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呆了一晚上,去寻找失去已久的那份宁静,周围的人都在充实着自己,最近喜欢上了图书馆,在里面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学学六级,看看书。
的确当时因为兴趣选择了小教这个专业,没心没肺的以为以后跟小孩打交道一定是乐趣无穷。可是在这条路上还没走几步就发现自己动摇了,相继读完《拷问中国教育》和《我的悲伤》后,我仿佛看到了教育背后的那狰狞的面貌。它总是以光鲜的一面展示给世人,可是哪有那么多美好,我有一种莫名的排斥,对于别人戏称的“王老师”我也不再喜欢,教育不再只是简单的两个字,那好像就是统治者用来思想专制的手段。曾经想把当一名小学老师不仅仅当做自己的职业,更要成为为之奋斗的事业,可是现在,我消极了。在写了21页纸的各种个人思想汇报,有种极其厌烦甚至令人作呕的感觉。在那个年代,那些流血那些牺牲都是不可抹杀的光荣,都是令人称赞的品质,但现在呢》什么目的?什么动机?而那从小学思想品德到中学的政治再到大学的马列毛邓宣传灌输的伟大思想更是教育永恒的主题,“Domastic”,多好的一个单词,“国家的,驯养的、、、、”归于一点有点讽刺有点可笑但却很现实。
这个学期我尤其喜欢两个老师的课,一个是双学位那边那个漂亮的混血外教,她很有激情很有活力,她的课总是那么富有感染力,课堂几乎真的成为她表演的舞台,可以说这是我这么多年学习生涯中最富有激情的老师,她是一个外国人。另外是即将结课的教育社会学老师,她身上就有那种气场,一个为梦想而不断奋斗的女人是如此美丽,让我不会想逃课做其他事情,很喜欢上她的课是因为每个课堂都让我有所思考,让我感觉到存在的真实感。“人是会思想的苇草”,没了思想就跟那飘摇在风中的苇草没什么本质区别,每节课他的话都会深深触动我的心,触及那为数不多的几次心跳。拨开应然的现象去发现实然的教育,这是多么无奈的过程,那些本质,那些鲜为人知的犄角旮旯……
说起思想,我的思想呢?扪心自问,我有的只是那虚无缥缈的从小到大一直被吹捧成的好孩子好学生一名,习惯于听从服从,造就了我这样的软弱,那种奴性仿佛已经在我体内生根发芽,我习惯于依赖习惯于听从,却少了一种犀利尖锐直冲要害的那种坦荡。敢怒而不敢言,我连怒都没了,当什么都变得理所当然的时候,我的生活变得很乏味。自己本身就是个矛盾体,既想要知足常乐的那种淡然,又向往激扬文字的那种洒脱。我能看到那些阴暗,但是我却会选择视而不见,我真的改变不了什么。
从很久之前就一直在纠结要不要考研,在经历了无数次思想斗争之后,我,应该选择考研,去接受更高的教育,去获得更高深的思想,去追求我想要的自我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