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一生
——读《忏悔录》有感
我没有选择勇武刚毅叱咤风云的伟大人物,而是选择了一个文弱书书生。我没有选择我崇拜的拿破伦,而选择在历史长河留名于史的众多人物中不怎么起眼的一个——卢梭。
卢梭原名让雅克,生于1712年死于1778年,享年66岁,瑞士日内瓦人,长期居住于法国。
卢梭是启蒙运动的倡导者,他所著的《忏悔录》目的一是提倡人性开放,自由平等,目的二是向这纷繁复杂的世界讨个说法。我没有选择专门介绍卢梭的书,而是选择卢梭自己评论自己的书,这样就不会让人物传奇化,而更贴近平实。
卢梭是一个可怜的人。他自己也这么认为。当他遭遇恶人的攻击,朋友的背叛与作弄等等很糟糕的事时,他常会在自己的小阁楼里轻轻的一叹:哎,可怜的让雅克!因为卢梭生性害羞,一味退步,但内心却一直记着自己的付出与牺牲,所以未免太可怜了。也许这性格是家庭背景造成的吧。
没有显赫的家族,没有名望的姓氏,卢梭从小就离开家到外地学手艺。在卢梭的《忏悔录》中很少提及父母兄弟,只有伤亡或关于家产时才提到。后来卢梭安家立业,经过日内瓦也只是像见朋友一样,并没有在家过夜。这让我很不理解。
学艺,逃跑,寄住,成了卢梭生活的全部。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卢梭害羞心理越来越严重,面对陌生人,尤其是陌生女人,往往会慌得站不住脚,哪还敢发表什么独特言论啊!好在,他渴望知识。
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却对音乐、数理、《圣经》、罗马希腊古文化等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往往废寝忘食,尤其是对音乐。其实我更愿意把他当作音乐家而不是作家或思想家。他生命价值的开始便在于音乐。他先是帮人做别人都不愿意做的工作——抄谱。在那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学成材。刚开始到巴黎说自己会作曲,别人都不相信他,都认为他是个连谱都不认识的乡巴佬,因为当时作曲听曲是贵族的专利。自从他的音乐剧在宫廷中大受好评后,才逐渐被人接纳。他的学习从未在任何人的逼迫下进行,就连最难学的拉丁文也是凭自己的一腔热情自学的。他年幼荒废时间,到青年才开始狂热爱上知识,我想他大概是个天才吧。
他一生最爱的女人,是个靠年金吃饭的贵夫人。他竟爱上了一个比他大十几岁的称之为“妈妈”的女人。历史书上说他不反对资本私有,大概就是因为爱上了一个有年金的夫人。但后来夫人败落,并爱上另外的人,卢梭才认识到一切既美好又残缺。
在巴黎的上流社会中,是容不下卢梭的。他的成功受到朋友妒忌和恶人抨击,一时间许多人都暗里明里地捉弄这个原本就生性害羞的人。终于,他也不知怎的,居然敢对别人说出愤怒的话,提出反对的呼声,他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胆小的让雅克消失了!所以他竟追到了他的妻子,而且后来家庭生活中俨然扮演的是个大男子主义的丈夫。这与年青时的他在爱情方面的地位有天壤之别。
这样的世俗他受不了,索性搬到巴黎乡村,但仍有许多人来拜访他,占用他宁静的时光,仍有人写文章批判这个所谓“愤世疾俗”的怪癖的人物。卢梭自己这样说:“任何人只要是稍稍了解我的人,都不会给我“愤世疾俗”这个称号,而是与之相反。”
卢梭的“愤世疾俗”最终体现在晚年发表的对制度抨击的著作。这些文章使他成为通缉犯,流浪各国。
他在《忏悔录》后半部大多是为自己的委屈事件进行申诉。他的遭遇坏到透顶。疾病缠身的他虽无法完成他的终身忏悔,但他那对世间宣判自己的勇气将永远被世人记住。他的朗诵唤起多少人对良知的感悟,对生命的热爱。
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自己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人,身上还有一些让人讨厌的缺点。但他仍染能够成功。他的成功就在于忏悔。
2006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