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总在无意间花落指间,于是我们用笔尖写下青春无悔。”我把这句话当作开始,一个新的开始。
仔细算算,开始真正地接触文学已经7年了。这些年里,有过迷茫,有过思考,有过幻想。尝试着去写小说,最后还是记叙文;写过抒情性散文,又被戏称“矫揉造作”;涉猎过诗歌,想诗意地生活写作,又被一巴掌抽醒。
作为一个写作总是不落实地、肆意挥发的同学,我受到过一些奇怪的称呼,类似于“虚情假意的伪善者”、“无所事事的幻想家”、“闲着无聊的批评家”。我无所谓,这便是我的风格,没有关系。比赛作文我也这样写,学校作文我也这样写,考场作文我也这样写。你可以称呼我的文章“假大空”,但你如何知道,我不是真情抒发?我可以处世圆滑但我不想这样。我往往展示的是一个混合的人格,所以我看起来很怪。
我也许真是一个奇怪,甚至有点“非主流”的人。我可以开心地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也可以淡定地围观郭敬明的《小时代》。其实我也和大众一般,极度厌恶社会黑暗与
不公平,但又不得不生活在其中。我只是有时候把它具象化地体现描写在了我的文章中,并且夸张、放大,想和鲁迅一样“把丑恶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秋风走过,也会吹皱我的眉眼;春雨落下,也会牵动我的柔情;夏雷闪过,也会扯动我的雄心;冬雪飘飞,也会覆盖我的不安。
看着别人讨论我的文章,我往往会想到诸如“古典文学是否要用电子书来查看”此类的问题。其实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对与文学与写作的看法和个人的风格与心理。当归心似箭时,春花秋月不一定是美景;当过度追求时,残缺不全也是一种可爱。
看着风嘶吼着从窗前奔驰而过,心中的弦瑟微微震颤。
这些年,我曾努力地去思考,什么样的文章好?
如今我发现,文不在多,不在描。而在一种“风格”,一种思考。
我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我15岁,我在路上。
“青春总在无意间花落指间,于是我们用笔尖写下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