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称,诗文本是一种艺术,它最早由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但宁都有文字记载的文学活动最早开始于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汉朝。那时宁都有名的诗人是得道仙人张丽英。至今还流传着她所创作的“石鼓诗”。随着历史前推,宁都文化也在一步步向上发展,可谓绵延不断。但大的发展高峰可以划出四次。本文要探讨宁都文化每次发展高峰背后所潜藏的内在机制。
为什么汉初宁都文学产生?其主要原因在于汉高祖刘邦刚建立汉朝,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改革终于使汉朝初年进入经济社会强盛。据史书记载,汉朝初年,经济社会出现了“粮多腐烂,钱多生锈”的繁盛局面。不但如此,汉朝不但在中原发展了,还“威加海内”,使四夷边疆也富强起来。此外,汉高祖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积极启用文化人才执政,如启用贾谊和晁错等文学之士做朝中大臣。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宁都和全国一样,在文化发展上,推波促澜,最终出现了像张丽英这样的大手笔。她的诗歌写得刚短悲急,至今为人所传唱。
据《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记载,自唐五代至清末,宁都出了16位在全国很有影响的文学家。而宁都自古以来有书目可考的著作集就有两百多部,正如史家所称“典章人物,为赣南之冠。”自唐至清,宁都诗文收入四库全书及其他图书之著作就有41部之多。还有20多部手稿藏于全国各大图书馆,更多的诗文则藏于私家。宁都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南唐时,代表人物有廖氏文学集团,他们是廖邈、廖融、廖凝合廖匡图等人。他们都有诗集传世,而且他们的诗都收人了《全唐诗》。自唐宋以来,由于中原地区连年战乱,许多人为避战乱不断南迁,这时期进入宁都的客家人不断增多。中原人到宁都这块南疆避土,带来了发达的科技和文化,他们世代在这里定居繁衍,办学选才,培养了大批高级儒学精英。他们的后代不断地举行科举,很多人因此获得了国家的高级学历,并远赴他乡求官问职,以此谋求功名利禄。正是外来先进民种的介侵,才促使宁都文化进入发展高峰。所谓宁都文化指在宁都生活工作的人,或出生于宁都但在外地工作的人所创造的文化。宁都文化发展的第二个秘密是走出去。通过文化人到外地工作谋生,不断地吸取先进地区的文化成果,从而创作出了一流的文化。如南唐诗人廖凝虽出生在宁都,但他长大后到过湖南隐居,后来又到当时全国文化中心九江彭泽一带为官。正是有这样好的文化发展环境,才使他的诗文创作登上了高峰。
宁都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在宋末,文学家的代表有郑獬、萧立之和曾原一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诗三百首》都选有他们的作品。他们入选诗作仅此于欧阳修、王安石和苏轼等名家。郑獬是赣南出的第一个状元。他的诗文和其人一样,质健直言。宋史说他“词章豪伟崤整,流辈莫敢望。”有评论认为,他的《捕蝗》诗甚至比杜甫和李绅的怜农诗还要深刻。曾原一与戴复古齐名,他们两人共同创立了江湖诗派。宁都文学至曾原一才荣得“诗国”美誉。以上三位大文学家都是科班出身,都取得了进士学历。
宁都诗文是祖国大花园中的一朵美丽奇葩,宁都文化人自古就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责任,他们怀才抱器,在文化创造领域,敢于高视“坛坫”,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无畏地去学习创造,正是有这种无畏的创造精神,才使宁都文化发展有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宁都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自古勤劳俭朴,智慧诚实,忠勇无私,广大的宁都文化人正是继承了古人这份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才使他们登上了辉煌的文化殿堂。
宁都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是在明末清初,这时期易堂九子和画家罗牧把宁都古代文化发展推上了最高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教育家、诗人、古文家和思想家。他们总共留下的诗文集有169卷和大量的经史诠释。文学家中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魏禧,魏禧和侯朝宗汪琬并称清初三大散文家。易堂九子的诗文水平极高,可用当时的名家方以智的话来概括:“易堂真气,天下罕二矣。”这不单是赞他们的文品,也是赞他们的人品。我认为,易堂文学可上追杜甫屈原,他们的骨血一脉相承。我看他们的诗歌,每每有置身田坎高坡,自觉披星戴月,与作者手足勤劳作息而不敢望文生义有关。他们歌春风秋月,心中必有寒泉自生;他们歌世事翻跌难料,胸中自有仇怨流出。易堂九子大都是明亡遗民,他们怨愤当世不为所用,胸中寡闷不得志。一生穷窝潦倒,隐遁山林,授徒讲学著书,云游四方,北过燕市,东道吴越,南及闽粤,却克精守道不改初衷。扪访他们成功的足迹,可以概括为书生落难,借诗书文章,“追述往事,以思来者。”其中直接的原因是,国破民贫,山河破碎,外敌内患,宁都文化“每逢板荡,必急强音。”文人处在动乱的岁月,目睹家破国亡,于是他们希望用诗文点燃“兴国济民”之大志。 (经典爱情语录大全 )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分两种:一种走遍天下,一种足不出户。前者指文章流行天下,人品能得高人欣赏,所以文章能在报刊杂志刊登。后者则不然,搞了一生的文学创作,却得不到人的赏识,因此,文章只能留在家里。前者属于走红明星,后者属于穷酸文人。在社会上,前者得势,后者迂腐。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县有很多著作,但流行于世的著作却为数不多的原因。在古代,许多读书人的著作由于没有得到大家的赏识只好存放在家里,而不能刊刻流行于社会。在当代社会亦如此,许多人在从事文学创作,但只能把作品存放在抽屉里,而不能发表。在这里,我要讲几点自己的看法:一是在宁都这样偏避的穷山村,竟有这么多喜欢文化事业的人,有些人甚至到了忘衣食潦倒的地步。这种人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他们是战斗在农村的文化战士。二是文化是人的才智的较量,一些人在较量中败下阵来,他们只能在家里搞“小动作“,这说明文化人是不服输的硬骨头,正是有这种硬骨头支撑,才有农村明朗的文化天空。我曾写了一首叫“ 存在”的现代诗词来赞美这种文化人,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飞翔高于翅膀,恬静朗照吾心。”用来形容他们实在太美了。
宁都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高峰是当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彭式钰、刘兰生、陈东兵等。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宁都文化的总水平落在全国发展的后面,但宁都文化和纵向历史相比,毕竟发展到了高峰。纵观宁都文化发展史,宁都文化每过三百年至五百年就会达到一次发展高峰。在高峰到来时,文化作品数量众多,质量可与全国一流作家之作品媲美。横看他的发展动因,虽然原因多样,但最重要者莫过于政府重视,人民参与。在古代,把持地方政府的官员都是有高学位的进士举人,他们在为官期间,能发展当地文化事业,大兴教育,褒奖贤能。不但自己积极参与文化建设,还带动广大人民尊重文化遗产。对孔夫子顶礼膜拜,对有学问之人当神一样看重。这就是古代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现代则不然,地方官员没有文化,他们许多人不但不拥护文化,还视文化为洪水猛兽,对文化人嗤之以鼻。他们不但自己不爱惜文化,还鼓动人民做无知的学徒。这是当代文化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在当代,因为人口多求生更加艰难,许多文化人改行者有之,为稻粱谋写反动文章者有之,写歌功颂德之文者有之。种种堕落行为无不发生。呜呼,当今宁都文化焉有不落伍之由?
宁都当今文人大都在机关(如政府、医院、学校等)单位工作,因此他们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他们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国家任务,唯此可以还得工资养家糊口。至于搞文化那是第二职业或业余爱好。正因此,文化不可能成为他们正统的职业。这是当今文化不能大发展的首要原因。其次,搞文化不能从文化产业获利,不能成为养家糊口的财源,这是文化不能大发展的第二大原因。当社会腐败,人民遭殃时,首先受伤害的是人民的文化事业。多年来,地方政府不重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地方文化不能大发展的第三个原因。当今宁都文化之所以能从社会混乱的空间缝隙中发展出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宁都文人能传承历史久远的文脉,抱着这样神圣的使命感,宁都文化才生出了一小片绿色天地。可以预见,宁都文化发展的将来在于民间,只有有独立经济地位的民间文人才能担当起宁都文化发展的独立人格,才能使宁都文化摆脱附庸走上康庄发展大道。
我常行阳都道上,每当想起宁都古代文化蒸蒸日上的图景,再对比当代黯然失色的文化现状,心中就会有一种酸楚落泪的感觉。我常看宁都四围山峰直走云霄的霸气,也有“山川相映,使人应接不暇”之胸襟,那种感觉和走在鲁迅故乡的山阴道上一样美惬。然而,只要走近细看他们的姿容,却又会泛起因植被消失而赤地千里的苦痛,四肢又会无比的瘫软无力。呜呼,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恶化,岂灭斯邦人文哉!一切奋志之士,或社会贤能,有高观之谋者,真心希吾乡国文化绵延发展者,能不拭目以待乎!
2008。10。6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