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与我一起工作了好几年的同事,来和我辞行,他们又要到一个新的建设工地工作。我提议大家一起吃顿晚餐。按常理,共同聚在一起,是一件很高兴的事,但整个过程都显得十分拘束,彼此间言语很少。席间,喝了不少酒,氛围凝重。一位年长一些的老同事,道出了心里话,我们不想分开,不愿离开大家,这些年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记得那是2006年的春天,我奉命到位于华山脚下的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项目部任职。当时,我刚从原单位调到中国铁建二十三局集团。对于这里的一切我都是陌生的。到机场接我的是一位操着浓重陕西口音的司机,在车上我简单询问了一些项目部的情况,也算是对项目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到达项目部驻地已是深夜,项目部的几位领导等候着我,让我十分感动。与大家见面后,我被安顿了下来。项目部办公的地方,是租住的地方一所职业中学,宽大的校舍成了我的办公室,宿舍房间不大,却整治得很条理。据后来得知,这是过去老校长的办公室,怪不得有几分“阔气”。其实,我没有太在意这些,我在想,上级让我到郑西工作,是要让我尽快进入角色,担起这份责任。这一夜,我没有太多睡意。
清晨,我早早就起床,沿着偌大的院子转了两圈。对项目部驻地算是有了感性上的认识。起得早的职工,看见我这个陌生人,满院子转好生奇怪,但大家还都是善意地向我点点头。吃过早餐,我正朝办公室走去,此时,地方的一群老百姓围了上来,领头的冲着我就大嗓门地问,你是新来的书记,你们占了我们的土地有个甚说法吗?办公室主任告诉我,这是当地的村民,前些日子,因为征地拆迁的事与项目部发生过冲突,他们是要来找你评理的。我很客气地将大家让到会议室里。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他们的满腹的冤屈。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了问题的原由。我提出,大家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很快,双方达成了共识,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午间,项目部安排与村里的几名村干部在一起吃饭。这件事很快在项目部传开,新来的书记化解了项目部与当地村民紧张的关系。其实,这件事并非如此简单,但总算与当地村民有了一个良好的沟通,为后来的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项目部召开的职工大会上,项目经理简单介绍了我的一些情况。此次会议上,我没有作任何的表态,更多的时候我在仔细地观察大家的表情,坐在会议室一个角落的几名年轻职工引起了我的注意。从他们的脸上,我似乎看到了什么。会后,我分别找到了这几名职工。他们是项目部的几名技术骨干,但又是大家公认的“剌头”。他们提出,项目上的分配是不合理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这样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把他们的想法记在了笔记本本上,并深深地记在了心里。我知道,这是一个热点问题,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经过了近一个月的调查了解,我把拉开职工收入分配梯次的想法与项目经理进行个别酝酿。不曾让我想到的是,项目经理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很快,项目部的收入分配改革全面推开。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项目活跃了起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在半年间,项目部在指挥部组织的评比中夺得六项第一,职工的收入列所有项目之首。一些职工手里有了钱,平日里总要在一起聚会,职工之间交流多了,职工心齐,干劲更足。职工们私下里聚会,总愿意把我叫在一起。但我认为,作为项目部领导,长此以往未必合适,我主动与其他项目部领导交流,他们一致认为,职工们愿意与我们在一起,证明他们信任我们,有话愿意和我们说,是件好事,我们之间的心更近了。
在经历了郑西铁路客专建设,石武铁路客专建设五年之后,我越发觉得,是我们彼此的理解和支持,凝聚成了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和兄弟般的情谊。虽然,今天因为工作的分工不同,面临着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可能长期在一起工作,但我觉得这种彼此信任,互为帮助的真情实感是难能可贵的。我在想,无论你们走到哪里,我们的友情长存,祝福到永远,我会想念你们的。
作者:冷清安
通联:湖北省大悟县泉水路中国铁建二十三局指挥部
邮编:432800
电话:1557251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