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本由[希腊]希罗多德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6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精选点评:
●中指送给印刷厂,竟然有十页空白,还正好说到大流士啊。。。美妙的风俗史。果然还是八卦怪谈最好看,读到地理和各种长的天怒人怨的名字就头疼。。。
●翻译 注释的 相当下工夫
●我人生历史生涯如果是一本书,那这一本一定是封面!
●希罗多德全身上下散发着理性又八卦的光辉
●擦..
●居鲁士、岗比西斯、大流士和薛西斯的征服欲最终被陆地和海洋所阻挡,克洛伊索斯的忠告依旧回荡耳边。
●翻阅这本书,你会发现历史的车轮痕迹有多么的不可思议,经典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喜欢《历史》和《封面民国》,长见识
●很奇怪的一个作家 无法理解
●终于读完了。同修昔底德相比,希罗多德对于波斯的主观情绪还是比较明显。文笔的确不一定比修昔底德好,但希罗多德的知识实在是渊博,不仅仅是一名历史学家。
《历史》读后感(一):一本活泼的故事书
读这本书使我想起来当年看金庸小说的情景,很多地方我几乎是一口气连读下去,大有手不释卷的感觉。
本来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没想却变成了一件消遣的乐事,实在大出意外。
希罗多德讲故事的天才绝对独步古今。几十万字的大块头著作,说穿了就是一个大故事,故事里面套故事,层层叠叠,把几百年、上百个大小国家的兴衰过程贯穿于一线。尽管涉及到不计其数的人名、地名,单读起来仍然感觉思路清晰,丝毫不感到繁琐。
觉得遗憾的地方包括地图还不够详细,有些地名很难找到,甚至没标注出来。
翻译也很流畅,只有两三个小地方出现内容断裂,不知道是翻译原因还是排版问题。不过影响完全可忽略。
《历史》读后感(二):《历史》的叙事编织术
怀着对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的一般预期,我开始读《历史》,越是往下,我越以为自己读的是一本奇异的故事集,越是往后,我越是惊异地发现自己的兴趣不作抵抗地完全投诚到对奇闻、神迹以及这些故事相互嵌套、蔓延甚至互斥的生长形态的迷恋。说《历史》“奇异”的另一个原因是,虽然作者并不掩饰自己对故事的编织术作为一种著史手段的一贯偏好,但仅凭文字中的谦恭就已足以确保我不会、也不可能把他和一个以娱人为能事的虚构作品的作者相混淆,何况作者一再申明,对一些事他只是照录,对另一些他存疑,还有的则来自实地的观察,凡此种种均构成了惟史书才有的真实感,尽管后者不知何时又发酵成了一种曼妙的气压,笼罩整座恢宏的叙事迷宫。
如果说这本书哪里令人遗憾,一个是译文的措辞不是没有再加考究的余地,另外就是某些译注,如果译者再通读遍全书,如果我可以这样揣测的话,他也是会加以删并的。
《历史》读后感(三):神
谈谈两点,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是第一卷,讲到吕底亚的国王克洛伊索斯被居鲁士生擒之后,他很不甘心,他得到居鲁士的允许后,派人到德尔斐去向神抱怨他的不满,“希腊人的诸神是不是经常干这种忘恩负义的事情呢?”
女祭司的答复如下:“任何一个人,纵然你是一个神,都不可能逃脱他的宿命。克洛伊索斯因为他的五世祖的罪过而受到了惩罚。他的祖先在担任赫拉克里斯族人的一名卫兵的时候,与一个女人合谋,杀死了他的主人,之后僭取了他的王位。阿波罗神本来希望萨尔迪斯的陷落不是发生在克洛伊索斯在世的时候,而是推迟到他的儿子当政的时候,但是他无法说服命运女神改变主意。凡是命运女神许诺给克洛伊索斯的,他都已做到并恩赐给克洛伊索斯了。阿波罗神让克洛伊索斯知道,把萨尔迪斯的陷落推迟了整整3年,因而使他变成囚犯的时间也就比命中注定的时间迟到了3年”……(P36)
也就是说,纵然是神,也不能违抗命运,古希腊的悲剧作家们就此做过很多探讨和写作,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带给人类,却受到严厉的惩罚;俄狄浦斯终究没有能逃脱弑父娶母的悲剧;美狄亚看起来好像是做了反抗,杀死了亲生骨肉和情敌,但是仍旧不能挽回伊阿宋的欢心。
宿命论的形成,反复辩驳和承认都是痛苦的。我同学说:“啊……永远有个陷阱等着你去跳,而同时那又是你唯一的藏身之处。”我十分赞同。
第二点就是古希腊人认识世界的方式,这个囊括很多方面,但是宗教方面就更加有创意,他们总是把别的宗教的神当做是自己信仰中的某个神,比如把埃及的阿蒙神当做宙斯,把波斯的拜火教的阿胡拉·马兹达当做宙斯等等,这一点使得他们同其他民族交往少了宗教的隔阂和障碍,也就没有了由于信仰不同引起的争斗(需知今天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还存在着由于宗教极端势力而引起的冲突乃至流血事件)。我甚至在想,如果古希腊人看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女娲和伏羲,他们也会认为那是宙斯和赫拉吗?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说明古希腊文化从一开始,就带有宽容的印记,这是它先进的标志。
《历史》读后感(四):潘多拉魔盒
01: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进入了科技时代。
16世纪,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论,挑战“地球是宇宙中心”的传统观念,而维萨留斯对人体结构的讨论,触及了人体与生命的奥秘。
对于宇宙和生命,人类跳出了宗教信仰的教条,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这个关键性的时刻开始,近代科学迅速开展。
18世纪是科学进步的黄金时期,牛顿建立了引力理论,达尔文建立了生物进化理论,近代科学取代了过去形而上学和神学的框架,成为人类探索知识的主要领域。
新石器时代,人类发展了农业,开始定居并形成聚落、国家,有了文化进步和传承。
在这个基础上,各大文明体系发展了本土的宗教信仰,形成了稳定的价值体系。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和自身奥秘的探索,而近百年的科学革命就像历经千年之后拿到的潘多拉魔盒,人类打开了它。
自此以后,这一次科学革命彻底地改变了人类文明中的宇宙论、知识论,人类从此展开了全新的思维方式。
稳定了千年的几个主要思想与信仰体系日趋衰微。
佛陀、犹太先知、孔子、耶稣诸人开创了人类价值体系,由此人类知善恶、有寄托,因为信仰而坦然面对生死和未卜的命运。
人类知道如何规范自己、如何彼此合作,也有了提升自己性灵境界的反省和领悟。
这些,正是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之根本。
而数理基础上的宇宙科学、生命科学及信息科学发展至今,那些原有的价值系统借以立足的土壤不复存在。
02:
天文学的发展在几个世纪前可谓困难重重,走过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真正探索太空之前,作为被引力束缚于地球表面的生物,人类将所有的神秘都诉诸于“天”。
天庭、天国、佛主、耶和华、玉皇大帝、星君…都是人类对天空和各种天体的浪漫想象。
直到太空探测成为现实,人类不再仅能通过望远镜管窥宇宙,而是从外层太空回头俯视地球。
这才知道,地球不过亿万行星中体积不大的一颗。
人类对宇宙的视角,由此发生了巨大改变。
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从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找到平行双螺线的基因结构后,基因改造、克隆技术、纳米技术等引起的价值挑战和伦理悖论,也是层出不穷。
人类自古以来都在探索自身和生命之谜,如今似乎拿到了钥匙,突破了不少禁忌。
如今信息科学的发展,人工智能也被推向风口浪尖,也许真的有一天,人类创造出具备强大智能的“新物种”,一种人工人类,那人类是取得了上帝的权力,还是打开了灾难之盒呢?
03:
是道也,其来无今,其往无古,其高无盖,其低无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外无物,其内无人,其近无我,其远无彼。不可析,不可合,不可喻,不可思。惟其浑沦,所以为道。
——《八筹》
如今,人类已能深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境界,接近了破解生命的奥秘。
曾经可以将一切难题推给上帝或者祷告求助诸天神佛的人类,如今拥有了几千年来未曾拥有的力量。
伴随而来的问题却并未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上帝淡出、众神隐退!
《历史》读后感(五):人与神的互动
在历数西方历史学界乃至社会科学界的重要奠基性著作时,我们总免不了提起希罗多德的《历史》。希罗多德的原意是描述“世界”的历史,希罗多德的描述范围几乎穷尽了希腊人视角中的世界:包括了希腊,波斯,埃及,印度等多地。而“历史”更在于希罗多德追溯了国家立国和人物立身之本,因而配得上奠基性和开创性的荣誉。
虽然如此,此书也并未处理成像我们目之所见的百科全书一般,采用索引式或铺陈式。全书清晰的主线在于“希波战争”这一纲目。追溯希波战争的起源,考辩希腊各城邦的源流也都是服务于这个主题。城邦辉煌显示的是精神垂范,保家卫国体现出健儿英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希罗多德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因而我们在看到希罗多德自称:“为了保存人类所作所为,使之不至于随时光流逝而被人淡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族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相互争斗的原因记载下来”时深以为然。
回到此书,从内容上来看,本书可以大致上被划分为两大基本部分:第五卷的第二十七节之前主要描述的是希波战争中侵略的一方:波斯帝国的发家史。这一描述始于居鲁士大帝。居鲁士在反抗外公,米底的阿斯泰亚基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权,也就是阿赫明尼斯王朝;接下来是沉迷于对外扩张却暴毙外国的居鲁士之子冈比西斯。在这之后是大流士的异军突起,依靠“七人帮”的军事力量对假冒冈比西斯弟弟的篡位者斯美迪尔斯成功的进行驱逐,进而击败了众多竞争者成为独裁者,止于大流士改组中央政权,面向希腊准备入侵。
在这一部分里面不仅仅只有波斯的历史,也包含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斯基泰等地区。不仅有对他们的物产地理的描述,还有对人文历史乃至现状的阐发。饶有意味的是,这是按照被波斯征服顺序的前后来排列的(除了吕底亚之外)。作者也给出了吕底亚特殊性:吕底亚是“第一支进攻并征服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的异族人”。
从第五卷的第二十八节起到第九卷止为后半部分,集中叙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大致上依照时间顺序:先是小亚细亚伊奥尼亚诸城邦起义、战端初启,大流士出兵镇压进入希腊,再有薛西斯倾全国之力征战希腊,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勇士战死温泉关,希腊联军萨拉米斯海战大胜,一直写到公元前478午希腊人占领位于色雷斯的塞斯托斯城,波斯势力被希腊势力逐出爱琴海地区为止。在这一部分中着重的是军事史和政治史,多了一些对战役的描述,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马拉松之战,也包括了萨拉米斯之战等等。
尽管《历史》主要讨论的是希波战争史,但我们可以发现最占篇幅的是对波斯帝国的描写。这仍然是服务于主题的——描述“世界史”。在古典希腊世界,横跨了亚欧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国是世界的大部,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书中的重头。
希罗多德被称为是“史学之祖”,《历史》的地位与《史记》在中国相当。而希罗多德之所以成为史学大家是有原因的,这一方面体现在他的文学素养上,他的文学功底不仅仅体现在插入名人名言和民间故事,更在于行文多见修辞手法,体现出语言的流畅与美感;另一方面,希罗多德创造了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叙述体。依靠巧妙的过渡实现了次级主题的转移和与大主题的衔接,也就是在希腊──波斯的大冲突下记叙其他族之间的冲突。
《历史》一书在思想层面上更是有诸多发人深省的洞见。它标志着历史从荷马式混杂着神话传说的史诗过渡到了真正记载人事为主的史书。当然,作为过渡,希罗多德还是在国家建设上强调了上天的作用,如第六卷第二十七节中所说:“当城邦或是民族将要遭到巨大灾祸的时候,上天总是会垂示某种征兆的。” 这不是希罗多德一个人的特色,而是全部希腊人的心理。希罗多德强调的是必须符合上天意指,甚至是宿命。但同时,希罗多德又重视人间的道德伦理。第一卷第三十二节中梭伦告诫克洛伊索斯,“人间的万事真是完全无法预料啊。神是非常嫉妒的, 并且是很喜欢干扰人间的事情的。悠长的一生使人看到和体验到他很不喜欢看到和很不喜欢体验到的许许多多的东西。人的一生, 可以说绝对没有一天的事情是会和另一天的事情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 他总是有某种东西却又缺少另一种东西。拥有最多的东西, 把它们保持到临终的那一天, 然后又安乐地死去的人, 只有那样的人才能给他加上幸福的头衔。不管在什么事情上面, 我们都必须好好地注意一下它的结尾。因为神往往不过是叫许多人看到幸福的一个影子, 随后便把他们推上了毁灭的道路。”希罗多德的总结说明了人世的物极必反,并不存在永恒的好处或十全十美,自我保全必须依靠道德,这是朴素的道德伦理观。
当然,希罗多德思想中存在的矛盾是:一方面他站在人间,正如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请到了人间,希罗多德把历史的重点也放在了人间。他希望能解释出历史的规律,指导历史的进程,用过去来为未来服务,但另一方面,他始终无法跳出古希腊人对于神本身的崇拜,导致了他无法拿捏究竟超自然的神力与人间的互动是如何作用,多大作用,又是如何克服他们之间的张力。
希罗多德反反复复在探寻的依然是一种人与神,城邦与自然的互动,无论如何,这都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