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我的旅行日记(二十三)行走十三陵

  明十三陵作为明代皇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所在地。距今已五百多年,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列为世界之最,200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8,冬日里的北京城,配合十三陵的古朴与沧桑,反而有一种荡气回肠的神秘。初来贵地,感受着明朝的兴衰荣辱,帝王的尊崇与落败,一切都显得万向萧条,但又为这万般无奈的冬日增添了几许情趣。

  话说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昌平的天寿山麓,总面积120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50公里。该陵园建于1409~1645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  (宣宗)、裕陵  (英宗)、茂陵  (宪宗  )、泰陵(孝宗)、康陵  (武宗)、永陵  (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  (光宗)、德陵  (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十三座皇陵依山而筑,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  "。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早在2011年就听闻了昌平有名的明十三陵,久居北京数年,却从主动地去十三陵游玩过,可能因为皇陵阴气比较重,也不是自己喜欢的题材。现在,回头想想,第一次的十三陵初访,古人给现代人留下的很多谜团或惊奇的地方在这里得到了新解。比如古人大兴土木厚葬,在当时有限或者落后技术条件下建造的如此震撼的帝王陵墓,不得不让人敬佩。眼见为实,一件件出土的货真价实的宝物,叹为观止!无论你来与不来,历史就在那里,十三陵记录了风风雨雨,面对并聆听那些记忆的碎片,虽然不那么刺激,但也不乏精彩。

  打开地宫之谜

  封建皇帝为了长久保存自己的陵墓,深怕被人挖掘,不仅编造许多神话吓人,还要把坟墓封藏得极为严密。因此,历代帝陵的地下宫殿始终被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打开十三陵地宫之谜,一直是文物考古工作者研究、探索的课题,但因种种疑难,久久不能入手。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对定陵进行了考古发掘,终于揭开了地宫之谜。

  出发当日风和日丽,大约1个半小时的行程,我们顺利抵达十三陵地界。因时间有限,当日只能观看一座皇陵,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定陵作为游览点。之所以选择游览定陵,主要是定陵的地宫颇具壮观,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官方、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明代历史。据说当时共出土各类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国宝:金冠、凤冠、夜明珠和明三彩。定陵的地宫现已作为旅游景点开放,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游客来观赏。

  到了中外闻名的定陵后,我们从陵门穿过,过祾恩门遗址,再过祾恩殿遗址,然后穿棂星门,则见石五供,石五供往上便是明楼。两侧是左右偏殿,偏殿里有陈列展览。有朱翊钧和皇后王氏的生平介绍、金器、银器、瓷器、玉器和衣物等。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

  地上建筑参观的差不多后,我们通过了安检门,走过地下的五层楼梯后,到达一座全部用巨大的条石砌成的石头宫殿前,一条纵向的中轴线分布着三个大殿:前殿、中殿和后殿。此时的地宫中阴气阵阵,我们沿着地宫甬道徐徐向前,看到了7座4吨重的汉白玉石门,设计巧妙,开闭灵活。地宫中殿放置着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孝靖、孝端的石神座、五供、长明灯和石器物台。后殿是停放棺椁的地方,现在展出的是复制的棺椁,真品据说毁于文革期间的红卫兵小将手中。

  明定陵百科

  明定陵,位于十三陵区中部偏西,大峪山下。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同葬孝端皇后王氏、孝靖皇后王氏。陵墓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动工,历时6年完成,万历四十八年入葬,共耗用白银八百万两。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官方发掘了的陵墓。1956~1958年,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工作队,由夏鼐主持进行发掘,现已建成定陵博物馆。

  据说,定陵曾发生过两件震惊世界的事件,一是五十年代发掘地宫,明代最贪财的皇上随葬品公诸于世。二是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棺椁被毁。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指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使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未得到有效保护,迅速风化,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大红门

  大红门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为陵园的正门。大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大门两侧原设有两个角门,并连接着长达80华里的红色围墙。在蜿蜒连绵的围墙中,另设有一座小红门和十个出入口,均派有重兵驻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现在这些围墙都早已坍塌,有些残迹尚依稀可辨。

  神道

  大红门后的大道,叫神道,也称陵道。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原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该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从北往南游览,先过龙凤门,然后遇到石像,首先是勋王、文官和武将一对儿,显示皇朝的巩固,紧接着是12对儿石兽,分别是骏马、麒麟、骆驼、大象、獬豸、狮子,各两卧两立,表示阴阳交替,昼夜服侍帝王。其中立着的大象处有一幅画,是毛泽东、程潜、程星龄和王季范的合影。

  神道的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

  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在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深为游人所喜爱。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我国古代陵园中罕见的,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后记

  行走十三陵,虽然没有全部参观完,但以定陵为首的万历皇陵依旧感慨万千。在这里,不仅体会了皇家陵寝的金碧光辉,也领略了封建王朝的威严,感受到守陵人的质朴,让我对中国的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十三陵也好,故宫游玩也罢,古人耗费巨额人力、财力、物力,留给后人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实属可贵!或许十三陵,最吸引人的正是那些不可像电影一样复现的光影,留给后人的反而多了一些追忆和赞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我的旅行日记行走十三陵  十三陵  十三陵词条  行走  行走词条  旅行  旅行词条  日记  日记词条  
散文爱情散文

 描写爱情浪漫的散文

 关于爱情,我们能想到的就是浪漫两个字,如果描写爱情的文章,肯定离不开郎莽。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描写爱情浪漫的散文精选,供大家欣赏。  描写爱情浪漫的散文精选...(展开)

散文冰心

 闲情

 弟弟从我头上,拔下发针来,很小心的挑开了一本新寄来的月刊。看完了目录,便反卷起来,握在手里笑说:“莹哥,你真是太沉默了,一年无有消息。”  我凝思地,微微答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