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书画界提起马光,那是很有名气。这名气与“狗”密切相关,因马光画狗很有成就,甚至很多人称其为“狗王”。
3月14日,到马光画室喝茶神侃,主题就是论“狗”。
马光,1958年生,沈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中国青年美术家丛书辽宁卷主编。民革辽宁省委委员。
马光,以画狗著称。他将油画的色彩光亮,色层弹性、肌理细腻、肖似真物的艺术特点,同中国画盛用线条,注重意境,似与非似,不重背景等艺术特点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画的狗也更有表现力。
马光为什么选择画狗,他说,狗的最大特性是忠诚。有一句俗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自己小时在农村就是狗陪伴长大,“唯有中林犬,犹应望我还”,“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马光与狗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他同狗也结下很深的情缘。
马光为人很忠诚,这是有口皆碑,不知这和“狗”有没有关系。说起人在画坛的成就,往往同人的品德密切相关。高层次制约一个人艺术发展的瓶颈,就是人品和哲学。其实,受人品和哲学制约迈向更高的层次,何止是画家。
马光画狗也有一大困惑,就是倾心追求高雅艺术与用画作满足生活需要,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冲突。谈起梵高对艺术的追求,他很羡慕,但也不都很认同。梵高进入画作创造的巅峰时期,是生命的最后的十年,他创作了超过二千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可生前只卖出了一张画,买主还是他的弟弟。梵高生前新颖的绘画风格,在当时古典主义占统治地位的艺术界,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最后郁郁而终。马光说,现在中国的画家,第一位的是满足养家糊口,第一位的是先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若像梵高那样的追求艺术,至少不太现实。中国的画家为什么多是画匠,个中也有无奈的苦衷。
说起习总书记在“北京文坛会”上提出的要求:“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对此,马光非常赞同,但如何破解追求高雅艺术与用艺术满足生活需要的冲突,这也是市场经济中艺术家都面临的一大冲突,马光希望国家能有相应的制度保证,真正“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同马光论“狗”,就如同其品尝香茗,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回味无穷。也祝马光画狗再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