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海草》经典观后感有感

  《海草》是一部由沈朝方执导,玮菱 / 阎俊希 / 韩颐煊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草》观后感(一):又一场自我语言的探寻

  

沈朝方的首部院线电影继续他的触碰电影边缘的探索,作品重点不在乎叙事的丰富性的冲突感,更多的是在自我认定的电影语言纯粹的进一步追问,不是现实的坚硬折射,是日常情绪的渲染及铺陈更能动容。在追求极致的美学基础上,捕捉到场域本身的精神属性,糅合到演员自我参与性的表演框架内,形成物和人的镜像关系。

  《海草》观后感(二):海草

  

从剧作结构来说,《海草》一反冲突纷繁的剧情设置,开场以女主人公丽艳话剧式的独白来展示人物的背景信息,个人觉得这样的操作可能会引起信息的遗漏。但由于本片属于实验电影的范畴,所以不能用传统的眼光去评判。如果想看好莱坞式惊险刺激的电影建议不要选此片了,导演更多的像是把一个海岛家庭的平淡生活用影像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影片唯一冲突性比较强的地方应该是忠平死去的那一段,另外也留下了芊芊是否真正死去的悬念,感觉此片也可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

从画面构图上来看,本片导演沈朝方出身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整体效果自是不必多说。女主角多着黑白两色裙子,忠平不修边幅,每个人物都有各自鲜明的衣着特征与性格对应。

另外在忠平死后,影片将现实生活和忠平在水里游泳的画面剪辑在一起,是比较意识流的表达。

整体来说,本片是讲述了一个在外漂泊的女人归家生活的故事,更适合有一定影视知识的人观看,是比较小众的电影,习惯于惊险刺激的人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

  《海草》观后感(三):评分之外的电影

艺术本没有规则与标准。当一部艺术电影被各种文化背景的观众以不同视角评分的时候,这部电影在完成它对话与消费意义的同时也葬送了它的艺术信条。

艺术院线在一定意义上坚守着艺术信条,背后是由作者、院线和小部分有欣赏需求的观众组成的电影自留地。能在艺术院线放映本身意味着放弃了商业院线、口碑与票房。这对于作者来说需要执着的信念与巨大的勇气。

艺术作品的意义不在于圆滑,而在于棱角。我偏爱《海草》中的棱角,这种偏爱没有任何评分意义。例如那具水中的男性尸体是我看到过的众多艺术作品中的唯一一次男性“奥菲莉亚”。这就是棱角。

非常喜爱作者对女性身体的敏感与捕捉,那种敏感是原始的,但是你不能说赤裸才是原始,因为每个人的审美都被定义着,就连政治也是一种美学。

非常感动于电影中的风景,那是我看到的电影中最干净的地方,感觉作者曾在风景前哭泣过。但电影中的女性哭的太多了,其实一切情感都在风景里,话言尽就无趣了。

很多电影作者的光芒都留在了他的处女作里,当他的作品完成度高了,成熟时,那份光芒已消失殆尽。因此,我总是喜欢作者的前几部作品。就《海草》而言,我更想去保护它。

因为我已经失去光芒。

  《海草》观后感(四):我对人类充满了信心:《海草》想说的一句话

故事 《海草》是一个关于归来的故事。15年前,洞头海岛,带有叛逆性格的二妹丽艳丢下自己与姐夫“通奸”而生的女儿,离开故乡独自去大城市生活。15年后,经历了世间沧桑的她回到故乡。她面对已经离开人世的人——父亲,和如何处理在世间生活的亲人(母亲、两个姐妹、曾经有过感情的姐夫和自己女儿)。大而言之,该电影的故事选取的是一个当下文学和电影叙事中的金矿:归来和救赎。先来说归来的题材。从古希腊时代的《荷马史诗》到哈代的《还乡》,从好莱坞电影《似是故人来》到日本电影《幸福的黄手帕》,再到张艺谋电影《归来》,回归故乡是一个极好的题材,也出现了许多这个题材谱系里的佳作。沈朝方选择这个题材的方向没错。再说救赎,新世纪出现的一股清新之风,也是全球化时代人类之间交往增多之后,在文学和电影叙事上出现的一种模式:既是主题模式,也是情感模式,它指涉当代社会转型期人们内心结构的转换,或者视野打开之后,语言交往的瓶颈被克服之后,一种理性而向善的人类交往姿态。它是黑格尔所谓的精神现象,也是雷蒙·威廉斯所发明的情感结构。只要去看下日本众多的亲情电影,从《滚烫的爱》《如父如子》《海街日记》《入殓师》《小偷家族》《铃木家的谎言》,和同时出现的文学作品,类似春上村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或者类似《解忧杂货店》以及东野奎吾《嫌疑犯X的献身》等等文本的海洋,有一只漂亮的浮标,一直在那里闪烁,那就是救赎的主题和得到救赎的人物。这样的文学和影像叙事也证明是有效的。沈朝方自编自导的作品《海草》,从大处讲,就是一个关于归来和救赎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具有的原型。她是带着诱惑的,在好莱坞电影的人物塑造谱系里——无疑属于女神阿芙洛狄忒之原型(诱人缪斯与蛇蝎美人,相对于她的妹妹,则是温顺的雅典娜,是孝顺母亲,或对母亲百依百顺的女儿)。问题是故事讲述15年后她皈依故乡的这段故事,因此,该故事的主要落笔于最后的一句丽艳对着姐姐说的心里话:“我错了”,而姐姐啥也没说,只用手紧紧地握住了妹妹的手。因此,《海草》携带着忏悔、救赎、死亡和原罪等内容,因此,在故事的内涵上,它是关于中国温州洞头岛上的居民(村民)的家庭离散、团圆和死亡的故事,在叙事的外延上,则是关于忏悔和原罪,以及对于存在的探索。它带着日本味道,可以说是在大陆伦理电影中的一个“奇葩”。为什么这样说?我坚信文学和电影叙事为时代服务的这种马克思主义观点,即电影和文学应该指涉这个时代的本质和精神原型,如果一个社会尚不宽容,电影也不会宽容。在中国的大多数伦理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并非救赎结构,而是模糊和不确定结构(迷惘和两难处境)。比如王全安的《团圆》,就是适合当下的中国社会伦理现状的电影。又如贾樟柯的《天注定》,也是适合中国社会中一股非彼即此的一种“戾气”社会本质的。而相比之下,日本电影中有着一种传统社会具有的约定俗成式的刻板程式,比如喜剧中大团圆模式的牢固性,比如伦理电影中对罪的宽容和宗教情怀。这些都是日本平成年代经受过创伤之后的日本人的普通情感结构所致。特别是救赎——在现实主义风格电影(以伦理电影、爱情电影、家庭电影为甚)中的救赎——之情节模式和主题模式,可以说数量众多。如在家庭伦理片《鳗鱼》《花火》《入殓师》《海街日记》《小小的家》中,体现了这类题材所共同有的次级情节符码原则。救赎——从类型和亚类型的角度,谈不上是一种种类,但其在许多电影中,均构成故事圆满的次要情节要素,可以说丰满了次要类型(剧情电影)的主题表达范畴,也构成了日本电影叙事次要情节编码迥异于其它文化语境中剧情电影的编码原则。笔者认为,这反映了日本社会与中国社会迥异的情感结构。就字面含义而言,救赎有多种解释,既包含赎回、买回、偿还、清偿的意思,也指履行、实践、挽救、赎救,更指宗教意义上的赎罪。在基督教中,救赎是重要教义之一,谓基督拯救世人之道。在佛教中,救赎意谓人类犯下原罪之后,必须通过一定的幡然悔悟和行动,来为自己的过失进行救赎,与悟道、禅道具有关联性。而在非宗教性的世俗环境中,它也有引申的含义,指人的性格、秉性变坏之后,又被外界强迫改正。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中,如果我们用救赎的引申义来加以考察,则发现大量的救赎情节和主题的电影,除了刚才罗列的几部,实际上泛义的救赎电影还包括如《生在幼子》《百元之恋》《0.5毫米》《海鸥食堂》等这种女性电影。这些出自女性导演之手的电影,剥除情节之外,均有救赎和和解的次级符码,体现了日本民族的包容性,而且笔触细腻,给观众情感沉浸感强烈。这些救赎色彩的作品,就性质而言,还可以分为情节性的救赎和主题性的救赎两大类。《海草》如同嫁接自东瀛之国的一朵花卉。它的奇,是因为它比这个时代早了10年。它的票房的必然萎靡,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必然(会朝着救赎社会情感结构)进步。 影像 《海草》运用了日本小说家的一些意象。导演深谙如何表现机械复制时代下人的孤独。他的前两部作品《南国少将的早餐》《我的原地等你》也十分注重影像。导演是影像艺术家。这一点在亚洲的其他导演,如蔡明亮身上可以找到这种电影的杰出代表。沈朝方的影像,处在文人电影、物哀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它的电影中的影像,有时候像当代艺术中的装置艺术,或者观众在美术馆看到的场景,具有浓重的绘画和物质趣味。说到物质趣味,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中的春悲秋哀就是一例(这也是一部关于“儒生”对当代社会,文人画、小文人电影,静观其变后的“借尸还魂”的电影)。他的《南国少将的早餐》受到天人合一的“物哀”(mono no aware)美学、禅意美学概念的影响,片子通过研究电影介质的意义来研究人的存在的意义,故事关于都市青年情感疏离,欲求不得的相互交集的三对男男女女,其中的“物哀”“静物”美学也得到精确的呈现。在影像的谱系上,《海草》可以和作者早先的实验电影《南国少将的早餐》和去年的《我在原地等你》归属于同一个谱系,其中家宅(卧室、斗柜、梳妆台、地板、木桌子、楼梯、厨房、客厅、餐厅)展示了海岛特有的一种质感,而其中营造的意象还包括:人与大海、人与渔船、人与海草等繁复的带着湿气的影像。有一个场景我记忆尤深:丽艳回到老宅,此时母亲正好在其妹的民宿里帮忙,因此丽艳一个人在其母的卧室里深感孤独和焦灼,其内心里纠葛着的一些人物,她还没有来得及一一正视,这个时刻是电影中最为美丽的时刻。我们看到,当她在那个斜梯上走的时候,仿佛时光重现,幼小时候的影子开始迷幻地出现,似乎回忆和现实之间的界线被打破。这个鬼魅的时间,导演处理得非常出色。这个时候,妹妹回来,邀约其去一起吃晚饭。到此,梦幻的场景结束,而妹妹在这个场景中的角色作用,除了是亲缘关系的现实属性,还有一个姐妹的另一个原型属性:友谊。这是一个温馨的场面,意谓在姐姐脱域的关键时刻,最后是善解人意的妹妹,把她从快被水流(流言蜚语、社会陈规、伦理价值)冲刷走的这个时刻,给挽救了上来。这个场景也联通着结尾的一个场景,即原本不和的两姐妹,通过一个人生命的失去,而终于得到了宽恕和冰释前嫌。这个场景对应了之前的这个卧室场景。因为,家宅的这个意象,在《海草》整部电影中是重点。家是人们吃喝拉撒睡的地方,也是交流和所有原罪和救赎发生的地方。这部电影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如果要说最出色的地方,一定是导演沈朝方对家宅意象的把握。家宅的意象,也勾连着中国人的情感原型,那就是沉默和善良。当电影中的一个人说话,基本上意味着朝向善良的一次情感运动。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就是这个得行,也许辛苦了一辈子,甚至被欺负了一辈子,但只要一句话,我们的心就软了。我深信《海草》讲的就是这个。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海草》经典观后感有感  海草  海草词条  观后感  观后感词条  有感  有感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美文

 忆母校

 前几天,我的同学在群里分享了一篇95级小师弟的文章。图文并茂的抒发了对母校即将消失的伤感。荒草间,瓦砾间,校园里的每一个凄凉角落,都被他用相机照了个遍。一盒粉...(展开)

美文

 年华似水一样…

  天,好高又好蓝,蓝得让人幻想,幻想在那后面会有一个神奇的世界,小鸟儿匆匆的从头顶飞过,也不愿停留,载我去看一看,许是他在找寻所遗失的伙伴吧。我站起...(展开)

美文

 最陌生的熟悉人

 从小到大,随着经历的增加,我们遇见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身边的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我们一边感叹新朋友的出现,又忍不住遗憾老朋友的“不复往日”,值到新朋友也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