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八零年代驻足潞州以来,缘于种种,每年寒暑总要回故乡晋南小住一两次。当然,其中最要之因还是对先父、老母的挂牵。三年前,赶潮也入手一辆“美利达”,其实还是如五柳先生所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此后,更是每年暑期要带着宝驹回乡,因为故乡平陆处于中条山麓,黄河岸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最是骑行的五A天地。而这期间每年又必去毛家山一趟,南村翁以为此恐为“毛家山情结”。
毛家山,地处平陆县东北四十里的一个小山村,上世纪那个火热的年代,有一批天津来的年轻人,使这个当时仅有三十二户人家的小村落一时引来了无数的眼球。如今,半个世纪快过去,物是而人非,“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的山,依然是那样的高,这里的地,依然是那样的瘠薄。不同的是,山上多了一些人工种植的树木,村子里少了一些年轻的身影。近年,在当年的带队老师郝广杰的努力下,又致力于开发红色旅游。
八月八日,连日来一个少见的阴天,清早还下了一阵雨。十点多,看天色稍稳,便起身上山。约有十五里慢缓的上坡,便要翻过一条约十里路的大沟壑,站在沟壑这面便能隐约望见毛家山。“平陆不平沟三千”,这句话最能概括平陆的地貌。据说当年去毛家山经过这条沟,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去年,一条水泥铺就的旅游路已直达毛家山。
翻过整条山沟,只在沟底看到一位老人沿着那条不知走过多少人的羊道攀爬着。到了村里,略略拍了几张照片,便开始向后山蜗行。
出了毛家山,便是原始的山路,多为碎石。雨后的山间,满目青翠,清新的空气,令人陶醉。时令已是立秋,只有一些小白花还在急迫地开放着,像似追赶着什么。路边多是茂密的松树林和灌木丛,不时有硕大的山鸡“扑棱棱”从眼前惊起,唬的人毛骨悚然。
十一点半,到一个叫做半截岭的地方,此处只有三户人家,且分别窝藏在相距两三里的山凹间,村民以放牧为业。路上还巧遇去年曾经借水的村妇,引着一条小狗,说要去邻居串门,很热情地招呼再去打水。
再往前,便越发艰难。来时并不知山里准备修路,许多路段雨前刚由推土机平整过,此时根本不能骑行。山上的土质多是红色和白色的粘土,遇水粘性十足。去年就因鲁莽,红泥裹轮,依然强硬推行,致使变速器折断而折戟此地。这次学乖了,遇见软路,便或扛或拎,不敢逞强。这样的路段约有二十里,走得虽然艰辛,却也因而能更细地欣赏美景。
下午四点,回到老母身边,已有热汤早在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