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5日天气阴晦,清晨6:30从巢湖出发,雾霭全程笼罩高速,我们于7:40抵达马鞍山采石公园。
采石公园依山造景,西北下临大江,三面为牛渚河环抱,犹如一只硕大的田螺浮在水面,又因漫山林木葱茏,故名翠螺山。大名鼎鼎的采石矶就位于翠螺山西南,相传曾有金牛在此出渚,古称牛渚矶。
采石矶以雄、奇、秀、险集于一体而居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等“长江三矶”之首,正所谓“凤台东出无多地,牛渚南来第一矶”。别看翠螺山海拔只有131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母以子贵,翠螺山也素得“千古一秀”之誉。
但是,公园规定8:30方才开门,我们来的过早,“生命在于运动群”一行两大车计101人,只得逗留在门前广场上拍摄、侃谈、闲逛,等待开放。
采石公园正门为青石阶奠基,紫柱、粉墙,琉璃黛瓦,斗角重檐,正中斗拱上郭沫若先生手书“采石矶”金字匾额,分外瞩目。
拾阶而上,门首高悬范曾先生“采石山水甲江南”金字墨宝,两旁是大康(康殷)先生的手迹,上联是:“泛洞庭湖八百里秋波挂席来遊三楚风光携袖底”,下联是:“对太白楼一千年明月举杯邀问六朝烟景落撙前”,金字黑地入木三分,对仗工整气势非凡。
入得园来,是一尊三羊开泰的雕塑和郭沫若手书“采石矶”的大照壁,人们纷纷凑上去拍照,我不止一次来此,兴趣难以与其堪比。
尾随群友,足踏卵石铺就的曲径,我匆匆在梅园穿行,时值“大雪”节气,这里的红梅、绿梅包蕾初孕,情窦未开,还不见妩媚,而那些枯叶飘零的腊梅,迎风斗霜,怒放在即,尤显风骨。过了石桥和绿荫游廊,就是万竹坞了。
翠螺山原本无竹,采石风景区自1981年起,先后从京、宁、蜀、湘、赣、鄂、闽、皖等地,引进竹种,现已达20属127个品种,有美丽的庭园观赏竹“金镶玉竹”,有名闻遐迩的“斑竹”,有其节排列如龙鳞图案的“龙鳞竹”,有节干鼓出,形似人面的“罗汉竹”,有家居“清凉山”的花毛竹,有来自于竹乡安吉的黄槽毛竹、紫蒲头石竹……当万物凋零时节,这些珍奇名种青翠欲滴的荟萃于景区小道旁侧,引得游人争相拍摄,为采石矶山水增色不少。
过了万竹坞,途经虞公亭,这里场地不小,周边吊椅上有人促膝谈心,厅内一神清骨秀的老叟正在修习太极拳,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慢条斯理,颇有仁者之风。
再往前行,便到了林散之艺术馆,1991年建成。林先生1898年生于江苏江浦,1989年12月6日逝于南京,享年92岁。其草书独步当代、比肩古人,有“当代草圣”之誉。先生祖籍安徽和县,曾属巢湖市辖下,故此,巢湖民众对其甚为熟悉,民间不乏他的真迹。
林散之艺术馆以传统建筑风格为基调,适当参用了现代建筑的手段,典雅、古朴而又新颖。特别是主馆部分,以茅草覆顶,取名“江上草堂”,是沿用林散之先生故居的名称作为纪念,表现了林散之先生淡泊、质朴的品质。
林散之艺术馆收藏了林散之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100余件,还珍藏其生前所用的大量物品。此外,艺术馆还收藏有黄宾虹、赵朴初、启功等许多当代书画名家的作品,文物价值非比寻常。
1996年,采石风景区将先生在小九华山的墓葬迁移艺术馆内,启功先生为之题写“林散之先生之墓”,墓园依山就势,与艺术馆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
在艺术馆斜对面,圈栽一株120岁的紫弹朴,多干散出,虬曲跌宕,植根大地,超脱天外,我深感这就是当代草圣灵魂的写照,馆树烘托,相得益彰,景区管理者真乃妙手生辉。
继续南行,眼前呈现一湾碧水,那是所谓“梦溪”,进得前来,水波不兴,有“博彩桥”拱卧其上,透过桥上花蝴蝶般的人群,但见林荫中粉墙黛瓦的马头墙,门头镶嵌“林坞凌云”石匾,那里就是绿水环绕的圆梦园所在。
“梦溪”、“圆梦园”,是上世纪末(1997),仿意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梦溪园”而建造,占地约6公顷。圆梦园有轩、馆、厅(竹书斋、义竹轩、竹苞松茂、风篁静听等)十四间,其中最突出的建筑是长约100米的碑廊。历代画家(主要为五代、宋、元、明、清、现代)所作的竹画碑廊,有碑102块;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历代诗人咏竹、颂竹的诗篇碑廊,有诗近60首;这里有宋代理学家朱熹“忠、孝、节、义”手迹碑刻,还有《石鼓文》全文700余字的碑刻等等。
圆梦园内更值得一观的是徽州三雕的部分实物,含蓄地通过吉祥的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折射当时徽州独特的文化以及徽商对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寓意深刻。园内还陈设了以徽派盆景为主的数百盆山水树桩盆景,树桩苍劲古朴、青翠秀丽,生机盎然;山水峰峦叠嶂、岛影波光,足显名山大川之美,引得游人流连忘返。
顺道折向西行,有一石刻“开元坊”,无非就是一个缅怀大唐开元盛世的虚拟概念而已,充其量也就是在“三公亭”长廊上悬挂着“马鞍山市地方名特优产品”的字样,后面可能有些许店铺,门可罗雀。
走过百十来米长廊,我到了“李白纪念馆”,它与四川江油、湖北安陆、山东济宁三处,共同组成全国四大家李白纪念馆。站在广场朝北望去,东西两厢门扇紧闭,门首镶着青石镌刻的匾额:东边是“江涛涌雪”;西边是“山势凌云”。正门为三层坊式重檐,牌楼竖行书写“李白纪念馆”金色字样。
进入馆内,牌楼背面竖行刻写“千载独步”蓝色字样,门厅及两旁回廊墙壁,嵌有历代碑刻,字迹大多斑驳难辨,我每次来亦切切,去亦匆匆,只是一带而过,从未尝得真果。
拾阶而上,就是纪念馆正厅。门檐高悬“太白堂”金字大匾;右联:气盖西江才压蜀道千古比肩杜工部;左联:神存采石志在青山一生低首谢宣城。是啊,一个千载难逢的诗仙、酒仙、谪仙,晚年孤苦伶仃游离于宣城、当涂,卒葬于青山,终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令人扼腕。
跨进门来,抬头所见,堂上正中悬挂的“李白纪念堂”匾额,为赵朴初题写,字体清秀,禅意绵绵;匾额下方有一瓷砖壁画——《李白醉卧图》,为范曾所作,远山青淡,近松虬蟠,诗人头戴笠帽,宽衣广袖,依卧石上,前有白鹿挂角,后有童子捧囊伺坐,画语简洁,写意飘逸;画面尚有题词:“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注:此间标点,均系笔者添加。)落款是“丙寅岁阑抱冲斋主十翼范曾”。这是截取《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语,李白那变化惝恍莫测与虚无飘渺的美梦惊醒,诗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在梦幻中轻飘飘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还原于现实生活……犹如左右圆柱上的楹联:“戏权幸戏公卿谑浪朝廷有傲骨”,“忧苍生忧社稷彷徨中夜动悲吟”。
出得纪念馆向西,就是太白楼。这座面临长江,背连翠螺,浓荫簇拥的壮观古建,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合称江南著名的“三楼一阁”。
太白楼是为纪念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为“太白楼”,也称“唐李公青莲祠”,(现在,围墙门首就嵌有“唐李公青莲祠”的蓝地黑字匾额。)后毁于清同治年间。现存的太白楼是光绪三年(1877年)湘军水师总督彭玉麟所建,它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建筑模式,飞檐重阁,歇山屋面,具有典型的湖南建筑风格,其中道观格式的设计,传递了李白的道教崇尚,而飞檐上酒盅酒坛的独特安排,则巧妙地表达了酒仙李白的嗜好。
太白楼高18米,长34米,宽17米,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院为太白楼,后院为太白祠,之间由回廊相连。太白楼三楼阁檐下悬置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匾额,金字红地;二楼的“谪仙楼”匾额,黄地黑字,是张恺帆所书,各具神韵。一楼门前横梁上一块“诗冠盛唐”的朱匾,黑字金边,半楷半碑,但我看不清出自谁人手笔。
进门檐下两壁,左侧嵌有一块大清雍正八年所立的《重修太白楼记》碑,右侧嵌有一块成化七年镌刻的《唐翰林供奉李公墓碑》(记载李白生平),虽然字迹模糊不清,但能见证历史。
拾阶上前,两边楹联扑入眼帘:“此处莫题诗谁个敢为学士敌”,“江心曾捉月我来甘拜酒仙狂”落款“康雍书于北京”(注:世称小康,康殷的弟弟)。
步入大厅,迎面正中是玻璃钢大幅浮雕《李白骑鲸升天》:滚滚的波涛中浮现着一轮明月,诗人骑鲸破浪,仰天长啸,表现了他对昔日开元盛世的追思,对奸佞当道的愤怒,对报国无门的呐喊,对自由和光明的追求,这幅浮雕将浪漫主义诗人推向了浪漫的极致。浮雕两旁是清人吴鼒撰写,今人葛介屏手书的篆书对联:“谢宣城(注:谢眺)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教先生低首”,“韩荆州(注:韩朝宗)差解事肯借阶前盈尺地使国士扬眉”。对联古朴端庄,表达了后人对美妙诗篇的赞美追慕和对诗人壮志难酬的叹息。大厅的右壁,是《李白生平简介》,有飞天反弹琵琶浮雕作衬,左侧墙壁是林散之八十岁后手书的李白《横江词》,有双凤展翅浮雕作衬。两相对称,简洁明快。
据说,二层居中供奉着李白坐像,坐像背后还有大幅国画——《千古一秀采石矶》;厅内有四扇诗屏《丁督护歌》、《塞下曲》、李白诗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等等,我来不及登临。不巧的很,后一进的太白祠正在修葺,我只得原路返回。
顺着山道一路西行直到江沿,但见江水腾滚,暗流涌动,漩涡迭起,浪卷峭壁,令人胆寒。稍稍定神,方见悬崖峭壁之下,凭空横出偌大巨石,上有一只50余厘米长,1、2厘米深的脚印,这便是采石矶上赫赫有名的“大脚印”了,清朝当涂县令李暲曾在采石矶头镌刻了“天下太平”四个斗字,并赋诗一首:“锁錀东南控上游,纷纷争守逐江流。西来帆影三千轴,北拱宸京亿万秋。”
之所以说“采石山水甲江南”,不只是它以得天独厚的山水驰名中外,而且还因之雄踞长江南北之险,扼守东西咽喉之冲,是古今举足轻重的津梁渡口。
采石矶向为兵家争夺之地。东汉末年,孙策曾于此大破刘繇的牛渚营,奠定了东吴立国之基;隋大将韩擒虎曾渡江拔牛渚歼灭陈朝;北宋大将曹彬攻克采石灭了南唐;南宋虞允文在采石大败金兵,战绩卓著;尤其是在元末著名的采石矶战役中,面对着元朝水军的严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乱箭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朱元璋即挥军登岸,元军狼奔豕突,缘江堡垒纷纷归附,为夺取集庆(今南京市)奠定了基础。
现在采石矶上的景点“大脚印”,相传就是当年常遇春登矶时用力过猛留下的。身临其境,我仿佛见到了常遇春一声大吼,左手执盾,右手举枪,振臂飞身一跃,一脚踏上了矶石……
这里还流传一个故事:朱元璋有次在渡口等待渡江,适逢一群赴京赶考的举子。凝视滚滚东流的万里长江,偌大的采石矾屹立于江岸,飞花溅玉,一个举子诗兴大发,脱口吟道:?“采石矾兮一秤砣”,大家听了都一致赞?好,但是下文呢?个个苦思冥想,无以为继。朱元璋见状大笑,高声吟道:“采石矶兮一秤砣,长江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连华夏江山都可入秤去称,非比寻常的其帝王气魄,惊得举子们目瞪口呆!
恋恋不舍的离开“大脚印”,我向上攀登,到了临江绝壁上的“燃犀亭”。相传燃烧犀角可以照妖,俗谓能明察事物,洞察奸邪叫“燃犀”或“犀照”。这个四方小亭简朴典雅,流传着一个故事:早在东晋的时候,温峤途径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听说下面有许多怪物,就燃犀角而照之。不一会儿,只见水中动物,纷纷向犀火扑来,个个奇形怪状,有的还乘着马车,穿着红衣。到了夜里,温峤梦见有人愤愤地对他说:“我们和你阴阳各路,你为什么要来照我们呢?”因此横遭报应,拔牙而中风,不多久也就亡故,享年四十二岁。当然,历史上确有其人,至于传言,那则难以置信。
“燃犀亭”左前方临江之处,是一块平坦巨石,其上凹镌“联璧台”字样,此石嵌在葱郁陡峭的绝壁上,伸向江空,险峻异常。民间传说诗人李白是在这里跳江捉月、骑鲸上天的,故又称“捉月台”或“舍身崖”。其实,这只是人们的杜撰罢了,世上许多事情也都如此,明知虚假而偏不戳穿捣碎,任其流传,有的谎言也美丽。
“联璧台”东向,有李白面向长江的塑像,身高3.7米,合金钢铸就,诗人展开双臂前倾,临空欲飞,大理石基座镌有钱绍武狂草的李白《临路歌》,益发彰显了其间意境。
再往前行,到了“峨眉亭”,这里据险而临深,凭高
而望远。此亭创建于北宋熙宁三年(1069),民国23年(1934)重建,1987年复修。因在此处“前望东、西梁山,夹江相对,宛如蛾眉。”沈括对此地风光有这样的描绘:“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故而,后人在此建亭遂名之“蛾眉亭”。亭中原有珍贵古碑五通,皆为元、明以来所镌,后移至“太白楼”保护。亭中现有元代李泂的《过采江诗》等碑均系据原碑复制,而非正品。
由“峨眉亭”向前顺着崖壁往下,就是频临长江的“三元洞”。采石矶共有五座天然石洞,三元洞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三元洞”又称“三官洞”,民间相传:明朝初年,湖南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途径采石矶,冥冥之中,忽然听到岸边有人直呼三人姓名,深感蹊跷,便将船靠岸泊于临江崖壁下的石洞边。船刚停稳,只见天气骤变,狂风暴雨卷起滔天巨浪,江面上的船只均被风浪掀翻,而三位秀才却幸免于难,逃过了一劫。
随后,他们重新起航进京赶考,结果三人皆金榜题名,包揽了状元、榜眼、探花。为了报答神灵佑护,三人重返采石矶,在他们泊船的地方修洞筑楼,供佛祭神。
民间的传奇神乎其神,不足为凭。据清乾隆十五年《当涂县志》记载,三元洞的得名源自康熙年间,有一个叫作定如的僧人云游天下时,经过采石矶,喜欢此洞清幽绝俗的环境,遂在洞中置石床、石灶、石几、石凳和石龛,供奉天、地、水三元神,因而得名“三元洞”,这倒可信。
三元洞亭台楼阁临水而建,闪身进门,洞内的浮雕,就是三位秀才在采石矶受神灵指点避风的故事。
转身往前,右侧石壁上镌刻了隶体《重修三元洞记》,这里是洞中有洞,现今正临长江枯水期间,与我同行的人们纷纷由此沿石阶而下,立身洞口拍照,零距离感悟浩浩汤汤的长江。
再往前移步,我见到了披红端坐在石龛里的“望江佛”,这是百姓为祈求出入平安而供奉于江边的神灵,旁边石壁上镌刻三个秀才获救的故事,如今秀才不再,香火也乌有了。台步拾阶,过了右侧碑石隔断,(一面是当代书法家沈鹏书写的“江天洞府灵悟三元”蓝色大字;一面是清代诗人张照龙题三元洞诗,)便是同样披红端坐的石矶娘娘佛龛,她的原型是孙尚香——孙策、孙权的妹妹,就是刘备的夫人。今人不古,佛前清冷,其香火已断有时了。
最后是三元洞左侧的展厅,再现了古时科举考试时的情景:监考文官塑像旁是三间考棚,每间都有一位考生答卷,文官的后面还有监考的武士。我静静的观察:文官腆着个大肚皮倒背着手,官气十足地注视考生;三位考生的神态各异,有个胸有成竹,奋笔疾书;有个在仰头冥想,寻章摘句;有个饱蘸了浓墨、欲写又止;而那个持刀侍立的武士,则目不旁视,无动于衷,正真是泥塑木雕。作为教师,我倍觉他们生动有趣。
“三元洞”的二、三两层早就辟为茶社,不必再上。我就此出门,迎面峭壁上有副巨大的浮雕壁画,表现了三秀才高中后,头戴乌沙,身着锦袍重返采石矶的情形。看着他们那陶然自得,颐指气使的架势,与当初避风躲雨时的秀才,已完全判若两人,此情此景,令我沉思良久!
时间不够了,约定10:30在公园门口集合,而时已10:00。
之所以说“采石山水甲江南”,还因为有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的广济寺,那里曾为历代帝王幸临和诸多墨客骚人云集;有掘出采石的赤乌亭内的赤乌井;有李白为其写了六首诗的“横江馆”;有林散之手书“唐诗人李白衣冠冢”的坟冢,我想起了白居易《李白墓》:“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还有……尽管近在咫尺,我这次都不及前往,直落得个虎头蛇尾的了结!
在栈道上一路小跑,沿途早无群友的身影,除了赶时间而外我别无他想。过了铁索桥,悬崖突出,栈道戛然而止,这里就是“蜗牛尾”,栈道尽头就是山洞。我穿过长长的黑洞,急急往上攀爬,未及三台阁,已经大汗淋漓,湿透了衣衫,心口发慌,气喘如牛,不得不一层层脱衣小憩。我待赶到广场,刚好压时。
须知,游览采石公园两个小时绝对不够,至少得要半天!
2015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