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须学史
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我是常看的。在上面讲课的都是专家教授,听他们讲课,有如把自己拉回了读书时代,不啻是一种美的享受。
《百家讲坛》中讲的多是历史。经过岁月的沉淀,史上发生过的事已尘埃落定,真相大白,留下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弥足珍贵。
历史是丰富的宝库,很多有建树的先贤伟人,都注重对历史经验的学习。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英明著称的他尚且这样说,我想,当今,要是谁当了官,无论官大官小,只要他站在领导的那个位置上,如果他精通历史,并借鉴历史留下的经验或教训开创性地指导自己的工作,一定大有裨益。
任何事情的发展,总有一定的道理。为官者懂得历史,就会懂得去顺应历史而不是悖逆历史。领导水平的养成需要全面培养,借鉴历史经验是其中一条重要的通道。“欲为一世经纶手,须读数本紧要书”,就告诫人们,要想挑得起担子,办得好事情,就不能忽视学习,不能忽视历史经验与教训。人生无法重来,历史不可倒流,悲剧可能重演。发生过的事也许还会重新发生并且就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懂得历史,就会扬长避短,事半功倍,否则就会重蹈覆辙,于事无补。在中国古人看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历史素养是为官之必备。
推动历史发展的是人,人与事构成了历史的主要内容。人是事的主人,更是历史的主角。权力在为官者手里,可评判历史的权力却在人民手里。是人民抒写了历史,是历史验证了是非功过。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不为民谋利益,而只为中饱私囊者,将会受到历史的鞭笞,像秦桧、严嵩、李鸿章……相反,大公无私、站在人民一方者,则英名永存,彪炳史册,像包拯、海瑞、林则徐……可见,历史是公正的,公正得近乎苛刻,绝不允许有丝毫的偏倚。
为官者熟悉历史,就会明白为什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揭示的就是由读史而悟出的历史规律。顺应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利益者可为之;逆天理而行,置人民利益不顾者不可为之;让人民怨声载道,甚至会引起众怒者,更万万不可为,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真理。
为官之道,在于用人。综观历史,那些成功的为官者,无不在于成功用人。像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恒公,用了出身卑微的管仲为相,成就了一番霸业;三顾茅庐的刘备,用诚意换得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代英主李世民,善纳魏征之谏,便有了“贞观之治”…… (哲理故事 )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一个人再聪明,其智慧也是有限的,但集思广益,把许多小聪明集中起来,就是大智慧了。当官的倘能认识到这一点,倘能知人善任,也无疑如鱼得水,长治久安。读史是为了博识广闻,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史。不懂本国历史会数典忘祖,不懂世界历史则会看不清大势格局,这些都是与我们当下的现实密切相关的知识。
很多事情的发展,并没有道理可言。当官的倘懂得历史,并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谁是小人,谁为君子,也就一目了然、一眼识穿。
有些当官的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不一定很强,水平不一定很高,但他就是能够叱咤风云、决胜千里,就像施耐庵笔下的宋江,在梁山泊108个好汉中,其体魄不是最强健,武艺不是最高强,但鲁智深、武松、李逵、呼延灼、林冲等赫赫有名的好汉就是要听他发号施令。究其原因,无不因宋江的领导才能让他们口服心服。
做官的艺术,其实就是做人的艺术。善于做人的人不一定善于做官,但善于做官的人一定善于做人。为官的,无非是如何去调兵遣将,指挥手下做事,从而推动事业的发展,谱写辉煌的篇章。用人用得对,精力没白费;用人用不对,就是活受罪。要想让手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为其尽心尽力,为官的,就要深得人心。得人心就是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毛泽东曾言:读史是智慧之学。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在,现在也必将成为历史。懂得历史,对任何人都有裨益,对为官者来说,更是大有裨益,尤其是那些政令不通,老是碰壁的人,更应该挤出点时间去学学历史,那可是经过岁月的沉淀而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历史眼光会带给我们做人、做事的辩证哲学。从历史中撷取智慧,可以极大地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能多读点历史,多一些学习与思考,就可以明白任何一个人都有局限性,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命题,任何一个举措都有远近的意义考量。要不,每天看看《百家讲坛》也好,那是讲课者研究的精华、心血的结晶。多听多看,总有收获,而所有的学习,都会成就你的智慧人生!读史之趣,何止乎此?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