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流浪,流亡,看似一字之差,却代表着不同的内涵。然而,不可否认,它内在的绝世而独立的精神又使它们息息相关。
流放,是被动的。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大名鼎鼎的文人墨客都有流放的经历,比如柳宗元,比如韩愈,比如苏东坡……在外国,也同样不乏其人,比如普希金。
而这些流放岁月不仅没有掩盖他们的色彩,反而让他们的人生多了些传奇:因为流放,看到了更真实的社会,留下了更精彩的作品,为后人记录了更真实的历史。
当然,流浪同样也有被动的,比如因为战争和饥荒所造成的流浪,这一点在我的家族史中就有深切的体会:1937年,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不甘心做亡国奴的爷爷袁士洪带着大学生奶奶徐盈,背井离乡千里流浪到湖南,从此以湖南为家,开始了他后半生风风雨雨的一生。
但流浪的自主性当然总的来说要强多了,因为很多人流浪,是为了升华自己,开阔眼界。这些人中,多旅客,多诗人。旅客流浪,是为了沿途的风景民情;诗人流浪,是为了孤寂而绝世的灵魂。这其中,赫赫有名的有荷马,有李白,有徐霞客。
流亡就不同了,它是一种表态,一种宣言,乃至一种信仰。当爱因斯坦流亡时,唾弃的是纳粹主义的独裁和对自由祖国的追寻;当孙中山,黄兴,秋瑾流亡时,追求的是未来中国的独立、民主与富强;当现代一大堆知识分子流亡时,寻求的是精神的独立与对未来的期盼……
流放,流浪,流亡,不论在大历史的背景下,还是在个人的人生中,都是一种精神上独立的标志,永远值得后人膜拜。
是的,今天,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安坐着,但并不代表我们的灵魂深处没有激荡的热血,没有澎湃的豪情。当我们一次次阅读流放,流浪,流亡者璀璨的人生,品读他们在途中写下的诗文篇章,我想,我们会在精神上与他们高度一致,那就是对自由而又独立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尽管时移世易物换星移,但这种追求将会永远在历史的星空里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