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论·治学》中关于理性又如下问曰:“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业。”理性归于学,是情的一种一种升华,而达到一种“怡”的标准,何为“怡”,乃“和”也,与天和、与人合、与道合,简言之就是一种察人阅世的境界。
就如一块石头,竖在不该竖的地方,可人又很奇怪,即怪它阻碍了自己的行程,又不愿去改变它,摇摇头走了;或许有人会把它当成是尽头,盖建草庐,混沌残生;但也有人对它进行观察,精雕细刻,让它成为一种“现实”而存在,升华为艺术,在自然中,在社会里,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从而达到了与天合、与人合、与道合的境界,这就是一种理性的抉择。
很多人纠结于“理性”,认为它就是一种与生活脱节的处世哲学,比拟于做文,常以生涩字饰之,行文处“怪骨嶙峋”,观之,惘然不知何为?一位这就是理性,把“石头”当成是尽头,在草庐中观日,不与天合、也不与人合,更不与道合,在“理性”的误区中渐行渐远……
就如一杯水,寻常看来,渴了你痛饮,不渴你挥霍,这本没有错,但对于理性者而言,却懂得留有余地,常思沙漠缺水的惊恐,备而处之,既不浪费,又行之有效,或许你不去沙漠,也可赠与饥渴者,何乐而不为。但我们并不去想,当有人做时,还在嘲笑,认为其“阿Q”,当你真正渴时,却眼中无水,想想谁更“阿Q”?
呜呼,理性!
进来降过几场不大不小的雨,却大都在晚上,让人不可防备,免不了淋雨,对于久不逢雨的人群是不会去咒骂的,或许会停下来来赏雨;或许会匆匆赶路,发一声感慨:呵,下雨了;但也有人不疾不徐,用心去感悟周遭的变化,问春聆听,与道合、与天合、与人合,个中感悟,或述之以文,或行诸于世,左手起式,右手转合,太极人生,“怡情理性”是也!
世人多纠结于理性,却不知就是一种与万物的和谐。很多人围,理性就是克制自己的性情的枷锁,把自己最纯情的感觉加上听起来“大义凛然”的借口就是理性,其实这是做作。真正的理性是观其文,察其行,在不知不觉中被其引导,在“合”中达到真正的和谐。对于文章而言,就是寻找共鸣,任何体裁皆可,只要“合”的自然。
行走在大街上,面对熙攘的人群,就有人真想分开来做个仔细的辨别,最简单的区分就是男人和女人;复杂点,加上老人和小孩;更复杂点,区分男女老人和男女小孩,这些都是很容易区分的,就是职业,也可稍加揣摩就可辨个大概,唯人心最不好区分,固有“人心隔肚皮,见外不见里”之说,对于“理性”者而言,又何必去区分人心,为何不去“精心”?人本都一样,就因为“世故”才变得扑朔迷离,有好事者就如前者般寻根究底,到最后终不知先前之所为,还要说一些故弄高深的话,以理性者自居,为一副枷锁而累害,值得么?所以我说还不如去精心,用“合”的哲学去谱洒真正的和谐,用一份道义去感化周遭的人,达到:“天合、人合、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