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见到由文化部主管的大型文化类核心期刊《文化月刊》五月上半月号,里边的一篇文章引起笔者的注意。标题如上,作者是我市的文化学者张杰民。此期用六个页码刊登该文,篇幅最长,显见编辑对此文的重视。
杰民君作为长期工作在舞阳文化行业的老同志,多年从事贾湖文化的发掘整理和考据,是贾湖遗址发掘者张居中教授的编外“弟子”。用张居中的话说,你们要了解贾湖文化,不用找我,直接问张杰民就行。正是由于长期致力于对贾湖文化的研究,杰民君才发现一个历史、传说中的有趣现象:太昊伏羲与贾湖的关系。此文正是他在这方面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
我们知道,作为远古文化遗存,贾湖遗址自1983年到2013年,先后经历过八次发掘,出土的骨笛、陶器、碳化的稻壳、牲畜骨骼、殡葬方式等都震惊中外。专家们通过对贾湖遗存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世界上最早的音乐起源地、最早的稻作农业、最早的酿酒技术、最早的纺织、最早的牲畜养殖、最早的鱼类养殖、最早的甲骨契刻符号、最早的同群不婚习俗、最早的原始崇拜等。
这是一个距今7500年到9000年的新石器早期淮河流域上游的文化遗存。
那是一个年降雨量1200到1400毫米的雨量丰沛的历史时期,差不多是现代当地降雨量的两倍。
从贾湖遗址往东,大约150公里的淮阳县城有座人文始祖太昊伏羲陵,传说里边埋葬着太昊伏羲的灵骨。
传说中的太昊伏羲是太古三皇中的天皇,生活在距今约8000年前,即贾湖文化核心时期。他教民稼穑、结网捕鱼、驯化牲畜、栽植农作物、制定历法、制作八卦、创制文字、发明音乐、制定婚姻制度等,是父系制度的开创者,是人类从原始部族走向文明的领导者。传说中的太昊伏羲生于甘肃天水、葬于淮阳。
远古的传说大多都有历史的印记,只是缺乏文字的印证,被后人解读成民间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太昊伏羲的故事见诸文字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距离贾湖文化时期已经过去了6000年左右,在当时也已经是“远古的传说”了。
太昊伏羲生前所做的一切与贾湖遗存中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高度契合,淮阳与贾湖又处于同一纬度线上,同属于淮河流域,同属于雨量丰沛的地区。假如说太昊伏羲和贾湖有联系,那么首先要弄清楚他的出生地天水和安葬地淮阳与贾湖是否有关联。
唐代诗人李白有句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1200多年前的李白认为,黄河的水是从天上来的。怎么来的?集雨成河。在科学知识十分有限的古代,人们认为风雨雷电都是有各路神明主宰的,神明们都在天上。雨水来自天上,自然叫天水。由是可知,天水本意就是指的下雨这种自然现象。至于作为地名的甘肃天水,应该是很后期的事情。可以佐证的事例是,成都作为城市地名,是我国历史最久而且从来没有更改过名字的城市,但它的历史也只有2000年。再者,被一部分考古学家作为太昊伏羲出生地证据的天水地区大地湾遗址,属于新时期中晚期文化,要比传说中的太昊伏羲生活的年代也就是贾湖文化晚一千多年;“巧合”的是,根据考古发掘,证明在7500年前,贾湖地区发生过一次千年一遇的洪水。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根本无法抗拒,但当时的贾湖人已经能渔猎,水中逃生完全不必臆测,而贾湖下游150公里处就是淮阳。洪灾来临,贾湖人在首领的带领下顺水而下,到达淮阳,落地定居当在情理之中。
郭沫若生前也曾就太昊伏羲的出生地发表观点:山东南部,或者河南南部的淮水流域。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杰民君借鉴了胡适先生的治学方法。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杰民君在文中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证。最后,作者以一位文化学者的身份,抱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站在家乡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将贾湖文化与太昊伏羲文化关联起来,建设太昊伏羲朝圣文化园!
如果说该文还有遗憾的话,笔者看到,作者在论述贾湖时代同群不婚,即“别婚姻”的时候说,专家通过对尸骨的鉴定,认为有的女性属于外来族群,而且随葬品中的绿松石在贾湖周边300公里范围内没有出产。事实上,贾湖往南,400公里处的十堰就是我国最大的绿松石出产地。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无论是通婚还是贸易,当时的贾湖人活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其审美观也“潮”得很呢。
2017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