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是一本由88.00著作,精装出版的2020-1-1图书,本书定价:7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读后感(一):演化的历程 阐释生命之美
孩子现在对生命的起源很好奇了。正好《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这本科普绘本生动地给孩子讲述了生命经历了哪些重要节点,这一路的演化,是怎样的一个历程。
构思很巧妙,结合地球生命时间线、演化树、分支图等形式把地球生命的形成、演化的过程,抓住关键节点,给孩子阐述了一番。书脉落清晰,按照生命的演化过程,归纳为几大关键时期:当鱼鳍变成脚、当蜥蜴回到水中、当爬行动物长出翅膀、……等等,以“当什么怎么样”为小节标题,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生命的演化模式,这形象的描述恰好是不同时期的分界标志,而这“当什么怎么样”又符合孩子的语言和理解特点。诺贝尔曾说 “生命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当什么怎么样的时候,这些生命恰恰是自然雕琢的成果。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生存的需要,物竞天择,自然中的万物也在寻求自己生存的更适合方式。
生命源于水,那些在水中生存和演化的生物,因为生存的需要和探寻更丰富的生活方式,开始爬出水面,演化出肺,身体外形也发生变化。蝾螈是典型的例子。在这书中,每段生命演化的节点里,都陈列了多种代表性生物,以一图配一名片式的说明,让孩子了解这些物种,也深入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奥秘。
卢梭说:“生命不等于呼吸,生命是活动。”从地球上这些生命的演变过程,可以很好地证明这句话。鳄鱼曾经在地球上很风光,堪称鳄鱼王朝,但是后来恐龙出现了,它们要躲避恐龙,它们不仅是为了呼吸一口地球上的氧气,还要不停地迁移,寻找安全的栖息地。地鳄长着鳍肢,可以适应海洋的生活,从而逃避陆地上的恐龙;犰狳鳄会挖没事,躲藏在洞里更安全;帝鳄而长得足够大,能反过来捕食恐龙。也许是鳄鱼的祖先懂得以恰当的方式活动,所以躲过了灾难,直至今日,它们也依然在地球上有立足之地。
《生命的旅程 从鱼到人》一书中,孩子会看到各种动物的祖先,从它们的身上,看到现在这些动物的演变区别,生命的基因是强大的,也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鲸鱼之所以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大概和它的祖先是陆地上的哺乳动物有关。没想到鲸最早的祖先竟然是印多霍斯兽,刷新了我们的储备知识,印多霍斯兽往后演变是一种两栖动物巴基鲸,然后是游走鲸、雷明顿鲸,再后来才是完全的水生动物——原鲸、埃及鲸、龙王鲸等等,线索时间跨度很长,单是看一类物种就觉得很神奇了,更何况地球上还有这各式各样的物种生命,人类生命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如果猿猴没有直立行走,或许就不会有人类;但是生存生活的需要,它们中的一部分也必然会选择直立行走。在和孩子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探讨的内容真多。
世界到了这里,生命的演化还在继续,人类的基因也在不断地更新,这书会调动孩子更多的兴趣去探究生命科学。
《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读后感(二):一部写给孩子的地球生命简史
小孩子(尤其是小男孩)总是对太空啊、地球啊、恐龙啊、奥特曼这些或宏大或强大的事物很感兴趣,那是他们最初令他们产生奇思妙想的地方。因此,如果能顺着这些题材不断挖掘,就能在不断发掘孩子们想象力、创意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知识。
化工社出版的这部《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便是这样一本从恐龙说开去,发掘地球生命进化历程的绘本。适合8~12岁孩子阅读,或者5岁左右的亲子阅读。
在远古时期,鲸鱼会行走,鳄鱼是温血动物,蛇有腿,鸟不会飞,人类还住在树上
生命的起源从海洋到陆地,再到我们的灵长类祖先从树上爬下来时,地球的历史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故事。这部绘本便引领孩子们探索了一系列最令人兴奋和难以置信的进化事件,通过13个案例细致展现。
这部绘本的主题是“演化”,它从地球板块运动、生命出现伊始说起,一直讲到人类开始出现。呈现了一幅宏大的生命图景。
它的作者是杜格尔·狄克逊,一位地质学家,专门研究地球科学和进化,有许多儿童书籍和百科全书 以他的名字命名。曾著有多部史前动物世界的图书;绘者汉娜·贝利也曾出过《揭秘生物》《揭秘垃圾》系列绘本。这部绘本内容详实,画风清新,适合年龄稍大的小朋友。
此外,这部绘本在国外还荣获里英国图书馆协会“儿童选择奖”。引进版更是邀请了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解读。著名古生物学家,古鸟类专家,孔子鸟化石的发现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院士推荐。这分量很足了。
培养孩子罗辑思维能力
这部绘本是按照时间和空间两条线来描写的,从远至近,从海洋到陆地。如何让孩子一目了然地知道远古时期的生命图景,强大的恐龙是如何灭绝的;为什么说恐龙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等等,纯故事性的表述可能就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了。
在这部绘本里,作者采用图表与故事相结合的形式展现,让孩子很容易了解,不同生物所处的年代和环境。
这对于孩子从小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大有助益。
感受生命宏大的同时,培养孩子优秀品质
从鱼到人,经历了几亿年的时间,与此同时,地球表面也在变化,很久很久以前,各大洲的陆地板块都是四散开来的,就好像漂浮在海洋上一样。大约3.35亿年前,所有大陆才拼凑到了一起。
这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着,可以以此告诉孩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看人。同时也说明,要完成一件伟大的事情需要长远规划,要耐心去做,地球形成今天这样繁盛的景象,可是用了几亿年的时间。
再者,像恐龙这样强大的生物,尚有灭绝的一天,更何况现存的那些伟大建筑,比如巴黎圣母院,这些看似强大的事物其实也很脆弱。这并不是告诉孩子看问题要悲观,而是要懂得珍惜,在它们还存在的时候不要吝啬花时间去了解;同时告诉孩子,看似完美的事物其实都有其不完美的一面,切勿盲目崇拜,我们只需要理智地看待他们身上的优点加以学习即可。
学龄前的孩子,经常问家长,我是从哪儿来的。面对羞涩的家长,总是给出顾左右而言它的答案。其实,孩子的好奇心,不应该被家长的敷衍而湮灭。作为一名家长,我为孩子选购的《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孩子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了解了生命的秘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总喜欢去的场所有两个,一个是现代化的游乐园,那儿有电动玩具、有沙池、有跷跷板与秋千,另一个就是动物园。他总是将精心准备的饲料通过自己稚嫩的小手喂给动物,如同父母从小对他的喂养。在亲子阅读中,我指导孩子去观察每一个史前动物的模样,从形态到色彩,让他理解在动物园看到的动物只是万千种动物极小一部分,而《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描绘的动物世界,有些动物连父母、祖父母甚至人类的先祖都没有见过,但是人类很聪明,可以从考古的化石中想象或推理出它们最初的模样。
《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列出了生物进化图,从简单到复杂,每个物种在历史上都能找到它的坐标,甚至深海鱼与陆生动物还有几份相似,比如鱼有鳍,陆生动物有脚有腿,鱼没有脖子,陆生动物却有脖子,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我会告诉孩子,生物进化是有意义的,因为在水中,鱼需要有流水线的体形,在陆地上,动物需要眺望远方,防止被猎杀,同时我还借题发挥,说如果你在吃饭时总是要父母喂,衣服总要父母帮助穿脱,那么你也会进化成没有双手、没有胳膊的“怪物”。 《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描绘的动物并不完全符合审美规则,有些看上去就很凶狠,不如动物园的牛羊马那么可爱,但是我告诉孩子不要以“相貌”取“动物”,即使它看上去并不美,但是它也是生物大“家庭”的成员,我们应该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不应当有过于强烈的“分别心”。
《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对动物进化规律的解读,并不是纯粹理论性的,没有涉及基因、DNA等专业术语,更多地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启发其观察与想象的能力,比如说恐龙曾经作为地球上的霸王,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灭绝了,那么人会不会有一天也会从这个星球上消失,比如有些动物是卵生、有些动物是胎生,但无论动物选择哪种方式都要繁殖,作为父母生下了你,虽然是生物本能,但也有更多的社会意义,所以你要从小学习,掌握知识,以便长大后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科普的种子一旦遇上阳光、雨露、土壤,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一棵参天大树就能拔地而起,那时候他也会给自己的后代讲述生命的奥秘,回眸“从鱼到人”的旅程。
《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读后感(四):如果人类不加节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就会成为绝唱
自从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中,地球就开始了自己的“旅程”。作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地球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当然,地球的特别之处,不在于它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而是于这颗距离太阳1.5亿公里的行星,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并且直到现在,人类并没有在自己所能“看见”的宇宙中找到另外一种生命存在的迹象。
但地球上的生命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原始的地球环境极其恶劣,根本不适合生命存在。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形式开始于何时,今天其实无从知道。一般认为,在太古宙早期,也就是35至38亿年前,细胞形式的生命就已经出现了。从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到今天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各种生命,生命走过了怎样的一个旅程,这才是最值得探讨和再三品味之处。彻底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今天的人们理解生命、保护地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比较地球漫长的历史,人类从在地球上出现并且存续至今,时间并不很长,甚至可以说极其短暂。曾经有一个类比,就是把地球迄今存在的时间“浓缩”为24小时,那么,一幅很奇特的图景就是这样的:零点零分,地球诞生;3点39分,最初的海洋开始形成;从5点43分天刚蒙蒙亮直到16点9分太阳开始西落,几乎整个白天地球都处于太古代,这个时间里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生命;到2点。地球处于元古,这个时期真核生物、多细胞藻类和低等无脊椎动物出现;21点到22点40分,地球处于古生代,也就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23点57分,人类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23点58分50秒,现代人类出现。所以,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形式而言,人类虽然可以自认为当今最强,却还是个实实在在的“小不点儿”,在人类之前不知有多少种生命形式曾经“称王称霸”显赫一时,众所周知的恐龙时代就是一个例子。假如人类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加强保护地球,而是任由自己的破坏力量一再肆虐,灭顶之灾就很有可能随时到来。
地球上的生命存续至今,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公认的就有五次生命大灭绝。其中,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于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又称奥陶纪生物大灭绝,此次灾难曾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于3.65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又称泥盆纪大灭绝,海洋生物遭受灭顶之灾;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发生于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又称二叠纪生物大灭绝,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发生于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又称为三叠纪生物大灭绝。第五次生物大灭是发生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生物大灭绝,75% ~80%的物种灭绝,恐龙时代就此终结,为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登场提供了契机。如今,地球事实上正在经历着第六次生命大灭绝,至少在20世纪这100年,就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确实是触目惊心。不因人力而发生的大灭绝,在很大程度上对生命演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让生存下来的生物特别是动物能够通过变异和自然选择适应新的环境;但如果是人力起主导作用,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那就很难说了。
应该知道,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有了生机和活力。在地球的“24小时”里,人类历史所占的时间份额微不足道。但“第二天”的太阳还会继续升起,在崭新的“24小时”里,人类将为自己开辟一个什么样的旅程,这不仅仅是人类自己的事情,同时应该更是其他的生命形式想要向人类问明白的一个问题。人们常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前提就是生命必须存在才有意义。
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到《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这个写给孩子的生命简史绘本上来吧。在这本书里,英国的杜格尔·狄克逊和汉娜·贝利两位,用他们的文字和绘图,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球上不同类群生物的演化过程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列举了不同地质时期生物演化的特征和趋势。无疑,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书的最后,两位作者虽然是以疑问的语气在问“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大灭绝吗”这样一个问题,但更意在提醒每一个读者,要好好想一想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去做,才能让演化继续,而不是戛然而止!
《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读后感(五):探索生命的旅程,追溯人类的起源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在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指物种之间及生物内部之间相互竞争,物种与自然之间的抗争,能适应自然者被选择存留下来的一种自然法则。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之后,本是没有生命的。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演化就此拉开帷幕。生命的旅程这一宏大的命题该怎样讲给孩子们听呢?科普绘本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地质学和古地理学专业毕业的的杜格尔·狄克逊,同时也是一位获奖作家,专门研究地球科学和进化论, 为我们撰写了这本《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
一 用精美的插图讲生命的故事
生命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冥冥宇宙,苍茫大地,万物众生,都充满了问号!孩子们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而这本科普绘本采用了精美的手绘插图讲述了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低等到高等的演变。作者从儿童的角度,谆谆善诱,娓娓道来,答疑解惑。
科普的“讲演原则”是“四六开”。言下之意,故事要占60%,知识占40%。由图画引导故事,由故事讲述知识,自然生动有趣。
作者在向孩子提问“什么是演化?”时,并不死板地给出概念,简单地罗列专用名词,而是用了一个“吃鱼的鸟“的故事来呈现。
海底的火山爆发,岩浆冲出海面,冷却之后形成一座新岛屿。一群迁徙的小鸟迷失了方向,它们恰巧停在这座小岛。可是岛上唯一能吃的就就海岸边的虾,只有爱吃虾的小鸟能够生存繁衍下来。时间流逝,岛上的小鸟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物种。这就是演化。
没有一个生僻的词汇,没有一句晦涩的语言,作者只是讲述了一个关于演化的故事。
二 用精巧的框架述生命的旅程
与一般简单按照时间顺序陈述生命进化史的不同,作者用了儿童更喜欢的框架来讲述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恐龙、鸟类、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的出现。
当鱼鳍变成脚、当蜥蜴回到水中、当爬行动物长出翅膀、当鳄鱼统治世界、当蛇还有脚、当鸟还有牙、当鲸会走路... ...虽然进化的顺序不可能改变,作者肯定是依照生命演化的时间来讲。只是作者用到这么具体生动的标题来引出可能稍显枯燥的内容,你难道不会被吸引?
当鱼鳍变成脚,“四足动物”就出现了!这不仅包括有两条腿的鸟类,还有没有脚的蛇。从骨骼中填满骨髓的真掌鳍鱼,到既不是鱼又不是四足动物的“鱼足动物”提塔里克鱼,再到外形像陆生动物大部分时间却生活在水中的鱼石螈。这种从鱼鳍到脚的演变,可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来进化的。
三 用精炼的语言说科学的理论
作者语言凝练生动,幽默的语言来讲科学擅于提问,更擅长引导。孩子们喜欢恰到好处能够勾起他们好奇心的提问,他们更乐于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就像一个真诚的朋友与你交谈关于生命的故事。无论是科学家们曾经犯的错误,还是得出结论的依据来源,他都一一道来。比如科学家们认为三叠纪会滑翔的爬行动物沙洛维龙是翼龙的祖先,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被推翻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我们对地区上的生命历史无所不知。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对自己的亲近祖先还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作者不妄下结论,不刻板说教,更不填鸭灌输,他想给孩子们留下弥足珍贵的思考空间,他鼓励孩子们去探索发现未知的真相。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本来就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正如作者所说,直到现在,人类对于生命历史的探索与研究还有长足的空间。而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儿童,我们更应该竭尽所能地做好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生命起源启蒙。他们在追寻物种的生命进化的过程中,才会敬畏宇宙、爱护地球、保护自然、珍惜生命,才能创造热爱科学、探索生命奥秘、启迪智慧 。
《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读后感(六):如散文诗般的科普文
年初的一场疫情,让人措手不及的同时,也悟到了生命的宝贵与脆弱。日常不是没有听说过有人轻生的案例,每每遗憾、痛惜的同时也在后怕到底该怎样教育孩子应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小到路边一棵小草,大到身边的你我他,我们该给予生命最基本的尊重。让我们还是把目光投向年初疫情严管期的日常出入场景,有人这样调侃:一场疫情,让门卫大叔成为了最博学的哲学家——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去往何处?——是的,不管是哲学家还是神学家,抑或是科研基地的科学家们,都有一个终极问题——生命的起源到底是什么?
细数书架上的各种科普读物,关于生命的探索,或多或少都有提及,却往往是一笔带过或浅尝辄止。颇有“我就是冲着这个疑问去的,纸笔已备,而你就只让我看这个?!”的郁闷甚至不甘之心。系统的讲解也不是没有,比汉语字典还要厚实的某著名科普读物,一度让我欣喜。然,翻阅之后才发现其术语及叙述方式,让我想起了夏日午后、讲台上头发斑白的老师喋喋不休的样子——我们都很努力,结果也不过是差强人意,兼带成绩勉强过合格线的唏嘘与庆幸。
关于生命的起源,资料告诉我们,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来自于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弥勒与他的同事们做了著名的烧瓶实验,这次实验让他们发现了氨基酸,这让人们有了大胆的猜测——原始地球的环境造就了生命的起源。科学家们由此展开了生命到底是源于火山爆发还是源于宇宙大爆炸的探索,而我在翻阅这些的时候则更想知道:人是由类人猿净化而来,那类人猿之前呢?第一只类人猿来自于哪里?类人猿之前,是否还有同样神秘而有漫长的历程?我迫不及待想了解那些,正如孩子也用希冀的眼神试图跟我探讨生命的来源。这是一场关乎求知欲解惑的探索。
“鸟,啾啾鸣叫,身披羽毛,体型娇小,不仅歌声婉转,还是飞行大师。”你以为这是在散文朗诵?你会想到这是一篇科普书的知识叙述吗?对,没错,就是这样特别的一部科普读物,可以想象当我看到化学工业出版社初版的科普绘本《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的惊艳与欣喜了。预先看到过一些介绍,寥寥的图片与只字片语,就让我一眼看中了:是我要的风格!内容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更重要的是,方便我跟孩子一起细读、深读、探讨,不用再纠结专业术语解释的繁复性。大量的图片同样辅以精彩、逼真的匹配,不仅没有让孩子们因为图片的逼真而忽略文字,更让生动的描述得到了更具体的印证。 我们来看其中一个篇章,第28页《当鸟还有牙》。“……我们来看一种典型的小型食肉恐龙和一种现代鸟,把它们的特征跟始祖鸟做比较。”书中以小卡片的备注方式给中华龙鸟和鹦鹉分别作了简述,从生存年代到尺寸大小,再说到它们自审的特点,如“中华龙鸟跑得很快。”“它是人两门发现的第一种带羽毛的恐龙,不过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很多恐龙都有羽毛。”对比之下的鹦鹉卡片内容是“与之前的恐龙不同,鹦鹉等现代鸟类演化出一种有利于飞行的提醒,它们退花掉祖先的前爪、牙齿和骨质尾。”作为现代鸟之一的鹦鹉,对比祖先恐龙,绘本用的是“退化”二字,结合图片对比说明就更直观了。小型食肉恐龙的四肢清晰可见,强有力的“颌骨和牙齿”、用以捕食的“带爪的前肢”、辅助奔跑平衡的“长长的骨质尾”,相形之下的鹦鹉则“有轻质喙、没有牙齿”、“有翅膀,没有手”、“尾巴中没有骨骼,只有羽毛”。第29也接着从相同角度对比展示的始祖鸟就更令人振奋啦……这里就不剧透啦,嘻嘻。接着抛出来的思考性话题就是大家都很想知道的“恐龙还是鸟?”话题先是总结了从小型肉食恐龙到现代鸟类的变化是长期积累引起的质变过程,然后就恐龙和鸟的观点做了简要的回复。虽不是文艺女青,却有一颗爱好文艺的心。大爱这句带有无限猜想和冥思的问句——“恐龙变成鸟飞走了……但为什么呢?”——对呀,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亲子课题,读完这一章节,可以来一场亲子问答游戏哦~其实私以为鸟类都是恐龙的后代,这样也能弥补我关于恐龙的一丝猜想和遗憾。一厢情愿罢了~~
虽然我对作者(英)杜格尔·狄克逊和插画作者(英)汉娜·贝利不了解,但是看完全书,我对咱们翻译刘林德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再好的英文著作,再美的图片,如果翻译如白开水一般,无疑是煮鹤焚琴、暴殄天物。好的翻译,可以让一本枯燥的读物如诗一般美好。这本科普读物既做到了科学严谨,又让人读到了科学背后的诗与远方。《生命的旅程:从鱼到人》,告诉你科学遇上散文的美妙与神奇,心向往之,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