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曲王安石的《元日》可谓是把春节描绘得淋漓尽致了。
大年三十的晚上,在我们古老的乡村中有一传统的活动——发糖发柴。同时活动的名称也是我们此次“乞讨”时的嘹亮口号。吃完早年夜饭的孩子们同时也包括老顽童在内,都会在村中祠堂门口的空地上相会。孩子们个个面红耳赤的,小小的脸蛋像一个个散发着光泽的苹果,红彤彤的,在夕阳的映衬下,不免会散发出闪闪的光芒,纯朴可爱。
可惜天公不作美。天气变换无穷,晴转多云,多云转阴,阴转小雨……但这一切似乎都不曾影响孩子们的兴致。孩子们宛如水仙子,在蒙蒙细雨中奔跑嬉闹,翩翩起舞,像极了一幅乡村油墨画。简单而不失优雅。
夜幕降临,天空渐渐昏暗了,我们的活动也小有起色,所说是“乞讨”,但绝不是迷乱的,我们具有一定的路线,一路上也有长者跟随,生怕我们落下了哪一家,失了吉利。我们的口号是在巷子里回荡,“发糖发柴,发糖发柴……”半土不洋的口音使我忍俊不禁。这更显现出了我们的“接地气”。到了村民的家门口孩子们就更加起劲了,震耳欲聋。惹得房主哈哈大笑,当房主将糖果等倒入食品麻袋后,我们会以一句“利丝”作为回复,“利丝”带有我们的当地语言成分,就意味着“发财”。主人一般会把柴火放在大门旁,孩子们见了则会一拥而上,争着抢着去捧火柴,遇到粗重的
柴木,孩子们就会齐心协力地一起去搬,场景一片和谐。雨水的干扰似乎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的只有喜悦。
事过中旬,我们来到了一个空巢老人的家门口,我们都在犹豫。老人佝偻着身子,低声地埋怨道:“愣在那儿干嘛,快来,快过来,看不起我嘛。虽说少但这也是我的心意啊,快来……”对于他,心中有一丝同情心痛,又有一丝敬佩。看着盘中有且仅有的一块麻糖,心中又不免有一丝心酸……
活动结束后,我们把所有的食品,柴火都拿到祠堂上。接下来就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分赃”环节了。孩子们纷纷从口袋中拿出那个被捂热了的小袋子,乖乖地排好队伍,等待着领头人的奖赏。小小的袋子被撑得鼓起来,好似美好的祝福充满了袋子。领了奖赏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地朝着家蹦跳。活泼可爱。
我们商议着拿出一部分物品送给那个孤独的老人,给他送去温暖与爱。老人一开始只是推脱,而后,那我们没办法,只好红着脸收下,并且脸上道谢。
柴火,是祠堂中金火堆的能量来源,晚上乡里人会为在这儿烤火,谈笑风生,金色的火光抚摸着他们沧桑的脸颊,真希望画面能在此刻定格。温暖有爱。
其实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很简单,传播爱与温暖,“发糖发柴”亦是这个寓意。
春节是人们对过去一整年的总结,对将要到来的一年的欢迎,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在新的一年中,愿我们勤劳勇敢,努力向上,亦要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