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道”是用语言难以叙述的,老子用了反向描述,逐条陈列,最后逐条打破,告诉我们这样理解都不对!庄子使用的是比喻的方式,满天的吹大牛,哦!对了,庄子说这叫吹万,比吹牛更厉害,因为“道”只能在满天吹万中激发你捅破那道窗户纸。
关于得“道”这个词,佛家所表达的比较恰当,他们叫“顿悟”,忽然之间大彻大悟。得道,给人的感觉,只要老师传授了你口诀,你就“得到”了“道”似的。
三十年前,我的父母向嗣善师爷问道,后来师爷找给了他们一本《玉皇心印妙经》说:多念诵《玉皇心印妙经》,这就是道。当时,父母只是怀疑嗣善师爷不想传给他们道法口诀,只是糊弄而已。
其实,所有修得正果的前辈,没有不想传道于徒弟和求道者的,相反他们为了能传道于人而费尽各种心思。自古都是道不远人,人自远……千百年来,修道先人传下来的道法口诀多的数不胜数,就是给你了有用吗?
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这里我们先读解一下有和无的妙处: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是万事万物共同存在的特性,有是物体实体的一个视觉与触觉,无是它的灵魂所在。
年轻人骑着高赛摩托飙车,有,的存在是车与空气形成摩擦,一个速度的现象,无,就是空灵中那些无形的快感。(这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比喻,如果你从内容上理解就走偏差了。)
有和无我们从名词和意识中将它们分割了,但它们的身份却缠绕在真实与假借中,它们在我们的意识中本末倒置、颠倒交换了。《红楼梦》中有句话说得好:”假到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有和无亦真亦假,真真假假。(再次强调所有讲道与佛的文字,都不能从内容去理解,这样理解必错无疑!只能从那种形式上去理解。)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到底他讲佛法了没有,答案就在《金刚经》里。如来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就是说:佛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佛法,因为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佛法都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你认为文字语言表达的那些就是佛法你真的就错了,离谱了。
曹洞宗的故事,在这里讲一下,我觉得很有帮助我们理解“得道”这个词。
“切记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良价禅师在和云岩道别时问云岩:“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描画)师真(真影、画像)否,如何祇对(回答)?”
良价禅师一听,便沉吟。
虽经云岩禅师点拨,良价禅师此时仍然对云岩禅师的“只这是”一语,存有疑惑。
离开云岩后,一天过河的时候,良价禅师无意朝水中一看,发现了自己的影子,遂大悟前旨。作了上面那首偈子。
回到老子所阐述的“道”,它所存在的“空”与“灵”不是师父能用语言文字可以传授给你的,也不是那一套口诀让你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一切都处于,“道,可道,非恒道也。”无法表达与阐述。有句话说的很恰当,口诀虽多贵在存真,那个“真念”你找到了,哪怕就那么一刻你算是顿悟了,你就得道了,口诀何用?说明书而已。其实一切道法都是水到渠成的,不是刻意的,也不是意念引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