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就住在工厂隔壁。
这个双休日,我去工厂,见奶奶低着头在缝补。走近一看,原来是在补一个米袋。“奶奶,这个别补了,工厂里有很多这样的袋子。”“我反正也没事干的,补补后可以装土豆,那样就不会漏了。”94岁的奶奶耳聪目明的,竟然不用戴眼镜也能缝补。
下午,我们摘了些桑果,拿去给奶奶,见她又在做针线活。这次又补什么?“之前用的是白线不好看,把它拆了,打算用黑线缝。”奶奶停下了手工,继续说,“在贴身内衣上缝个口袋可以放皮夹。”说着还撩起穿在身上的背心,给我看她之前缝好的口袋。“嗯,很大,很好。” 奶奶的口袋是咖啡色,很衬她的内衣,现在她给另一件内衣也缝口袋。“这样皮夹就不会丢出来了。”奶奶边说边从口袋里拿出皮夹给我看,还告诉我,这是婶婶帮她做的。皮夹做得很精致,有拉链,是用条纹的布做的,很是大气。
宁波有句古语:“抬来媳妇像阿婆。”确实婆婆和婶婶都很会持家,会做各种缝纫。窗帘、坐垫、靠垫、被套……各种小物件都做得很精致。而奶奶那个年代,没有缝纫机,都是靠手工缝补的,看她做的针线活很细又很妥帖。
记得前几年,奶奶把包装带都收集着,然后一有空就在家门口自己编篮子。前年爷爷走时,奶奶从楼上拿下来一大堆的东西,白帽、白花、白项圈……都是她自己编织、裁缝的。不禁对奶奶充满敬佩!
奶奶那一代人,经历过各种磨难,他们更懂得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平时都非常会勤俭持家,自己能动手的都是自己动手。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唐代诗人李商隐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成为后人的警世名言。《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诫人们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做起,不要铺张浪费。切莫把日常微小的事物看轻了,从而不知珍惜。要知道每一样东西的背后有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有多少能源的消耗;桩桩件件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
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勤俭却与人们渐行渐远。就如我,看到衣柜里的衣服放不下了就马上清理掉,有很多衣服其实都没穿几次的,也都毫不犹豫地放到捐衣箱里,而且每到周末总想着到哪里游玩。其实在女儿小的时候,我也会缝纫,会把我不穿了的衣裤改小给女儿穿,我还会编织各种花样的毛衣,常把穿旧了的毛衣拆了,重新编织。可是现在,能买到的就再也不会自己动手。
公公就曾发话,现在年轻人,只想着吃吃喝喝玩玩。反而是那些老年人,他们退而不休,一天到晚总是在忙碌着。也许年代不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勤俭持家的美德,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