,因为他的制度已经在人们心里留下了新法的种子,并对后世残生了深远影响,怎么能不是成功的呢?
范雎他的命运是悲惨的,他用尽百般方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到最后也没有成功。可如果没有他,张仪也就不会被秦王看上,也就没有后时的秦朝大一统了。在历史意义上来说,他何尝没有成功呢?
没有任何一个成功是必然的,任何的成功都是通过不断地努力得到的。而失败不也是努力的一种体现,是成功的一种体现吗?
卢丁宁
一袭微雨,划过静好的夏日,洗涤岁月的尘埃,润了一份心境,给季节留下一抹清凉。风捻着心事,在岁月素白的笺上暗香盈袖,清浅的时光,发现只可追寻着青春的足迹,回望曾经。
踏着青春的脚步,即将度过了我们紧张又愉快的三年,距离我们毕业的时间屈指可数。
曾经,我们认为毕业遥遥无期,沉浸在自己所认为的快乐中无法自拔。如今,我们即将踏出校园,同学们欢乐的笑脸最终会化为每人手中的一张毕业照,但无论如何,我都会记得和同学们共同走过的青葱岁月!
初中三年,我们温暖过。年年大家都经历过许多次的考试,每次考试后同学们有的开怀大笑,有的强颜欢笑。为赢的一方喝彩,为输的一方鼓励。那一次的考试,我惨不忍睹,成绩败北,失落在沮丧中。这时我的竞争对手跑来安慰我,看到我脸颊微微泛红,眼含着泪珠不停打转,握着我的手连声劝慰,眼光交汇的那一刻,便是开在内心柔媚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芬芳。一声,我懂你,胜过千言万语,润了心,润了情,润了眼,让我久久恋着那份暖。我们共同在心灵深处留下青春的足迹。
初中三年,我们出彩过。激情昂扬的运动会,绚丽多彩的艺术节是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每逢这两次活动,同学们都会精神焕发,积极参与,尽心准备。校运会同学们争先恐后去报名参赛,奋力在赛道上驰骋;艺术节时大家锲而不舍的练习,排演出最满意的的舞蹈作品去展示。我们愿为自己争光,为班级争彩,在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或艺术节中大展班级风采。我们共同在赛场上、在舞台上留下青春的足迹。
初中三年,我们努力过。同学们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挫折。从初一的领先到初二的一落千丈。寻根问底,就是大家还不够专注,还不够付出。初三大家醒悟并不晚,每个人都付出更多的努力,起早贪黑,互帮互助,把握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保证作业质量,为自己的冲刺挥洒汗滴,酝酿奇迹。我们共同在课堂上留下青春的足迹。
面对几个月后便要到来的中考,大家正在做着充分的准备,为三年的拼搏画个完美的句号。青春的花瓣悄然绽放,芬芳了素指流年;如水的情怀,氤氲了一帘幽梦,轻盈一段指间的光阴。我们来不及回首,只可继续追寻着青春的足迹,踏上属于自己的更美好的未来之旅。
孙嘉琪
岁月在美中流逝,四季交织春花,夏日,秋月,冬雪,岁月如水,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星河流转,日升月沉,让我不禁想起那株桃花树,它曾是小学中最美的印记,还有那久违记忆与熟悉的身影,泛起了我心中的涟漪。
我再次来到那株桃花树下,望着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我知道那又是一个桃花即将盛开的季节,空气中早已弥漫着淡淡清香。它似百年陈酿,埋藏着六年光阴和最美好的记忆,不可磨灭的定格在那。那个夏天,我认识了她,在操场上两抹身影在人群碰撞,两道视线穿越人群在空中交织。从那以后,我们成为了形影不离的朋友。那是一种彼此的认同感,朋友的归属感,懵懂中的依存感。我们一起看尽繁花似锦,看尽烈日张狂,看尽秋风萧瑟,看尽荷花娇态,看尽风雨肆人,看尽冬梅傲骨,看尽许多许多。直到六年后的夏天,我们即将毕业了,为了那所谓的前途及不可估量的未来而各奔东西。晚风送走昔日的余晖,水波荡漾天边的红云,盛夏的傍晚,没有白天的炽热,清风吹过一天的疲惫与烦意,我们在路口挥手道别,纵使早已泪流满面,却也要笑着与对方说再见,与过去说再见。也许在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当你拥有的那一刻,就要懂得总有一天要失去。
据说人的一生会与八百二十六万三千五百六十三人相遇,会与三万九千七百七十八人打招呼,会与三千八百一十九人熟悉,会与二百四十五人亲近。但最终都又消散在人海,还有再见吗?我不知道,不过人生何处不相逢。
我会追寻你的足迹,你给了我勇气与力量,我会追寻你的足迹,是你让我看到世间的美好与朋友的情意;我会追寻你的足迹,你让我学会了坚定与珍惜。
树因有了叶的叠层而苍莽,天因有了云的守候而洁白,我因有了你的陪伴而庆幸。在这依旧飘摇的风雨中,景观日升,静待日落。桃花依旧在,我追寻朋友的足迹,愿时光清浅,天涯比邻。
文博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易逝,青春易老,而时间和人生之更迭,正与这时间的变化有关。
雪花消融,青草出头,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孩子们也像一簇簇的小草一样,变得越来越挺拔,大自然间无数生命正在孕育。走进屋内,阳光进来、花香进来、颜色进来;有时下雨的时候你会不禁的呼吸一大口空气,又凛冽、又清新。
太阳逐渐从赤道向回归线转移,天气愈渐炎热。在校园里,孩子们嬉戏、追逐、打闹;而有些莘莘学子他们不得不奋力苦读,争在人生大考中考出精彩,搏出希望。到了大暑时节,人们游山玩水,感受自然的青葱和丰满之美。而孩子们却喜欢大口的嚼一根儿冰棍儿,你不吃它要化了;而你吃了,就没有了。这种既喜悦又纠结的心,实在让人无法抉择。
渐渐地,草枯树黄,老人们喜欢在楼下晒会儿太阳,轻松而又恬雅。刚刚回到校园的学子又要开始为人生构出新的蓝图。而到了白露为霜的时候,家人们围在壁炉周围,交谈一些生活琐事,显得尤为温馨祥和。
还没来得及盘算,转瞬间,已经到了冬季。当我们好奇地用舌头去接天空上飘落的雪花儿时,父母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美妙,什么是时节的变换。到了春节,家家户户高挂起了大红灯笼,吃上了预示着新年美满的年夜饭……
然而回首展望时间都去哪儿了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要做的应是奋发的读书,不留遗憾,我们与无法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只能把现在抓在眼前,享受这一刻。
愿前方,永无终点,
愿时间,永无止境。
李子唯
又是一个深夜,好不容易写完作业,却是翻天覆地地睡不着,索性披衣起身,遥望天上那轮明月。
一轮银月高悬天空,它那么清冷,那么淡然,仿佛一个事不关己的人,旁观着这千百年来的人间百态。已然是十一月份,月光清寒,洒在光秃秃的枝干上,徒添几分凄凉。心里也觉得孤独,不禁捧了杯热茶,茶香袅袅,把我的记忆勾了起来。
那天下了晚自习,已经七点多了,学了一天的我们正欲奔出校门,却被一道声音叫住了。“等一下,站住!”声音异常耳熟,正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我们都刹住脚步,回过头去,老师面带笑,伸手指了指天,“看,天上的月亮!”我们齐齐仰头看去,那月正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圆圆的,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诗“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今夜的月亮不正像一面镜子,映着教学楼,映着操场,映着所有为梦想拼搏的莘莘学子……
又仔细看了看那月,她仿佛一个恬静安然的女子,正对着我们笑呢。
轻抿一口茶,茶已微凉,我又回到了现在,晃晃杯子,映出一个模糊的月影,不禁又想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独坐在青石凳上,拎着酒壶,一杯又一杯喝着。苍穹之下无人陪伴,只余天上一轮白月。那天夜晚的月光,大概在诗人的酒杯里留下一个寂寥的足迹吧。
江边的月又该是什么样子?“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水天一色,与那白月遥相呼应,偶有微风轻拂,那月光便在江水中破碎,碎成一个个轻轻浅浅的梦……荡漾在江水中,月光呀,又在连绵不断的江水中跳跃着舞步,留下了一个淡淡的足迹。
千百年来,月光不知留下多少足迹,它似一本书,不同的人读它不知有多少感触,又似一支歌,唱起它饱觉人间情感,更似一首诗,轻吟起它,体会到无限意境……
可今夜的月光,却在我心里,留下了淡然的步子,不知下次再与它相望,又该如何?
李月彤
窑洞里的空气潮湿又冰冷。
黄土斑驳突兀,缀着点点墨绿色的苔藓。山坡上的裂纹细细密密交错纵横,毫无章法却又极其自然。闷热的阳光深深地拥着这一片山坡,带着让人窒息的温度。
就在这一面坡上,嵌入了一个粗糙的门框,便挖出了大块大块的土。细细碎碎的尘土在阳光中飞舞,我仿佛能够看见开凿时飞扬的灰尘和被掩盖的纷乱的脚印。四壁糊了厚厚的泥,到现在,那层泥巴干透了,便也不会有尘土纷纷扬扬的落下。
土炕上铺着蓬松的的干草和柔软的棉被,枕头并不华丽,却很结实——里三层外三层的厚实土布和密密匝匝的针脚,都在细细地描绘着工匠那颗质朴的心。炕下秸秆正燃烧着,金黄流淌,化作褐色的灰尘纷纷扬扬,呛得床边的老人连连直咳。
窑顶悬着一只灯泡。最经典的款式,柔滑的曲线流畅地滑向收口。炕边垂着根细细的白绳,轻轻一拽,便有一声简短清脆的咔哒声传来。昏黄的灯光亮起来,给房间内镀了一层温暖的光。反复拉拽白绳,只为听那清脆的咔哒声,灯光忽灭忽亮,携着老人嘶哑的笑声,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麦秆旁是灶台,锅里正烧着水。老人一边咳,一边向灶里塞着柴火。我擎着根木棒,胡乱搅动着。火舌将灶台舔得漆黑,揭开木盖,烫手的白气前仆后继地涌出,顺着土壁向上攀援,伏在墙顶,做一个美美的梦。
这窑洞不知是何时被建立的,也不知是何人所建的。它如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将这些简单质朴的温暖细细地刻画在上面。
我的手指一寸寸地抚过墙壁,凹凸不平,承载着我所不能理解的质朴。土炕冰凉了,灯光暗淡了,火苗熄灭了,烟味散尽了,老人带着她嘶哑的笑声消失了。
我曾以为这记忆中的温暖早已随风远去了,而今日,我仿佛寻觅到了那些先人留下的不可磨灭的足迹。那份在高楼林立间所荡然无存的质朴,从未消失,只是在那些被人遗忘的角落中,等待着我去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