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行西去故人无
与君送别到胡芦,
酒在胡芦不用沽。
共飮一杯辞别去,
君行西去故人无。
——邢宥
约亭位于文昌市东路镇约亭村委会,海口市琼山区大致坡镇南端800米处的琼文公路东侧。始建于300多年前,民国22年【1933】重建。呈八角形,置胡芦顶,通高9米,采用钢贱混凝土和琉璃瓦结构建造。
约亭又名饯别纪念亭。为了纪念明代海南名臣邢宥和丘浚的深厚友谊与高尚情怀而建造。
邢宥,字克宽,号湄邱,文昌人。明献宗成化6年【1470】,官至都察院左御史,54岁的邢宥正式向朝廷请求辞官。经过再三请求,皇帝才准予他致仕。邢公致仕后,回到文昌文教水吼村,在东昆港的山丘上盖了一间“湄邱草亭”,以读书与写作自娱,因此自号“湄邱道人”。虽到晚年,仍手不释卷,著有“湄邱集”10卷。好友丘浚评论道:“诗文虽少作,然作必有意趣,不为无益之语,字画亦犹美有法。”宪宗成化17年【1481】5月22日,邢公寿终正寝,享年65岁。
丘浚【1421——1495】,字仲深,琼山府城金花村人,被史学界誉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
丘公自小聪明过人,过目成咏,落笔为文,号称神童。七八岁能作诗,诗文满天下,一生作诗几万首。口占信笔,不经持择,缘手散去,今尚存千余首。【四库全书】中的【重编琼台稿】收录300余首。
翻开丘公诗集,开篇之作便是他早年的七律【五指参天】:
五峰如指翠相连,
撑起炎荒半壁天。
夜盐银河摘星斗,
朝探碧落弄云烟。
雨霁玉笋空中现,
月出明珠掌上悬。
岂是巨灵伸一臂,
遥从海外数中原。
此诗一出,唱和者峰起,但无出其右者。现代大文豪郭沫若亦为之心折,在海南留下“五指山诗上我舌”的赞词。
丘公居京师为官40余年,历事景奉、天顺、成化、弘治四朝,长期主管编攥修史工作,皆司文墨。74岁时右眼已失明,陆续呈上13份奏章请辞还乡,未获孝宗批准。弘治7年8月,加封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正二品】。弘治8年【1495】2月初4日,卒于任上,终年76岁。孝宗下旨缀朝一日,赠金纱一万贯,追赠“太傅”,溢号“文庄”。
丘公不但政绩斐然,在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旨。其“诗出乎天趣自然”的主张,开一代之诗风,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戏答友人论诗】最能表现丘公的创作观:
吐语操词不用奇,
风行水上茧抽丝。
眼前景物口头语,
便是诗家绝妙词。
丘公写成于成化18年【1482】的【岁暮偶书】是这种创作观的真实写照:
屈指明年六十三,
人情世态饱经谙。
同多黒发不曾白,
无数青衿出自蓝。
大半交游登鬼录,
一生功业付空谈。
不堪老去思归切,
清梦时时到海南。
邢公告老还乡期间,他因母亲病逝,获皇上恩准返家居丧。其时丘公已升任瀚林院学士、礼部右彽郎【正三品】。在此期间,丘公多次亲临文昌水吼村探望邢公,以表阔别之情。丘公守孝三年期满还朝而最后一次与邢公相会时,邢公眷念不已,那知这次分别竟成永别!
分开时邢公从水吼村送丘公到东路胡芦铺【今大致坡】,途经东阁、土苑、宝芳、潭牛几个村镇,送行五六十里路才依依不舍挥泪赋诗作别,以表别离之情。他俩数十里相送的深情厚谊,一时传为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次饯别,特在此地建亭,以志永久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