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乐斋读经悟佛札记(81则)(2)
一九
人生如舟,负载过多过重,就会有沉没的危险。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放下”。
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认为,须放下一切,修行方能入道。否则,只能是徒劳无益。
然而,“放下”恰恰是我们在生活中很难做得到的。有了功名的,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钱的,放不下金钱。有了情人的,当然就更不想放手了。得到的,不想失去。没有得到的,千方百计、费尽心机,不仅想捞到手,还想捞得更多。人心不足蛇吞象,说的就是这类人呀!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常八九。碰到挫折,许多人常常想不开,放不下。什么失败、失恋、失望、痛苦、哀伤、恐惧,常常在心中发酵闹腾,弄得心神不宁,烦躁不安。有的更是一味痴迷偏执,不能自拔。严重者出现心理障碍、精神失常。
在人生中没有追求固然不好,然而,对一些事情的过于执著,常常会给自己增添一些无穷无尽的忧愁和烦恼。
作为一个得道的智者,遇事不仅要拿得起,还要放得下。抓大放小,举重若轻。敢作敢为,当断则断。非如此,不能成大事。
你要过得快活吗?你想享受生活吗?请睁开你心灵的眼睛,珍惜心里最美好的东西。舍弃一切偏执的心外之物吧!
二0
月明星稀的夜晚,一个小偷溜进了良宽禅师的茅棚。
翻箱倒柜,一无所获。这个清贫的出家人,竟然穷得一无所有。
小偷叹了一口气,还是不死心。他正准备进一步搜求,赏月归来的良宽禅师进了门。
小偷一怔,心想今天要倒霉了。哪知道禅师非但没有生气,还幽默地对他说:真对不起,我这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让你白来了!我身上这件禅衣,你就拿去吧!……
小偷接过禅衣,一溜烟就跑了。
随之,良宽禅师来到庭前。婆娑的树影下,他望月而叹:这个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一起送给他!
小偷之所以不能欣赏这个晚上的月亮,是由于他没有这个追求。观念的不同导致欣赏水平的差异。
层次的低下,使他与这个晚上的月亮无缘。
再好的风景,不懂得欣赏也是白搭。
二一
领悟佛语经典,参透人生百味。看破荣辱得失,活得自在安然。
即使为了提高自己做人的档次,修身养性也是必要的。
人生境遇虽有不同,但努力向善又能刻苦勤学之人,往往能够扭转劣势,创造自己的命运。
人世无常。没有修行,就没有灵魂的超越和解脱。
二二
地性坚硬,水性潮湿,火性温暖,风性流动。佛家认为,这个世界的物质(也就是“色”)是由地、水、风、火四种基本元素构成的。
这四种元素,在佛门又叫“四大”。按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说法,这“四大”归根到底也只是一种虚无的存在。
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皆空”。
在佛门中,“四大皆空”的教义显示了佛学家对组成宇宙万物,乃至人体生命存在的客观分析和主观解脱的双重睿智。
梦幻泡影,知既往之无本;地水风火,悟本来之不有。
经书中说:“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是照耀着“四大皆空”的智光,为人处世就不会因为太执著而想不穿了。对此,丰子恺先生有着淋漓尽致的阐述:
“四大的暂时结合而形成我这身体,无始以来种种因缘相凑合而使我诞生在这个地方。偶然的呢?还是非偶然的?若是偶然的,我又何恋恋于这虚幻的身和地?若是非偶然的,谁是造物主呢?我须得寻着他,向他那里去找寻我的真的本宅,真的归宿之处,真的家。这样一想,我现在是负着四大暂时结合的躯壳,而在无始以来种种因缘凑合而成的地方暂住。
“我是无家可归的……”
二三
世事如流。世间的一切都在流转更迭中。
所谓今日的花朵,已经不是昨天的那个蕊了。明天的果子,亦非今日之花。汲水而出,也已不是手入时的水。宇宙间的一切事象、物象,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花开花落,就是变化。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我们又何必执著于某一个大人物、或者某一桩具体的事情呢?
镜子里空无一物,心中也空无一物。浩瀚的宇宙中,又何尝不是空无一物呢?
二四
按照佛家的观点,世间的事物,虽然似有,实在皆如梦幻。
我们看到的,往往并非事物的真相。
一切众生,对于世间事物的执迷不悟,犹如炎夏饥渴的小鹿,把热气的光影当作清水去追逐。其执著的结果,必然在一场愚昧无知的悲戚中化为虚空。
一切漂亮的言辞、华美的文章、貌似真理的教化、迷人心灵的影像,说穿了,不过是一种假立的“名相”而已!
对于我们这些愚人来说,世界的真相往往是一个永远的谜。
二五
在佛陀的眼睛中,这个世界上的人千千万万,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代替自己。
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是这个世界上的惟一。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个人再伟大,也只能占一个位置。一个位置只能见一方风景,总有它的局限。再伟大的人物也是如此。不可能全知全能。不要相信什么天才,更不要盲目崇拜什么至高无上的权威。
我总有我的独到之处。别人看不起,那就自己看得起。只有相信自己的人生价值,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才能对这个世界有所贡献。
二六
“我”是重要的。但是,自我意识却是要不得的。
自我的意识是一种种不觉悟的、虚妄的意识,是人生烦恼的重要来源。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我见、除俗见、去贪念,进而超越自我。
与其他相比,生活的平静才是第一位的。
只有去除那些虚妄的自我意识,才能突破个人的狭隘界限,达到众生平等的快乐境界。
二七
修习佛道必须从自己的心性入手。
修身养性,自律自制。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就能创造自己的命运。
人的一生,身处逆境的时候居多。一帆风顺久了,反而会摔大跟头。
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低调做人。手不要伸得太长,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沉着、冷静、平和的心态,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
在这个世界上,你必须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拉屎,自己撒尿,自己走路。没有任何人能够帮你的忙。没有捷径,没有依靠。你只能用自己的双腿,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如果实在太累,那就歇一歇。今晚睡个好觉,明早再接着走。
修道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断惑”。
千万不要停下你的脚步!
二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多。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处处都是挡不住的诱惑。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关起门来修身养性的难度是越来越大的了。
对此,佛门早就有“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的说法。所谓“六根”,就是人们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只有这六根清净了,人们的修炼才得以继续进行。
轮转生死,唯在“六根”。解脱生死,也在“六根”。
一个学佛多年的居士,爱上了一个歌厅的小姐。俩人在一家四星级酒店出出进进,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多年的积蓄,不到两年就花光了。没有钱了,小姐不理他了,他就去一家珠宝店行窃,结果被扭送到了派出所。事情败露后,老婆离婚,单位除名,成了一个流离失所的街头混儿……
利欲好比诱饵,只等着那些熏心的鱼儿不断上钩。可同样生活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年代,而好多学者修士却能身居闹市,一尘不染。问题就在于,由生入死在于“六根”,超凡脱俗也在于“六根”。
对一个修行者来说,关键在于不断提高你的定力。
二九
在佛门中,有一个类似铁杵磨针的故事。不过,故事中的人物磨的不是铁杵,而是砖头。
据说马祖道一和他的师傅怀让有这么一段对话:
师傅问道一:你坐禅那么多年了,到底想图个什么?
道一答:想成佛!
师傅一言不发,只随手在地上拣起一块砖头,当着道一的面,就在一块石头上认真磨了起来。
好生奇怪的道一,不禁发问:师傅,你这是在干什么啊?
师傅说:我要把它磨成镜子。
道一越发不解:砖头岂能磨成镜子?
师傅等的就是这句话,于是乘机开导他:既然砖头不能磨成镜子,那么坐禅又岂能成佛?
那怎样才能成佛呢?
这道理如同老牛拉车。如果车子停了下来,你是鞭打车子呢,还是鞭打老牛?
见道一楞在那里,师傅继续启发他:你是学禅,还是学佛?如果学禅,禅并不在于是坐还是卧;如果是学佛,佛也没有一定的形态。
道一全神贯注,听得入味,似有所悟,师傅又进一步开示他:如果你一味执著在坐相上学佛,就等于扼杀了佛,一辈子也休想梦见大道……
在师傅的开导下,道一终于开悟,后来成了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禅师,人称“马祖”。
由此可见,成佛的依据在于真性,而不在于妄心。
三0
按照佛祖的“理论”,每一个众生的本性都是佛。
佛性潜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是人的“本来面目”。一个人只要悟到了(印证了)这个本来面目,就是“佛”了。
佛性既指本体,又指一个人成佛的可能性。小乘佛教认为,佛只有一个,就是释迦牟尼。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人乃至一切众生身上都蕴藏着成佛的“种子”,即“如来藏”。
作为“空性”的佛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见性成佛,只要觉悟到了万事万物缘起性空的“空性”,即可成佛。
三一
熙熙攘攘,你推我让。人生的路上,彼此间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
一些人占了便宜,一些人吃了亏。有感于此,古人郑板桥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吃亏是福!
福,也就是佛。
不经意间,他的这句话道出了人世间为人处世的金典。
所谓吃亏,可不是人家打了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也伸出去让他打。佛家认为,吃亏并不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它包含着豁达、宽容与自信。人家占了你的便宜,你不妨换一个角度,当做同情,或者是让步,或者是成全,就不要斤斤计较了。
在我们的社会上,凡是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吃点小亏的人,其实都是大智若愚的。
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全集体是一种伟大,委屈自己来成全别人是一种睿智的豁达。这些人吃亏了,失掉了一些个人利益,得到的确是别人的尊重。
只有不怕吃亏的人,才会在一种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那些斤斤计较的机灵鬼,是不会享受到这种幸福的。
三二
每一个人都有走麦城的时候,都会遭遇人生的低谷。
当你还是一个弱者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人无端地诽谤、欺负、侮辱、耻笑、歧视、欺骗你。虎落平阳被犬欺,是我们这个世界难以避免的一个常态。
遇到这样的人,你没有必要总是针锋相对,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
“忍”字心头一把刀,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
古时候有一个布袋和尚,在说到对这类人的态度时,道: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到我脸上,任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若知这道理,何愁道不了……
古往今来,有几个人能达到这个境界?
忍,不但是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
忍一切难忍之人与事,方能有大作为。
富者能忍者保家,贫者能忍者免辱,父子能忍者慈孝,兄弟能忍者义笃,朋友能忍者情长,夫妇能忍者和睦。
让人一步天地宽。忍耐与沉默,能够解决世间所有的纷争。
三三
然而,困扰人心、损害健康的烦恼还是不断袭来。
生老病死,生活中的痛苦总是与烦恼相伴。
工作、事业、经济、人事、孩子上学、病了去医院、路上堵车……哪一件事情没有烦恼?
出国求学、儿女新婚、飘洋扒分,表面的风光总是与烦恼俱来。
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你:烦恼就是通向智慧的路,一条觉悟的路。
这话蕴涵着难能可贵的人生哲理。
烦恼能锻炼人、磨砺人,是把你推向成熟的催化剂。是觉智的前身。成道的必由之路。
三四
人的一生要想做好一点事情,没有制心一处的精神是不行的。
净空法师认为,所谓制心一处,就是菩提心上讲的至诚心。它不是不再过问世事,也不是不再与社会发生各类关系。它是说,要为自己树立一个人生的目标,要理顺我们那一颗散乱的心。这样做了,处顺境,就能随善缘,不生贪痴。即使身处逆境,随恶缘,也能做到不起歪念,以正压邪。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至诚的心,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剑,能斩断种种无形的障碍。在菩提路上,障碍是层层叠叠,只要能时时善用这把利剑,涅磐的彼岸就在不远的前方!
遥想千年多前,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独自跪在雪地,而后又自断其臂的二祖慧可;在漫天的风沙里,遭遇种种磨难,也不退其西行求法之至诚心的唐僧玄奘;光绪年间为重建钵孟庵,因子百人无法移动,而至诚告祷伽篮讽诵佛咒后,率十多僧人即倾动大石的虚云和尚……他们都有一颗至诚的心,因而能够无所畏惧,无事不成。
当人们把精力、智慧、决心、毅力投放到某一事业上,就没有不成功的,所谓废寝忘食、食不知味、专心致志,是也!
三五
人的生命和生活,乃至世上的一切,都遵循着一定的轨迹。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其实这也就是因缘的作用。
在佛家看来,事物无所谓“自我”。既然一切事物都是因缘会合而成,对于一个虚无飘渺的幻影,人们争来争去又有什么意思呢?
烦恼产生业,业产生苦,苦又产生烦恼。多少年来,人生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充满了无奈和苦涩。
三六
一切事物都是缘起。在佛家看来,人生的过程是由十二个因素构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十二支缘起。
它们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这十二因缘,构成了人生流转的基本环节。
人的整个生活都在因果链条中。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其实都是结果,一定有某种原因在前,同时它自己也是原因,一定会带来相应结果。
发生什么,不发生什么,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因与缘一旦分离,所谓的缘分也就尽了。事物也就灭亡了。
不管你是谁,最后都免不了一场空。
大概这就叫命运。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