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圣经的历史》读后感精选

  《圣经的历史》是一本由[美] 斯蒂芬·米勒 / 罗伯特·休伯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150.00元,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经的历史》精选点评:

  ●彩图好啊~

  ●今天刚到手~~ but thanks be to God~ merry Christmas~!

  ●没坚持读完

  ●一部圣经史,就是一部西方文明史。科学研究圣经的历史,从口述到文字到印刷术时代,圣经如何变迁,圣经包含了哪些内容,如何添加删减?圣经的解释权的争夺又反应了社会怎样的矛盾运动?

  ●圣经历经两千年的传承,几十位作者在一千几百年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辗转翻译,演化成现在的基督教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本书不但详解圣经成书的历史,对翻译、抄写、印刷、流派的演变都有广泛记述,很适合于对基督教和圣经历史有兴趣的读者。

  ●话说从来没看过圣经的我,为何读了这样一本书呢?

  ●写的相当详细。 棒棒。

  ●这本书几乎介绍了我想知道的有关圣经的一切,从语言、成书、修订过程、注释、驳异端、经历的压迫和扶植,到中世纪修道院、抄经人、装裱、印刷工艺,崛起的教廷、教皇制度,改革、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扩张连带翻译的种种版本,我心花怒放得足以对作者强烈的主观倾向彻底视而不见,毕竟考据不是我的任务,我只是个看故事的。美中不足的翻译,多米尼克会也就算了,阿西西的法兰西斯是个谁?对托钵僧有什么误解?以及在教派的分裂上着墨太少(或许是为了护短)(可惜这是我最感兴趣的)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说:“新、旧约是艺术创作的宝典。” 在“过去的200年与以往更遥远的过去一样,作家以圣经为灵感的源泉。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直接或间接采用圣经故事,使用圣经语言强化他们的写作风格,或者根据圣经题目进行创作。”——读完这本书后,忽然有点想好好读读圣经,如果我们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去读,也许圣经能带给我们不同以往的收获。

  ●全彩页,纸质不错,挺像杂志的。写的很通俗,入门级的书。

  《圣经的历史》读后感(一):天使从来不歌唱,在圣经

  像牛津词典一样厚,还是全彩的,重量绝对能当凶器,逼得我只能改了躺床上看书的习惯,正襟危坐在书桌前一页的翻过去。

  书本身还是很不错的,客观翔实,插图精美,也不缺八卦当小甜点娱乐读者,除了要坐着看书,真是很愉快的阅读体验。

  哦,对了,网上还有一个很精美的黑白扫描版,大小和实体书重量一样惊人,150MB

  《圣经的历史》读后感(二):一脉相承的历史

  圣经是口头故事的传承,许多民族都有民间故事,可是形成文字,并且代代相传的就很少见了。跨越千年的圣经,在写作上依然保持着延续性,就像一个人用千年一日的方式写书,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上帝。

  收集、清单是智慧的方法,而圣经收集了以色列人的智慧,并且不断创建《密西拿》这样的清单,看似复杂,其实是完善的系统思考和行动方案。

  《圣经的历史》读后感(三):“正经”

  在詹姆士钦定版之前的14世纪,威克里夫就已将圣经从拉丁文译成英文了,然而他当时遭到了镇压,并在他死后43年,还将他的尸骨挖出焚烧。因为他让没有多少学识的人们甚至女人都能看懂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在鄙贱者面前,福音的珍珠被扔掉了”。而且这样一来世俗的人们就很可能会质疑教义,从而威胁教会的权威。丁道尔也是同样由于从希腊文翻译了圣经而被天主教会活活烧死。

  所以,即便是正统的基督教义,也多有人为强加上去的。泛基督信仰的普世基督教会中,天主教采用的正典是拉丁文本73卷,而基督新教采用英文钦定本66卷,东正教77卷。新教不承认天主教多出的7卷为“正经”,称之为伪经,认为这是后来所抄。总之各教派都没有达成一个完全的共识,都在试图“订正”他们所认为正确的经典。因此,我说到现在,世界的基督教徒们都并没有“一本正经”。

  《圣经的历史》读后感(四):皮毛而已

  這本書算是《聖經》的文化史。從史前一直講到當代,400頁,配有豐富的插圖,對於像我這樣對這個領域毫無了解的讀者算是一本輕鬆的科普型讀物,但也僅此而已。

  寫的比較有趣的地方是古代史到中世紀部份,關於《聖經》的成書,翻譯和流傳,一些使徒和中世紀的學者對《聖經》的解讀,還有基督教的分支等等比較有意思。還有修道院里對《聖經》和其他福音書的抄寫,裝幀也有意思。不過因為只是大略講了皮毛而已,反而會讓人有更多的疑問。例如在抄寫經文的時候為什麼要配上精美的插圖?書中僅僅簡單說為了吸引讀者,但是在中世紀真正能讀懂的人是非常少的,而且這些經文也並非在民間流傳,因此這種解說是非常不充分的。再有,這些精美的裝飾的意義又是什麼?書中還提到不僅僅的書頁的裝幀精美,封面也十分華麗,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整體來說,古代到中世紀部份也僅僅是圍繞著《聖經》來寫的,沒有結合當時的政治文化歷史,因此顯得十分單薄,讀罷也僅僅知道了一些重要的人和關於教會的歷史事件而已。

  等作者寫到啓蒙運動,基督教在新大陸、東方、非洲等地傳播的時候,作者并沒有採取一種批判的角度,而僅僅是敘述一些重要的事件,然後又有一種隱含的“西方中心”的態度在裡面。雖然書中提到了黑人奴隸問題,但是也僅僅是作為“政治正確”,提一下罷了。因此,近代部份寫的是相當無趣的。

  總的來說,這本書隨便翻一翻還是有點意思的,起碼我對這個歷史感興趣,而且不了解,但是希望能讀到這個領域更有意義的著作。因為對中世紀的書籍裝幀和裝飾很感興趣,讀完之後立刻開始翻一本叫做《The Glory of the Page : Medieval & Renaissance Illuminated Manuscripts from Glasgow University Library》的展覽畫冊。

  《圣经的历史》读后感(五):我看到《圣经的历史》的精彩片断

  甘克尔认识到已不可能追寻到大部分旧约经卷的作者和写作日期,但是为了确定最初的含义,他认为还是要把早期的传统与以后时代加上的材料分离开。为了把早期传统与以后时代的材料分开,甘克尔根据所表达的特殊思维确定写作形式。经过仔细考查文体上的要素,他把文本划分为不同形式,比如诗歌、预言书、神迹故事和民间传说。

  在圣经故事以口头方式传承的时代,这些形式是以特定的故事类型来讲述的。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讲述者记忆,也可以部分地引发听众的认知。因此,某种特定形式的故事总是按照特定的形式传讲,当然有时也会不同(参看上页“降生的传报”)。

  为了确定圣经文本的形式,需要深入研究甘克尔所称的生活情景(sitzim Leben),文本是从其中产生的。所谓的生活情景,甘克尔的意思是指讲故事的人和他的听众周围的一切环境,或者故事发展后来阶段的作者和他的第一批读者周围的环境。什么样的人传讲故事?他把故事传给谁?那时他们周围发生了什么?是战争还是和平年代?是饥荒还是丰盛的年代,是动荡还是稳定时代?当时盛行什么样的写作形式?甘克尔认为这些环境都会强烈影响讲故事的人如何构建他所掌握的材料,并为使用什么样的写作形式提供线索——比如历史故事或者道德故事。

  把形式分离出来,将其置于生活情景中,然后甘克尔着手追寻故事发展的过程,从口头起源开始到发展成较大范围或者群体的故事,最后形成今天在圣经中出现的形式。为了帮助他从事这一漫长和繁复的研究过程,甘克尔依靠近期反映圣经时代生活的考古发现,以及邻近文明的文学作品。他特别研究了巴比伦的文学作品,常常包含着与圣经中发现的文学形式相对应的文学形式,尽管这些作品没有强调Yahweh(神的希伯来名称)是唯一的神和救世主。

  最后几年,甘克尔对诗篇做了重要研究,主要集中在写作特点和诗歌风格的发展上。他把每首赞美诗划分成标准类型进行评定,包括赞美、感恩、民族哀歌、个人哀歌等(共有40类)。

  所有的赞美诗分类以后,甘克尔再分析每一种类型,并将其融人各自的部分。例如,他发现个人哀歌包含有几个共同的要素——以耶和华的名呼唤、求助、抱怨、祈求、宣信、允诺赞美神。把赞美诗与埃及和巴比伦诗歌进行比较,甘克尔发现其中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认识到赞美诗与希伯来诗歌类型没有区别,正如先前所认为的,赞美诗是那个时代普通的诗歌。他也看到一些赞美诗相当古老,是前大卫时代的诗歌,这些诗歌经过几个时期的变化以适合时代的需要。其他赞美诗则创作于几个世纪以后的巴比伦被掳时期。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圣经的历史》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圣经  圣经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历史  历史词条  
美文

 筑梦社会实践队支教篇

 7月16日,岭南师范学院筑梦社会实践队展开三下乡支教活动的第四天,时间匆匆流逝,但志愿者们的热情不减,孩子们也更加活跃。志愿者们在走廊外巡逻时,听着孩子们的欢...(展开)

美文

 摔倒了就爬起来继续走

 我们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能永远都是平路,上帝总会给你设置几个坎,只有你越过去了你才能继续上路,否则你就只能在这个坎里度过一辈子。摔倒在坎里没什么...(展开)

美文

 《30天爱上我》读后感精选

 《30天爱上我》是一本由黄凯莉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