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亥年的初夏,集团公司在河南西南部中了一个高速公路标,投资额度比较大。消息传来大家都很高兴,因为这是近年来集团公司所承建的最大公路项目。当时我在成都参加一个工作会议,没有太多的思索,我应下了一同前往。回到广东阳江,我整理了一下手中的工作,踏上了奔赴中原的行程。
坐着北上的列车,我梳理着自已的记忆。大约是二十多年前的这个季节,父母亲从老家贵州到东北来看望我们。可到家中不足二十天,我就奉命到河南郑州任职,当时心中十分愧疚,没有多陪陪父母亲,成了终身的憾事。后来父母去参加二弟的婚礼,再就没有回东北。我由于刚到郑州上任工作繁忙离不开,也未能参加上二弟的婚礼。今天想起这些往事,心中仍有许多歉意。我此行是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河南洛阳栾川县叫河镇。
日头中天,车窗外的山色渐次入景,公路旁偌大的旅游宣传牌将栾川字样映入眼底。据史料记载:栾川因传说远古时期鸾鸟群栖于此而得名。《水经注》载“世人谓伊水为鸾水,故斯川为鸾川也”。元人修《宋史》始写栾川,沿袭至今。栾川历史悠久,建置几经变迁,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始置县,金海陵王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废县改镇,元、明、清均置镇。民国时期置区,隶陕州卢氏县。到了栾川县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座山城,与许多的山城相似,两山夹一沟,一条河流从城中穿过。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少不了要品尝一下当地的风味小吃。到了栾川也不例外。先期到达栾川的几个小伙子告诉我,到栾川一定要品尝大锅牛肉汤。牛肉汤在栾川十分闻名,在县城的栾州大道上就有一家有名气的老字号牛肉汤。据说牛肉汤的做法十分讲究。我们进了一个偌大的大厅,里面坐满了很多人。旁边的一位当地人告诉我们,品尝牛肉汤,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烩汤,一种是爆炒牛肉,适合不同口味和爱好的人。我们大约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就吃完了,大家仍觉得意犹未尽,大有下次再来的兴致。
离开县城距目的地还有三十多公里,但很明显地感觉到已进入了山区,道路弯急,迎面驶来的车辆呼啸而过。大约四十分钟的山路,穿过一个叫红叶岭的隧道,两个醒目的大字呈现在眼前--叫河。司机告诉我们马上就到叫河镇了。镇子不大,依山而建,中间是一条河流。由东向西,街道约莫一公里长,街上很热闹。据当地史志记述:这是一个建制镇,境内淯河水注入丹江口汇入长江,属长江流域。我们临时居住在一个宾馆内,房东的老太太待人很热情,老太太操着浓浓的乡音。她告诉我,关于镇中之河有两种传说:一是淯河由东向西,群众称之为“犟河”,谐音“叫河”。天下河流大多自西向东,然而流经叫河的“淯河”却是自东向西,它发源自冷水,流经三川,自东向西穿越叫河全境,最后注入丹江口汇入长江。由于“反其道而行之”,群众称之为“犟河”,世代相传,久而久之,人民取其谐音谓之“叫河”。二是淯河奔腾呼啸,日夜吼叫,称之“叫河”。话说犟河自东向西奔流,被叫河境内的一座石山挡住了去路后,就在此汇成了一个深潭。它不仅阻碍了交通,而且常闹水患,淹没了许多良田。这里的群众世代盼望有朝一日能够犁开掘口,让“犟河”水顺流直下。为此百姓们年年在淯水河畔祈祷祭祀,百姓们的诚心感动了上苍,忽一日,一头神牛应百姓之愿从天而降,奋力躬耕,在黎明之前犁开了山口,淯河水飞流直下,从此良田得以保全,交通得以顺畅,黎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由于河水在此水流顺畅,形成奔腾呼啸、日夜吼叫的气势,当地群众便称之“叫河”。
次日清晨,我散步来到叫河的东街口,这里有一座古桥,名曰“犁水桥”。传说此桥历史久远,富有神话。至清代嘉庆年间,此桥得以重修,建犁水庙,置犁水桥碑,为了供奉那头犁开山口的神牛,后人塑犁水神牛像世代供奉。
叫河镇地处栾川县西南部,是洛阳、南阳、三门峡三市通衢之地,境内峰峦重叠,山青水秀,南有老界岭,北有抱犊山,地势东高西低,淯河自东向西贯穿全境,至新政村前龙脖入卢氏县老鹳河,向东南注入汉水。
据红军史料记载,当年红二十五军开始是准备在伏牛山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可是进入伏牛山区后,发现该地区人烟稀少,粮食和物资匮乏,加之敌军跟踪而至,在这里建立苏区也很困难。因此,省委再次改变计划,决定转进陕南商洛地区。这时,敌军正分两路追击,并派兵控制了入陕的要道。我军在当地群众帮助下,沿一条人迹罕至的隐蔽小路,直奔豫陕交界的铁锁关,一举突破了敌军在河南布置的第三道封锁线。
1934年12月3日上午,红军进入栾川县境内时,遭到埋伏在这里的匪霸李起凤率领的地方部队“十大连”的袭击,红军战士沉着应战,一阵反冲锋,就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十大连”的封锁线,李起凤在栾川构筑的第一道防线迅速崩溃。红25军从黄石崖沿庙子东沟经桃园村,一路向栾川继续行进。来到叫河不久,结识了一位红色教育基地的老师,从他那里了解到更多的红军经历栾川的革命故事。
追寻着当年红军的足迹,来到栾川这个红色魅力之县,它秀美的山水让筑路健儿们无法拒绝,它革命的故事更让参建员工们激情满怀。中国工农红军25军在栾川县四战四捷的伟大壮举激发了全体参建员工的拼搏奉献热情。项目部开展了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党员们重温了红二十五军在叫河巧妙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战斗故事,举行了不忘初心、牢记历史的签字仪式。通过再现红军长征的历史与情景,向全体党员同志们宣传了叫河红色文化,这不仅让党员们真切感受到党性的体验,也让大家了解了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也为栾卢高速公路的建设注入了新的红色文化元素。
据了解,叫河镇是红25军长征路径和宿营之地,红色历史源远流长,红色资源积淀厚重。机智货郎巧带路,红军跳出包围圈。1934年12月4日,红二十五军两天四胜栾川“十大连”后继续长征,抵达栾川、卢氏交界的叫河一带宿营。红二十五军的长征道路,步步艰难,时时遇险。1934年12月4日至5日,驻扎叫河的红二十五军,更是深陷重围,面临全军覆没的巨大危险。史料记载,1934年12月4日,红二十五军经石庙、陶湾等地,抵达叫河一带宿营,准备经朱阳关继续西进。红军很快发现,敌人在这里设好了包围圈:前方,国民党调集一个师的兵力从开封乘火车赶赴灵宝,12月1日到达朱阳关一带堵截、设伏;身后,敌“追剿纵队”10个团的兵力,已跟踪追到栾川一带。前堵后追,红军再次陷入险境。显然,凭借武力突围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是找到一条安全的入陕之路,立即把部队拉出险境。但红军人生地不熟,常受大股土匪洗劫的卢氏百姓又对“部队”充满戒心,派出的多路侦察员都失望而归。
1934年11月26日,红二十五军长征行至方城县境内,为躲避敌人的追击围剿,军首长在秦房河滩把二二四、二二五团和军直属队编为前梯队,先行出发;把二二三团改为后梯队,阻击尾追之敌,掩护全军行进。当天,突降寒流,风绞雨雪而下,红二十五军指战员衣着单薄,又被雨雪浸透,饥寒交迫,十分疲惫。而国民党第四十军一一五旅和骑兵团于26日上午11时到达七里岗村附近,并在许南公路两侧构筑临时工事,形成东西长10华里的“u”形堵击线,提前两小时封锁了公路。
下午1时许,红二十五军前梯队二二四团到达七里岗并沿岗脊北进,当要接近许南公路时,埋伏在公路两侧的敌军突然向红军行军队形进行猛烈攻击。因气候恶劣,能见度低,加上战士们手被冻僵,拉不开枪栓,红军先头部队一时陷入被动。就在这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一面指挥反击,一面大声疾呼:“同志们!就地卧倒,坚决顶住敌人,决不能后退!”吴焕先从警卫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高喊:“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共产党员跟我来!”正当拼杀激烈之际,徐海东率后卫部队疾速赶到,立即向敌人发起冲击,经过一番恶战,终于打退敌人进攻扭转危局。入夜,红二十五军乘敌空隙突击重围,挺进伏牛山。激战中,红二十五军近百名将士英勇献身,二百余人身负重伤。独树镇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战,为红二十五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并先期到达陕北,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并在陕北建立革命的大本营奠定了基础。江泽民同志将这次战斗称之为“血战独树镇”,并与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等著名战例相并列,充分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红二十五军进入陕西洛南县境后,于12月10日在庾家河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研究在鄂豫陕边区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会上,省委正确分析形势,认为鄂豫陕边区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遂作出了《关于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不失时机地解决了新区选择和当前的方针任务等重大问题,同时决定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中共鄂豫陕省委。鄂豫陕边界地区,包括陕西省东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河南省西部地区。该地区北靠秦岭,南濒汉江,地势险要,人民困苦,敌人统治薄弱。红二十五军到来之前,这一带就受过党和红军的影响,适合红军立足发展。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可以牵制敌人大量兵力,对西南的川陕苏区、北面的陕甘苏区以及长征中的中央红军,都可以起配合作用。为此,红二十五军坚决执行省委的决议,全力投入创建新苏区的斗争。
来到叫河近三月之久,从当初的陌生到渐渐熟知。这是一片红色沃土,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兹养着这片革命老区,今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美丽叫河,将在新时期筑路人的手中变得更加辉煌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