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石油
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时常会伴随着时光于静寂无声的沙漏里一点一点慢慢流失,于是,幻想用手中的笔墨将那些曾经美丽的过往绘制于字里行间,装点岁月,芬芳后人。
清楚的记得,我生平第一次遇见使用石油的器物,便是那盏风中摇曳着的瘦瘦的小油灯,昏黄的芯焰忽明忽暗,若即若离。
虽然时间的年轮已走过了四十多圈的印记,但那些定格在灯光里的故事,也如同黑白胶片里那些发黄的往事,时常会从心灵深处跳出来,一桢桢一幕幕在脑海里回放,馨香如初。
我就是在那盏小小油灯下,捧着书本一字一句读出来的洞庭湖畔土生土长的农村伢子。
关于那盏小灯的名字——洋油灯,还是从隔壁的谭娭姆与母亲的闲聊中听到的:唉,洋油灯又快点不成了。
那时候还很小,根本不懂什么是洋油,读过初小的母亲自然知道它的来历,她告诉我灯里的洋油就是煤油,以前是从外国进口的,所以老人们都称它为洋油。还有洋火、洋布等。
条件好的人家会从供销社买回成品煤油灯,玻璃的,带有透明的灯罩,可以防风。中间还有一个小旋扭,转动起来可以升降灯芯,用来调节灯焰的大小。
条件差一些的人家那就只能自制油灯。很简单,找来一个用完了墨水的空瓶洗净,于上面放一块剪成圆形的小金属片,中间打一个小孔,灯芯从中穿过,这就是油灯了。灯焰大小要用缝衣针挑动灯芯来控制,当然是不能防风的。
那时候煤油可是紧俏货,要凭票供应的,定量又很少,每户分配到的煤油根本不够一家人使用。
家里只有在做饭和孩子们做作业时才能点煤油灯,这两件事之外,则要换成棉油灯。就是一个小碗盛些棉籽油,上面放一根粗棉线(好多根细线合一根)做灯芯。光亮小,暗得很!
做作业的时候,母亲便会马上拿着针线活过来“沾光”,这就是早期的资源共享吧。手里边忙活着,嘴里还会不时的催促我们:快一点做哦,油不多了。
一年中,如果煤油实在不够用,那就只能用废柴油替代照明,但市面上又没有买的。当时柴油是由人民公社根据各大队农机数量配发的,废柴油当然也很少,只能凭关系才能搞到一点点。
因为我四叔是大队部的机手(开农机和修农机的师傅),所以可以弄得一些回来,定然还是要偷偷在里面掺不少好的,否则根本就点不燃。
但还是比不了煤油灯,烟很大,有时会熏得你睁不开眼,自然也没有煤油灯亮堂。
当时,除油灯以外农村还能用到油料的东西那就只有大队部的那辆东方红牌拖拉机了,社员们都称它“铁牛”,其实也只有 在上面检查时才见它耕过几次地,平时也只是用来运送公粮和其它重要货物。
那时,大队部的拖拉机偶尔从门前的大堤上经过时,那串黑黑的浓烟后面,就会跟着一大拔还未上学的小伙伴欢呼雀跃:拖拉机来了,拖拉机来了……直到追出一二里地才肯返回。
我算比较幸运的,还坐过一回这条大“铁牛”。那年,四叔开着它去县城买配件,因为我父亲当时被借调到县财税局抓基建,所以母亲就让我搭上了顺风车。这是我第一次上县城。
车底的木板缝隙很大,足以伸得进去我的一只脚,当时我非常害怕掉下去,一路摇摇晃晃,高高低低,也就差不多一两个小时车程,却吓出我几身大汗。
记忆里,能懂得把煤油、柴油和汽油归纳到石油的范畴,那还得归功于中学语文中的那篇课文——《地质之光》。
从中,我懂得了洋油的真正来历,也了解到老一辈科学家李四光和他的团队凭着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付出,推翻了中国“贫油”的历史谬论。知道了1959年9月26日,松嫩平原上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彻底洗刷了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和“木炭”的屈辱,这个划时代的一刻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分水岭和里程碑,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开启了中国石油工业的伟大新征程。
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洲大地,颓废已久的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家庭收入成几何级增长。没过几年,头脑灵活的七叔,凭借精湛的木匠手艺,从外地开回来了一个屁股头冒烟的家伙,一扭油门,就能窜出好几里地。
略懂石油的我知道,这家伙是烧汽油的,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的真正的汽油机。我至今都记得那家伙是重庆“嘉陵”牌的,实属当时罕见的奢侈品。瞬时,在我的不太成熟的梦想里,又多了一分期盼。
1984年下半年,我考上全县最好的高中,父亲背着所有的行李送我去县城的学校报名,第一次坐上了公共汽车,那东西可比四叔当年的拖拉机快了很多,虽然也是木板的底座,却是断然看不到一丝丝缝隙的。尽管我是第一次乘坐,而当时汽车已然是最主流的交通工具。当然,这东西又是一个吃汽油的宠然大物。
时间过得锋快,随着城乡用电的普及,石油作为照明原料的时代成为绝尘而去的历史,洋油灯也成为只有在少数电影作品中的才能看得到的稀罕道具。但油灯之后的故事却更加丰富多彩,石油对于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
1993年我结婚的时候,实现了自己一个小小的梦想,一咬牙花了近两年的工资购置了人生第一辆机动车——建设50摩托车,虽然只有两个前进档,却也把我身边的同事羡慕得不行。从此,汽油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2001年,高中同学聚会的时候,我们一个班的同学,就开回来了十多辆小汽车,一字排开在宾馆前的街道上,配着门前挂着的写有年级和班次的横幅,立时成为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只是,此时的我未能跟上这时尚的步伐。
近几年,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几乎成为每一个城市家庭的标配,摩托车更是多如牛毛遍,布城乡每一个角落。
如今,就算是在一个小小的县城,想要找到一个停车位,都成为一件艰难的事情。当然,我也早在多年前鸟枪换炮,开上了2。0T四驱越野,光油料的开支,就占到我工资收入的五分之一。
诚如毛主席当年所说: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啊!
放眼当今,除开用途更为广泛的化学工业,只说我们日常中双眼所看到的和亲身经历的。无论是高速公路上飞驰的长龙,还城市中密如蝼蚁的大小车辆,直至乡村公路上的农用机车和摩托车,有哪一样能少得了石油呢?当然,也包括厨房里的液化汽。
更何况那些国之重器飞机、坦克、军舰等又有哪一样离得开这黑色的金子、工业的血液。
驻足回望,一点点一滴滴历历在目。
从一盏洋油灯到厨房的液化汽,从两轮摩托到私家小车,从农业机械耕作到矿山海洋开发,从公共汽车到高铁飞机……
流淌在那些隆隆作响的心脏里和奔腾不息的血脉中的都是这如金子一般珍贵的石油。
自松嫩平原上喷射出黑色油流开始,到中国规模石油工业的迅速崛起,到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年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60年时光一路走来,或忍辱负重,或含辛茹苦,却不难得出一个无可争辩的结论:
祖国繁荣昌盛、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一一与之血脉相连、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