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久没有一本我爱不释手又不忍卒读的小说了,虽说看得有些迟了。我也说不清它到底好在哪里,只是总能让我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联想到自己恍惚的曾经,那回不去的青涩时光。
乍一看到九夜茴《匆匆那年》封面上的那几句话,心就有所触动了。
月光下的树影斑驳了多久时间,
白裙子的女孩路过了多少次这街,
夕阳下我多少次回望着你的眼,
你有过多少遗憾总是苍茫了爱恋。
……
我向来喜欢优美动情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被拨动心弦了。我以为它的内容即便不像《何以笙箫默》那样不切实际,也不会脱离《我在回忆里等你》那种悲情套路。只是,我彻彻底底想错了。从翻开它的第一页开始,我便一发不可收拾。
《匆匆那年》被称为80后的血色浪漫。书中以方茴和陈寻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述了80后的情感与生活经历。方茴的回忆让人不禁想起了90年代末的北京,在她那长达十年跨度的回忆中,有美好的青春校园生活,有涉及青少年犯罪的探讨警示,有建国五十年大庆、迎接新世纪、北京申奥成功的历史事件,有大学时代的颓废迷茫,有工作以后的艰难奋斗,有婚姻生活的现状等等。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真实记录了80后的成长轨迹和他们富有时代感的印记。
回忆的开始就是高中的校园生活,不知道为什么90年代末的北京校园里的林林总总,在方茴的叙述中,总让我有一种自己又重回初中的感觉。那些秘而不宣的心事,那些单纯幼稚的想法,那些与学习有关又夹杂自己私心的亲密接触,还有傍晚夕阳拖长我们的影子那种朦胧的想念。
喜欢陈寻写在纸条上的的“我喜欢你”,山盟海誓的“我爱你,我真的爱你,我发誓我真的真的最爱你”,如今成了最大众的俗语。纵然爱较喜欢更深了一个层次,可是那一句淡淡的喜欢至今都被我认为是最浪漫的两个字。想到《一升的眼泪》中,麻生对亚也袒露心扉,说着,“我喜欢你,”然后又是羞赧的一笑,“呵呵……也许喜欢呢……”想到亚也的那句感动的“谢谢”,不是纯情的最好代表吗?如若再看一次这个镜头,我一定还会泪流满面。
当陈寻在电话里一直追问方茴到底喜不喜欢他,喜欢就说“是”,不喜欢就说“不是”时,方茴只是匆匆忙忙害羞地讲了声“是”,便在爸爸的催促下挂断了电话。在北京的两处,他们分别偷偷的笑。不能再打电话多说点,所以只能回忆刚才的对话,一个字一个字的乐;没有手机去发个短信确认一下,所以在高兴的时候还有些忐忑;不存在QQ这种可以随意打个桃心的东西,所以就把这种心意好好的埋在心底。
但是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思念和喜欢沉积了更多,酝酿出格外甜美的香气。那些怕被同学发现只能偷偷进行地小暧昧,那些为了彼此处处考虑周到的小想法,那些以对数学题答案为通电话理由的幸福日子,还有和铁哥们儿好姐妹们共同走过的纯情岁月,常常成了人生最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只是当人长大了的时候,是不是不得已总会改变些什么。陈寻不算背叛的离开,方茴极度伤心的虐情,所有年少时光美好情感的打碎。关于友情,也关乎爱情。生命中总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掌控,事实上我们连预知的可能都没有。对于后来的一切故事,我只有唏嘘感叹,思索回味。而后来他们的再相遇,是因缘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天助,谁又说的清呢。
作者说的很对,很多人之所以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它离我们太近,以至于总感觉在故事的人物中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影子,也曾方茴过,也曾陈寻过,也曾赵烨过,也曾乔燃过。而我们的记忆中也始终保留着那些陪衬情感的大事记,五十年国庆,北京申奥成功,零三年沸沸扬扬的非典……我总觉得放在历史背景下写出来的东西才更有深意。
对于《匆匆那年》这本书,我头脑中仅存的两个词就是“回味”、“思考”。而此时竟然不由得想起了乔燃那篇为方茴写的作文,记得最后一句是这样的,“那个春天,我记住了,她会忘记吗?”所有的故事谁能说清楚谁对谁错呢,舞台上的灯光太耀眼,我们都是剧中的角色,说不准在某一瞬就迷离了双眼。而不论自己经历了怎样的青春苦痛,我想每个人的青春时代都应该可以称作美好吧,毕竟它给了我们那么多值得留恋的往事。匆匆那年不匆匆,它已在我们的心上刻下了永不褪色的记忆……
月光下的树影斑驳了多久时间,
白裙子的女孩路过了多少次这街,
夕阳下我多少次回望着你的眼,
你有过多少遗憾总是苍茫了爱恋。
忘川河畔盛开了多少朵红莲,
轮回中我们擦肩了多少个百年,
前世的你吟唱了多少梦萦魂牵,
如今的我多少次梦回少年蹁跹。
一百年一千年之后匆匆过去多少年,
漫漫岁月中我们许过多少诺言,
多年之后我们是否还会无悔相伴,
只为你的一笑误我浮生的匆匆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