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红拂夜奔》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铜时代红拂夜奔》精选点评:
●《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里王二一直在说“古今无不同”,我如今却想说,你我无不同。倒不是真的一模一样,只是其中那些话,简直好像就是我脑袋里面想的。最后一章里有句话:“在我看来,这个故事一点都不怪诞。我不过是写了我的生活——当然这个生活有真实和想象两个部分,但是别人的生活也是这样的吧。生活能有什么寓意?在它里面能有一些指望就好了。”我也一点儿都没觉得怪诞,倒真是个有趣的故事,也简直就是生活。而既然是生活,它又真的会有什么指望呢?
●现在看已经不喜欢了。
●analogy
●无论你怎样怪诞荒谬,我都选择相信,因为那是历史的真相。
●啧啧,这个才华侧漏的家伙
●所以我只能强忍着绝望 活在这世界上
●过于炫技,思想零散,但还不乏有趣
●读完不知如何评价,如无味杂瓶被打翻。
●三星应该不是书的问题,是我道行太低,确实没太看懂。
●叙述方式和故事的穿插很有新意 不排除有一丢儿思想和笑点在里面 但是长篇写的太长 太冗余了
《青铜时代红拂夜奔》读后感(一):浅谈读《青铜时代·红拂夜奔》的感受
这本书看完了,我读时最大的感受就是他那种与世格格不入的状态所呈现的无奈之感和无法被环境和身边人接纳和包容的孤独之感。读到最后,这种孤独感越来越严重,我都怀疑我是不是自己把情绪加到这小说里了。
我最同意他的就是他对开会的感受,就是磨屁股,无聊又不得不西装笔挺的坐在那里看别人说话,还要装作一副回应附和的样子,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我就特别记得这一块描写,他在另一本书里也表达了这种半无奈半不满之感。
人活在世上总要吃饭,灵魂是自由的,但总要肉身的支持,为了灵魂我们也要保持肉身的继续存在,这就不得不去上班挣钱,这是人一切存在的基础。
我觉得他是那个不想与世俗有牵扯却又被世俗困住的人,因为他也要吃饭,也要上班挣钱,这就必须要和周围的人建立联系,就需要进入一种环境中,但任何一种环境都有规则,这就意味着束缚,但他不喜欢也无奈无法摆脱,所以就用讽刺和戏谑的方法去描写,由此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也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写的越夸张,情绪就更大限度的得到抒发。
我之前读《月亮与六便士》,里面作者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属于「必须是这样的人」,他必须要画画。当时这种感受我就特别理解,有的人就属于这种人。
王小波也是,他也属于「必须是这样的人」的人。他写的一切都是他的感受和经历,只不过在小说中,他将这种情绪和场景进行放大和夸张,看似荒诞和离奇,实则是一种认知输出和情绪抒发,他必须用他的文字进行创造,他也一定要写小说,这就像他吃饭睡觉一样,因为他必须是这样的人。
《青铜时代红拂夜奔》读后感(二):不过是生活
自古以来女子们都是不安分的物种,“私奔”二字对她们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
以前那些绣楼上的小姐们将窗前风景看腻了,好不容易寻上个小时候知道名姓的表哥堂哥们,若是个稍微入得眼的,便顾不得一切的奔去了。不是这些表哥,公子们有多么大的魅力,而只是这些小姐们可供选择的男子太少。但是这些小姐们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对比,匆忙中的选择不知道结果如何。若遇上个心地还不错的日后记得将你迎娶过门,做个正室夫人已经是造化。像莺莺遇上的那些个得了好处不认账的倒是多数。若是还能寻了个明主,一如梁红玉、红拂等,这样的女子便成了传奇。
红拂夜奔是个香艳无比的词语。传说中那位在夜半时分,满月高悬时敲开那年轻男子的门扉投怀送抱的红拂是女子们中生具一双慧眼的代表。一面之缘她便看出那男子风度不凡日后必成大器,所以不管不顾奔了去。后来李靖果然出将入相,功成名就,红拂自然妻凭夫贵拜为一品夫人。这样的遭遇用今天的话说叫做选对了潜力股。一品夫人有着绝色的容貌,歌姬出身加上那曾经出于乱世时候的大胆举动自然是野史中爱极的题材。但事实上我一直怀疑红拂当年出奔时就真看出李靖有着那样的未来,或者她不过是感觉年华虚度,未得折桂之夫,觉得李靖是个还算不错的青年,为自己将来谋个出路。意外的是自己的这次投资收益比预期的大很多。
其实红拂在当了一品夫人后日子过得究竟怎么样,她是不是觉得幸福这并不确定。想来一品夫人的生活也有趣不到哪里。所以书里说她觉得最幸福的时候是在那片散发着恶臭的菜地里。
我猜想着王小波肯定不会按照《风尘三侠》的感觉来写这个故事,但没想到他是如此有趣的在写这个故事,想象力之丰富简直是不可揣测。一个浪漫的传奇变成了一个荒唐可爱的故事,其实有何不可,因为传奇的向来都是生活。
《青铜时代红拂夜奔》读后感(三):非主流的一本书
我没看过很多书,但是在我看到过的书当中,这本也是相当的另类,以至于有些非主流。王小波的语言不浮夸,甚至给人一种低俗的感觉。书中故事也是在隋唐和现代之间不停转换,让人觉得没有重点,没有寓意,不知所云。
可是整本书看完,回过头来想一想,才发现作者想表示的是一种态度。要表达态度就要有方法。作者为了表现这种态度,先建立起一个sandbox,在这个sandbox里种下群众,群众产生舆论,舆论左右思想,思想被强加于sandbox里的每一个群众,周而复始。
可是要是这个循环不被打破,周而复始下去,这本书也就不足为奇。作者非要在这循环中放几个不和谐的人物,他们就是李靖、红拂、容髯公和作者本人。你试着在顺时针打鸡蛋的时候忽然逆时针打吗?这几个人物的作用就是如此。
作者总喜欢把自己跟李靖做对比,说明他们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很聪明,都喜欢yy别人想不到的事情,以至于后来李靖当了卫公,作者成了人瑞。问题是,他们总是被体制所制约,得看别人脸色行事,按照舆论所能接受的方法活着。在这中间,他们偶尔也会将想法发散出去,可是终究不能逃离体系。
也正因为这点,他们俩都被红拂深深地吸引着。红拂不聪明,经常很out of context,但是她不受体制制约,甚至根本不明白体制为何存在。她觉得洛阳城的石头墙内无趣,于是就偷偷跑出去;她觉得李靖好玩,就跟他私奔;到了最后,她活着不爽,就决定殉夫。她的一生潇洒痛快,并且有李靖这个好人陪伴着,爱得无悔,死而无憾。
容髯公是个很有趣的角色,我把他理解为真实生活中想脱离体制制约但做不到,于是对红拂这种人又爱又恨以致心理变态的人。容髯公暗恋红拂许久却得不到,于是在当了扶桑国国王后,只娶丑女人,就是其心理写照之一。
而体制在书中的代表,就是“头头们”和完全服从”头头们“指挥的群众们。他们所产生的舆论就成为了体制,与之相悖的做法和思想都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我觉得,王小波想表达的态度,就是对自由的、不是体制制约的生活的向往,和对他已经深陷体制之中这个事实的厌恶。这所产生的绝望,也就是书中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asically,他想说的就是life is full of bullshit, but it depends on how you live it.
《青铜时代红拂夜奔》读后感(四):寓意与指望
大雨下了半天,就感觉没完没了。
我没生活在水力长安,那里的人下雨时理应会高兴,水流驱动水车磨坊。济南的南部山区是可以搞个试点,白玉兰路上铺一个水力驱动的履带电梯,几年下来不知能节省多少时间。可是皇帝不喜欢建在崂山的风力长安和建在峨眉山的水力长安,最后他就生活在人力长安,让最会瞎琢磨的李卫公规训城市,防止市民瞎琢磨。
李卫公没学过工程热力学,不然他可能设计出一座蒸汽城市——整个城市架在火山口上,靠火山烧热水出蒸汽驱动整个城市运作——现今的城市就是现在这样,远处运来的煤块在大锅炉里烧出火山,然后驱动整个城市。李卫公也没学过电工学,不然他能设计出电气城市——城市设在野外,树上极高极尖锐的避雷针,搜集云层里无处不在的雷电。然后每一只小老鼠背着一个蓄电池跑在支架的链接的线路上,到一户人家就把电池扔下去。老鼠跑过去的线路比较容易着火,叫火线,跑回来的线路没有电池,叫零线,还得有人爬爬杆子,维修维修。
校领导也不喜欢水力风力蒸汽电气的兴隆山,奇妙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或多或少都懂些流体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工程热力学电工学。学不以致用,实在是一件很颓丧的事情。
然后人就想逃离,王小波没交代卫公和红拂逃离的原因。要写可以有很多:红拂在石头城里过得不开心,每天得洗头发,花也是不同颜色的石头雕刻出来的——这像什么话。李靖去哪儿都有一方队的公差跟着,到得他家就围着四堵墙撒尿,也不像话。我倒觉得不必写,写出来就很无聊,就像费马大定理为什么这么重要?非要用密码学功用来解释这个问题,就太瞧不起费马大定理了。
与一些人聊天,越发了解王小波讲的话。不管是从前从事何者,将来又会研究何者,总是有种冲动,得做点什么。我坐校车的时候无所事事,就与人聊天或是看书,王二开会前会帮人刷茶缸子,薛嵩爬上塔要先修电茶炉子,李卫公设计三十二个纽襻的衣服。“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有种冲动,想无止境的变革一些东西,没有这种冲动的时候,他就老了。”
如果变革思维也算一种变革的话,那我希望我的生活一直有指望。有一年下雪,白玉兰路上滑不留脚,我把它想象成一座去除摩擦力,由重力场驱动的城市。某种程度上我把它当作我的指望,它对我很重要。
“存在或者不存在的城市都是迷楼,我们需要的不是逃出迷楼,而是指望,如果生活需要寓意,这就是一个,明确的说出来就是:“根本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
迷楼的比喻是木心的,句子后半部分是原文,我现在还讲不出这样的话。
《青铜时代红拂夜奔》读后感(五):私奔无果,我们还可以有指望
我私以为,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最高标准是其立意的高低。
红拂夜奔很荒诞很戏谑很穿越甚至很淫荡,但是你合起书来的时候,六根一通,却当场如当头棒喝。
很多人讲看不懂,我想只有多少经历点生活的起伏,经历点幻灭,才能对这本书更为感同身受点。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有很多梦,有指望,总是想入非非,也就是还想要自由,精神象红拂的胸脯一样如紧紧握住的两只拳头,上面是顽强不屈的表情。可是这个世界如此混乱,颠倒,可笑,它只有“领导上”和“非领导上”,人的选择只有要不成为人瑞要不成为怪人。红拂那时候还年轻,总是想要离开洛阳城,最后她成功逃跑了,仿佛完成了此生最重要的指望。可当旧的王朝破灭,新的王朝建立起来之后,红拂只觉现实更加荒谬,所以她感叹“这个世界表面上和以前没有区别”。于是改变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的梦想破灭了。你无法改变世界,小波说。
我觉得小波总是青睐女性角色,他作品当中所有重要的思想核心总是交给女性去完成去表达。这部书中,只有红拂,从始自终,都想要冲破,都还想要自由。所以她在完成第一次的逃离之后(逃离洛阳城),最后选择了自尽,完成第二次,也是最终的逃离。
我看完小说最后一句,心情大为沉重,觉得小波如此残忍,他说, “根本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合上书一直在想,作者当时是有多绝望,才给了这样一个黑色的结尾。可是这是伟大的真实。
生活唯一的寓意,那就是“指望”。
小波的指望是什么?那就是“有趣”。就是人生来有趣,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却假装无趣。
我觉得家中常备这本书,算是常备一个警钟,当我渐渐失去青春,失去冲劲,失去自我,开始附和别人,四处讲闲话成为一个郁郁的中年人的时候,再看这部书,当是如当头棒喝,提醒我曾经想逃离洛阳城,曾经还想做一个有趣的人。这一棒,大概严重时可打到人肝胆俱裂,眼泪四溅,举目四望,生活已经把你变成了什么模样?
当你经历一切事与愿违,无可奈何之后,还能否坚持来时的路,最初的那个自己?在你经历苦难的时候,你还能否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小波说,“好多年前,在我插队的地方,我叉手于胸,面对着一片亚热带的红土高坡叉开腿站着,用这种姿势表示我永不妥协的决心。” “我在十七岁时在插队,晚上走到野外去,看到夜空像一片紫水潭,星星是些不懂的大亮点,夜风是些浅蓝色的流线,云端传来喧嚣的声音”。
我也想记住,我还年幼的时候在乡下的夜晚,吃完饭就在门口唱歌,月亮照过我,纯真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