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是一本由[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9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尤利西斯》精选点评:
●可以。
●每次翻开它,一片混乱的语言不自主的侵扰大脑,在这本书的个世界里,缺乏行动力量的人物,每个人像鬼影一样出现,然后,消失。一切的声音产生于黑暗之中,复又沉寂于黑暗深处。我们看到了生物意义上的人,却看不到人性意义上的人。再本书的最后一章,真是进入到了狂欢奏鸣曲,那种喋喋不休,毫无断句的说话方式,让人惊叹、佩服一个男人的脑袋里面怎么能把女人的想法呈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绝对没有传言的那么难读!注释的负担确实有点重,也许是今天自己还不够专心的原因,读起来才会这么吃力,早几天其实很入迷。隔着一层翻译都能感受到乔伊斯文字那让人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个半月的时间,我终于看完了!只是现在我还只有跪在地上膜拜乔伊斯的水平,希望以后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巨著。
●天才之作,可遇不可求。翻译也很好,喜欢人文社这套精装书。
●坚持读了一半!不得不放弃!一头雾水呀!
●我们可以大胆地断言,自从《尤利西斯》之后,小说才真正地成了文学之王。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再也没有什么事情是小说做不到的了。
●看完了 咋说呢 一个中年男人的疼吧
●看懂是不可能的了,感受一下第十八章的乱和迷
●看了对意识流小说影响很大的《时间与自由意志》,觉得《尤》里面很多人物独白还是有一点观念先行的意味,但它的确带给我一种柏格森所说的纯粹绵延的感觉,哪怕它是以文字这种视觉化的东西呈现出来的。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斯蒂汾,他太像哈姆莱特了,忧郁,文弱,迷惘……最后一章真是天书。
●【2020009】乔伊斯怕是从没把《尤利西斯》当实验来做,大概,他头脑中好的文学就是这个样子的,自由到疯癫,开放至无限……读得最顺的反而是没有标点的那一章,非常能理解徐志摩对它的狂热赞颂,感受到了光艳、澎湃与丝滑。然而以我的小破水平,语言学知识怕是补不过来了,就补一下圣经和荷马史诗吧,回头再看看萧乾和文洁若的译本。(话说,“你妻子用什么香水”以及“口蹄疫”为啥出现得如此频繁,是共济会的什么暗号吗?【喂】)#每月打卡#
《尤利西斯》读后感(一):无法模仿的奇作。
大部分的作家都可以模仿,包括语言、结构、形式,他们有独特的风格,风格越独特,越容易模仿。但乔伊斯完全不可模仿,他没有风格,或者说风格多变,在不到一百万字的小说中,变化多种文体。
第一部的三章易读简明,虽有意识的流动,但在可理解的范围内。第二部的第七章,奇特的小标题加简短内容形式,第九章难懂,探讨莎士比亚文学等,并把人物带入其中,十二章不明白,十四章不明白,十五章类似话剧形式。十六章偶遇斯蒂芬,十七章用一问一答形式,形式简单,内容难懂。十八章莫莉的心理活动,著名的无标点篇章,反而相当易读,即便快速阅读也能了解大意。
文章大量的典故,包括文学、音乐、歌谣、圣经传说,多种语言混杂-拉丁语、希腊语、法语、意大利语等。描绘都柏林众生相,虽然有些地方看不懂,但依然给我明晰的感觉。迷迷糊糊中似乎了解爱尔兰人、都柏林人的生活。
不懂的章节留待以后阅读,不知到时能理解多少。
《尤利西斯》读后感(二):有意思的书,看完第一部分的四点感觉
读尤利西斯第一部分小结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网上传说的不可信,没有那么难懂。 第一,写作的时候,估计大致的思路是,先把故事写好,把句子梳理清楚。然后搬出古代经典,比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诗经楚辞,一句一句找,这一句的意思孔子说过,好,翻译孔子的话放在这里。咦,司马迁也说了一句差不多的意思,也用。这一点估计很多人读的时候觉得特别难,想要搞清楚乔伊斯为什么要引用,有什么深处的道理——其实我觉得这是他的表达的一种方式,自己写作的时候,完完全全自己想清楚怎么表述清楚,司马迁已经把这个意思说的清楚明白,比我自己说的更加清楚明白有意思,好,我就借用了。 第二就是大段大段的暗喻借喻借代,特别是心灵的感觉,让你憋的要死。这一点估计就是很多人特别难懂的原因吧。 第三关注细枝末叶。比如出门,你看见一棵树,事后你给这棵树暴躁一个故事。看见一条狗,你就想会不会咬你,为什么要咬,咬了怎么办。。。。它不咬你,又可能是为什么。。。。。 第四,我一开始拿着书,是准备当做淫书好好批判批判,传说里面有大段的不可描述的描写,出版的时候还因为这一点闹上了法庭。已经看了一百页,没看见,差评——难道也是营销手段?
《尤利西斯》读后感(三):以后有缘分再重读吧
读完,其实不能说读完,因为有的地方根本就不是在读,只是眼睛在过滤,从开始读到最后合上书十七天。 前三章不那么复杂,斯蒂芬和人吃早餐的过程,乔伊斯一提笔就有一种宏大而阴郁的史诗气质。 第四章开始到十二章,可能是读的不专心,开始云里雾里,布卢姆出场,从做早餐到去上班做广告销售,再到后面参加葬礼。这一部分就在大量穿插讨论莎士比亚、但丁、易卜生、基督教、犹太人、死亡等等,隐喻太多,背景太大。这一部分读的很乱,直到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好像就有点懂点表面意思了,布卢姆到医院看难产妇,开始讨论母性、起源和民族问题,第十四章,是一群人在酒吧喝酒就母性继续讨论,讨论了很多很多问题,译者翻译成了文言文,这里你就不得不佩服译者的能力,当然,其实每一个地方都体现了译者的博学。 第十五章,布卢姆去妓院,这里是戏剧的写法,乔伊斯玩的炉火纯青,读这一部分得放飞自我非常之跳跃,也可能是最容易读懂的一部分了。 第十六章,布卢姆遇到了斯蒂芬,搞不懂两人是惺惺相惜还是在搞基,读到两人在车夫茶棚喝茶,然后回家,就想起了王家卫的《春光乍泄》。 第十七章,两人在布卢姆家里坐着,乔伊斯又开始搞花样,问答的方式写意识流,从鸡毛蒜皮到人类宇宙,包含太多。 第十八章,传说中惊世骇俗的一章,除了最后一个句号,五十页一个标点没有,单说大胆和黄,还不如前段时间读的《JPM》,但是乔伊斯可能写出了《JPM》的心理世界。 至于比较,想要真正读懂《尤》,至少得知道西方宗教史、莎士比亚、但丁等,所以从可读性上说,还是普鲁斯特有意思。
至于那种感觉,可能读原著会非常有史诗气质,或许就可以读出来声音来,感受史诗的韵味。但是,太妄想了,几十种不同语言,哈哈哈哈。
《尤利西斯》读后感(四):品一品金隄先生的痴
2020年,利用无限加长的春节假期,读完了这版《尤利西斯》。
在购书之前,我对于究竟应该选择谁的译本,做了一番非常仔细的调查。直至看到一位知友的话:
萧是急就章,金是毕生血。
因为还没读过萧乾、文洁若的译本,不便评价到底是不是“急就章”,但是金译本,我现在可以肯定它就是“毕生血”。
在金隄的自序《“小花”如何?》中,我留意到一个细节:
他在翻译这方面,非常推崇钱钟书的“化境论”,并称钱先生是“大化”,自己只是“小化”。所以在翻译《尤利西斯》时,他特别想得到前辈的指点。后来二人曾有一次见面的机会,当时因为钱钟书住院,搁置了,没想到再过不久,钱先生就去世了。
于是他在序言里这样说:
现在,我只能在深切的悼念之中埋怨自己没有及时行动,丧失了一个非常难得的进一步请教和深入探讨的机会,留下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明明只要说深切悼念就好了,剩下未见面的遗憾读者是可以品出来的。可是偏偏要说“埋怨自己没有及时行动”、丧失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难道钱先生的死不才是更值得遗憾的吗?
我最近常有一个感触,就是有事业心的人都没什么情商,而且往往会忽视周围人的感受。毕竟他/她一门心思都扑在了事业上,就没有那么多精力考虑别的。
在本书的题跋里,金隄还明确地放下“狠话”,说愿意和另一个译本(即萧译本)共同呈现在读者面前,供大家比较。我觉得萧乾就不会说这样的话。
其实仅仅是这些只言片语,我们看到就能了解,金隄对《尤利西斯》到底有多看重,他为此到底付出了多少。同时《尤利西斯》也是继《红楼梦》之后,第二部让我看到很多人为它疯魔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