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钉案》是一本由[荷] 高罗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钉案》精选点评:
●.... 第一辑全五本全部读完。一口气终于彻底松下来。
●开头结尾加一星。之前不知道《铁钉案》是最后一本,这感觉就像你读马修·斯卡德,结果抬手第一本抽了《繁花将尽》……说起来狄公某种程度上也很“硬汉”呢!这个查案的过程有点点社会派的意思,哈哈,但狄仁杰也太强运了吧,得力助手多不说,每一个几乎都能“撞上”案子的关键线索。结尾狄公高升,昔日出生入死的部下三人正欲道贺,只见两名钦差“神情庄重,正从旁襄助老爷换下官服,于是戛然止步。”狄公见状苦笑,三人退下时他猛然省悟,“以往那些相濡以沫,不分彼此的岁月已是就此终结,心中不由一阵痛楚”。这段写得真好。ps:蓝大师打什么拳啊,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名优秀幼教的素质…………建议搞搞幼教机构hhh
●译文出的新版,语言还是情节渲染都十分出色,或许是旧版读的太久,忘得一干二净,以至于在异国的冬夜,读来有森森恐惧之感。全书的高潮当是郭夫人与狄公话别,情之所钟,法之所不容,直得纵身一跃,成全法理和人情的两难。让人唏嘘。
●案子之间没有联系,蓝道魁案能破写的太牵强
●19056.有种奇妙的杂糅感。这本好看。
●第一辑最喜欢的一本
●能看出来狄公喜欢死了郭夫人呀。
●随着故事推进,狄公的时间线需要重新梳理。
●书写的好,翻译的也好
●后记和译后记颇佳!不只是诚恳的创作手记,而且也是背后系统的学术思考,对于中西方哲学和文学的包容和理解才能使作者写出这么好的作品。确实如友邻所说最好的一本. 最后提示跟断崖太丧了. 这几千年来, 女孩子都是怎么活过来的, 大概率的不幸. “孤禽鸣寒寂,无语益凄凉。 忆昔心恻恻,欢去恨留长。 新情抚旧痛,年夜梅吐芳。 窗前疏影动,花落遗轻响。”
《铁钉案》读后感(一):翻译得很好
不同意有人说译文不流畅。话说,这样说的拿陈来元、胡明的本子比较,这本子是删改本,很多地方还没来由地添油加醋,自然就显得“流畅”了。陈胡译本实质上是一个改编、改译本,根本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如果要比较译文,必须拿出原文来对着看,才能算数,仅仅拿出两个译本来,怎么比呢?同样的段落,以原文做标准,较量一番,才能服人。
作者使用西方侦探小说的架构模式融合中国的特色内容素材对人性某处的深入剖析本身就很加分,版面设计也独具匠心!开篇处有训谕诗,并由楔子引出正文,故事内容情节复杂惨烈,悬念设置引人思索,设计筹划精妙,整体构思恰到好处,且不时有前情回溯,加强读者记忆,情感设计也巧妙牵引读者。 小说从一开始就有血腥,但作为读者阅读时会自动将自己代入仿佛自己也是狄公(真相)的一方需要某些同理心的情感刺激,所以前面更多的是对案情的思索,到后面才能切实感受到文中的悲思(从十五回洪亮(狄公亲信)之死到,十六回潘叶氏、廖小姐之真相浮出水面,十七回中狄公写给夫人的书面言辞“凡有十分亲近之人离世,你我非但痛失其人,且自身心内亦有一处与之俱丧矣”) 陆明之死的案件真相来的跌宕,当你以为要成功的时候猛地来个大反转,我当时心里真是一揪,还好最后还是证据确凿查明了真相。由这一案件牵扯出来的其他案件及郭夫人之死所有真相皆白,狄公荣升时亲随欲贺见钦差的无奈退却那一幕真是酸楚。 二十五回“人世如潮奔涌向前,而我已是不复以往。人世如潮永无止息,而我却想退步抽身。”
《铁钉案》读后感(三):多重面孔的大胡子侦探:俯身向市井,高处不胜寒。
事过无痕如梅花落雪,一直都知道“欢去恨留长”的那位夫人于“高处不胜寒”的狄公,就是他的“The Lady”。“人世如潮奔涌向前,而我已不复以往”……
大多以关联机巧谜题取胜的侦探小说着重塑造智力碾压性格强势的侦探形象,或有西方的硬汉小说里酗酒的浪荡的主角,狄公既不是人形电脑一样的断案超人,也非儒家推崇的圣贤,而是作者一心想塑造的“有血有肉富于人情味”的普通人。作为系列的完结,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狄公的疲惫、纠结、遗憾、孤独,还有随着亲友离开那一部分世界也被带走的不可消弭的哀伤。
一方面罪案的典故是本土的,但凶手的动机形象又有些美杜莎和美狄亚式的激情;从棋局到七巧板的题面是中式古典的,但“死者遗言”和谜题的解读又是西方黄金时代推理的特色; 偷梁换柱、盘根错节的“写事”功夫之外,重点还是写人,狄公身上就结合了西方的悲剧意识和东方的儒家道义。
《铁钉案》里在衙宅前聚集的“围观群众”,相当于既是陪审团,也是媒体舆论,还是狄公要“给个交代”为之负责的百姓。在作者笔下,狄公更多时候不是传统意义上为民申冤做主的“青天大老爷”,他会无情揭穿刁民小技,愚人鬼胎,这部里更是被误解、谩骂、诋毁(“网暴”)包围,踽踽独行好像西部片里的孤胆英雄或是《七武士》里早就看透农民嘴脸却不得不慷慨赴死的武士。最后的官方肯定与其说是安慰不如说是“高处不胜寒”的又一块路标。
作者说创作初衷是想向追捧西方悬疑惊悚的东方读者证明,我们不必向外挖掘舶来品,也可以向内向前挖掘自身本就在那里的宝藏。在后记里,高公也将自己的创作缘起和创作方法过程讲得很透,果然好的作者在创作时已经打造了一个世界。
空间构建上,这个随任职流转的“犯罪现场”既符合中国古代一些地方官颠沛流离的日常,也契合了欧美侦探故事里“旅游必出事”的套路,更是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像无脚之鸟,终将漂泊无依的宿命; 而衙宅作为“侦探办公室”,围绕着立案审判的“职业”流程,也有“升堂”三言两语回复请示的“职场”日常,更是“安乐椅神探”惯常闭门思索的居所; 同时打开宅门,沿袭了章回小说里“兵分三路”各显神通的写法,深入街头巷尾、闹市店铺、花船酒楼; 时间上以早中晚为时点分布剧情节奏,紧锣密鼓,在主线剧情之外还有日常公务琐事,看的时候想起钱穆老先生说,中国人被误解没有时间观念,其实我们是最有时间观念的,给皇上的特急件马怎么跑、人能停多久都有规定,幅员辽阔的大空间里才最需要严格的时间管理。办案也是如此,狄公不是私家侦探,不能破不了案就借酒消愁跑路了事,公职在身更凸显了每件事的“时效”及其与“时局”的勾连。
借古讽今也好,西学东渐,东学西传也罢,都建立在对多方素材的大量积累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高公的学养和融会贯通讲故事的才华都属一流,才向读者呈现了这位既熟悉又陌生,既是历史又成了传奇的人物,才像译者所说,融合得“形神兼备”。而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以“局内”“局外"窗口桥梁的视野来反观我们自身的文学文化,更是对那些被印在我们骨子里,却熟视无睹之物的提醒,是文学的“陌生化”与再“本土化”、“解域化”与“再域化”的一次合流。从创作初衷来看,高公心中的受众原本就是中国的读者,是一种“证明”(你们本来就很棒:-) ),但似乎面世早期更多被海外读者认知、追捧,那么拜这次精美的译本所赐,也是一次“摆渡”后的归位,也正体现了作者本行的海外汉学和译文社译介作品的某种初心。
《铁钉案》读后感(四):【2020/07/03】『若幸亲友伴其身,高处仍能胜极寒』
【2020/07/03】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荷兰]高罗佩 大唐狄公案之铁钉案
『若幸亲友伴其身,高处仍能胜极寒』
o.218
《大唐狄公案》第一缉终于读完了,竟也在心中生出一丝怅然若失,就仿佛是失去了什么心爱之物一样。还好,上个月把刚出的第二辑给买了。
《铁钉案》也是三案并行的模式,妙龄女子失踪案、无头女尸案、澡堂毒杀案,三个案子又互相串联起所有的线索,其中又把陈年旧案,铁钉杀人案给连结在了一起,虽然是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却也是一环扣一环,精彩不已。的确是可以在书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极大热忱:“当时在中国与日本的图书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翻译拙劣的西方三流惊悚小说,我看到这种情况,便下定决心要亲自实践上面提到的尝试,主要是为了向东方读者证明,他们本民族的古代探案文学中拥有何其丰富的现代侦探小说素材。”
其实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很惭愧。我总说自己是一个推理肥宅,只要是侦探类型,不管是小说、漫画还是剧集我都相当喜欢,去年甚至还写了一篇推理类书籍推荐的约稿。可是纵观过去看侦探小说的经历,国内的尝试少之又少,大部分还是看日本的本格推理和社会推理,还有欧美的那些硬汉派。直到我开始阅读狄公案的时候,我才发现了我们中国古代这些公案故事的迷人之处,更惭愧的,是这一切的魅力,竟然出自一位荷兰学者作家之手。
自省之余,回到本书。从上一本《迷宫案》出现鹤衣先生开始,我就感觉到了狄公的内心似有一股为官久了之后的郁结积在心中。与鹤衣先生相遇之后他产生过隐居的念头,在这一本书中因为郭氏夫妇,狄公也产生了“人世如潮奔涌向前,而我已是不复以往。人生如潮永无止息,而我却想退步抽身”的感慨。
从时间线发展来看狄公,他似乎很好“人性”“血性”了,整个人物形象似乎也因此更加鲜活丰满了。
记得“侦探小说二十条准则”中提到过:“侦探小说不应扯上暧昧和爱情,否则就纠缠不清。”因为“推理小说的任务,是把罪犯绳之以法,而不是为了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从这一点上看,无论是最后我心心念叨了四本的曹小姐最后在本书中提到的最终归宿也好,亦或是狄公对于郭夫人可能在书中只是一闪而过及时止住的异样情愫,都是不应该扯上的爱情和暧昧。可我却很喜欢这样的安排,因为更因为这样,我感受到了狄公身为一个人的身上的有血有肉有情义。
包括洪都头的去世,前面刚看到了曹小姐的归宿正开心不已,看到洪都头的结局心情便立刻戛然而止,真有一种先听一个好消息又来一个坏消息之感。可也是因为洪都头的死亡,我更感受到了狄公对于亲信朋友的那一份温柔:“凡有十分亲近之人离世,你我非但痛失其人,且自身心内亦有一处与之俱丧矣”,就立刻想到了约翰·但恩那一句著名的“No man is an island”后面的诗句:“如同一个海峡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看张凌老师的译后记,他也提到了这一句,就恍然间更觉感慨万千。
故事最后的时候狄公收到了武帝的圣旨,因为狄公地方县令政绩之卓越,所以任命他为京师大理寺亲。四十五六的狄公,终于升了官,可一想到陪伴在他身边良久的洪亮不在了,的确是心底升起了不少的遗憾和唏嘘。
前几日看藤间斋的一个记录小短片片段,自两岁登台起一直都是八百爷爷给他化妆,年幼时小少年调皮捣蛋,可八百爷爷从来不生气。小少爷八岁那年,八百爷爷成了不归人,第一次经历这般别离的小少爷第二年就开始一个人化妆,以往化妆时的打闹早就不见,而在他化妆镜边上贴着的,就是八百爷爷为他化妆的照片和一张两个人的生活照。还是需要别人化妆的年纪,突然就收敛了笑脸,因为曾经得到了八百爷爷八年的相伴。而狄公即使四十五六又何止洪亮八年的陪伴?
他是尚在年幼时期就得洪亮悉心照料的狄府老家仆,他是即使狄公外放也要忠心耿耿一路相随的长辈,定也是在狄公儿时或是牵着狄公的手或是喜爱地看着府里少年的玩闹。
是亲人不在了啊。
“人生真是一出滑稽戏,心中不禁十分酸苦”,曾说要他下台的百姓们听闻狄公升官立刻变得一片喜悦。唯有自己的亲信四人,是一直陪伴在狄公身边,没有一点儿的动摇。
书中的蓝道魁曾经对马荣和乔泰说过:“你们狄姥爷性格极为坚韧”,我想确实是这样。不然他不会在想到父亲对他说的“日后你自会发现,高处不胜寒”之后,在纠结自己是否就此抽身之后会立刻坚定信念“不可如懦夫一般逃避应尽职责,必须仍旧勉励前行。”
高处不胜寒?
不,对于狄公而言,高处是可以胜寒的,因为幸得上苍怜爱,他的身边,有一群善良的亲朋好友在(这个千万不要让我在第二辑打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