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营销》是一本由陈杰豪 / 车品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23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颠覆营销》精选点评:
●一般般吧
●作为一本两年前的书籍,“颠覆营销”在当前时代来看已经很难称之为“颠覆”了。书中强调了降维思考的模式,将营收过程拆解为顾客数*活跃度*客单价,顾客按照活跃度分为NES,以及NPT的预测模型等,是一个典型利于大数据解决营销case的分析过程。虽然其所呈现的结果在当前时代已经习以为常,但其从问题出发挖掘大数据变更的思维却给人以不少的启发,适合对于大数据营销不熟悉的同学入门。
●后面车老师的几篇文章很赞,存在大量商机。越是看上去水泼不进的行业,前景越是不可限量。2016,不要继续纠结什么是大数据,真正的使用起数据,协助更好的理解商业,才是关键。
●变是唯一的不变
●太浮夸了…整个语言风格,到排版方式,都是处处透露着中信出版集团的烙印
●感觉,思路清晰
●两位作者都见过,很牛。但我更希望本书多分享一些源头上的思考逻辑。
●人人都在说大数据,但很多还只是停留在想象层面,应用不起来,或无法开展应用。
●说了大数据的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颠覆营销》读后感(一):陈杰豪《颠覆营销:大数据时代的商业革命》
“营销1.0”时代,消费者要什么,企业提供什么
“营销2.0”时代,从产品核心转向服务核心
“营销3.0”时代,以社会价值与品牌责任为使命
“营销4.0”数据时代,根据消费者个人化需求,找到精准目标顾客,进行一对一营销,精算出成交转换率,提升投资回报率。
班车路上消磨时间,案例为主不难读,长尾理论细分市场,小公司也能聚沙成塔。
《颠覆营销》读后感(二):不是颠覆,但是会改变游戏规则
最近朋友们聊天有个很时髦的词出现频率很高,那就是“大数据”。网路上媒体新闻对这个概念更是吹捧的声势浩大,大有第三次技术革命到来之感。
拜读了陈杰豪写的《颠覆营销》,观点如其名字所示,大数据的发展将会颠覆传统营销。需要指出的是,书中对于营销人的判断价值推崇备至,强调颠覆的只是营销手段。营销这个东西我不是很懂,书中对于传统营销与大数据营销结合案例进行对比描述,阐述的比较生动。虽然比较啰嗦冗余,但是对我这种门外汉而言还是干货满满。
营销需要经历收集资料、判断决策到实施这么一个过程,从传统营销到大数据营销,营销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只不过由于科技进步,从第一关收集资料开始就有所变化。大数据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收集到更大数量级的资料,对于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行更细微的跟踪,使得对营销对象能够进行更为深入而细致的分类,方便商业决策。
营销人需要根据这一情况调整自己的营销手段。数据多了,判断更加重要。一方面处理数据时候需要降维思考,找准核心数据;另一方面,对数据的解读观点更加重要,需要发展出一套新的理论、方法与工具。
做到这几点,大数据带给企业最直接的利好就是能够真正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预测消费者行为和动机来提前制定营销战略有了可能。书中借助了几个公司的案例来介绍大数据如何帮助企业找到营销的切入点。
最后车品觉得几篇论文相对精彩,站的高度很高,不愧为大数据教父级人物。
一、问对问题,才能找到方向
一个小家电品牌的营销人,抱怨销售门店回传的顾客数据总是慢半拍,而且数据参差不齐。他直觉判断——注意,是“直觉”——一定是缺乏门店奖励方案,让门店服务人员对此毫无兴趣。于是,接下来的半年他不断地修正奖励办法,但就是没法改善顾客数据的完整度和实时性。
有一天他正好经过一个门店,一时兴起就走了进去。看着他们的热卖商品让柜台人员忙到不可开交,他心里嘀咕着:这么大的客流量,但是每天回传的顾客数据却少得可怜,正想找店长兴师问罪的时候,突然,旁边正在留顾客数据的消费者没好气地跟门店服务人员说:“你们的顾客数据表太复杂,解释得也不清楚,我下次有空再来填。”说完,就提着刚结完账的商品扬长而去。
这就是一个没有问对问题的例子,如果开始没有弄明白问题在哪,处理起来难免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大家可以试试,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个平时根本不用的东西,然后就会发现,再打开网页,网页上的广告推荐的都是你搜索过的商品。这个“数据”大是大了,但是大得毫无用处,一点精准度都没有。
更好笑的是买手机或者书等短期内不会重复购买的商品,即使你购买了手机或者书,打开网页的时候会发现,你搜索过的手机或者书,还会出现在广告位——客户还有一点购买的可能吗?如果广告商再将数据精准化一点,比如经查询,这位客户买了一部手机,得到这个信息之后,就应该给他推荐耳机、手机贴膜、手机套等周边产品,而不是傻乎乎地继续推销手机。
三、电脑的归电脑,人类的归人类
要学会降维思考。大叔据时代的数据,随便一算,动辄1000张报表就出来了。而人类的心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记得住如此多的数据,这是电脑应该做的工作,人类所要做的,就是让电脑把这些数据汇总、计算、分类后,降维到人类可以接受的程度。如经济景气指标,降维后就是红、黄、绿、浅蓝、蓝五个指标,人类一看就能懂,然后可以根据结论做出判断。也就是说,人的任务是做决定,人要首先把自己从数据中解放出来,居高临下地俯视数据。
其实听说这本书已经很久了,至少三个月吧,但现在才腾出空来借书一观。花三天时间看完,感觉是实至名归,算得上是一本有思考有观点有实践路径的一本书,虽然我并不是从事营销职业的。
I. 大数据是一种思维、观点,强调洞察力。
正如书中所言,“成败不在数据,观点决定一切。”“大数据比的是点子,不是银子;赢家需要的是数据洞察力,所以观点才能决定一切。”在大数据的世界里,决定成败的关键,并不是依靠运算能力或统计技术,成为数据赢家,关键是诠释问题的角度和观点。大数据的竞争,比的是谁的观点最犀利、判断最快、预测最准。大数据的竞争法则是观点取胜。
大数据不仅要大,还要厚。所谓厚数据,就是关于情境的数据。大数据指向规模,厚数据指向深度;大数据依赖科学,厚数据依赖哲学。面对大数据,要有科学家的逻辑思考,更须有哲学家的思维。数字并不等于人,人的行为产生的数据,充满不确定性,嘴上说的、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这三者无法直接画上等号。大数据科学加厚数据心理学,才能真正读懂人心。
大数据科学横跨三个知识领域:计算机科学、统计分析与产业核心知识。这样,才能在一片数据中找出关键观点,并用厚数据思维,做出既有科学根据又洞悉人心的决策。套用当前流行语就是跨界融合。
II. 机器和人分工合作,机器是工具,人负责找到核心问题。
人的目标是把事情做对,而机器的目标是把对的事情做完、做好。所以,机器能做的就交给机器去做,教会机器去做;而人应该去做决策、建议、咨询、价值判断和风险分析等等。
大数据时代,消息排山倒海而来,超乎我们想像。好的决策者会降维思考,也就是做减法。把浩繁的数据抽丝剥茧,把数据简化到人可以理解与应用的程度。通过分层次梳理与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机制。另外,好的决策者会从全视野看问题,站得够高,角度够全。
我们确定哪些是机器该建立的预警系统,哪些是人应该找出解决方案的,挖掘“真正的问题”即“问题背后的问题”。然后,找出团队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分工与协作, 解决这些问题。
III. 消费者导向,由B2C到C2B。
在大数据的冲击下,B2B、B2C、C2C的界线逐渐模糊,C2B成为商业新模式。消费者不再是最下游的产品接收者,而是直接决定生产供应的源头。供应系统不再是由生产者主导,而是消费者主导,更强调个性化。生产逐渐演变为小批量、多批次,显著区别于过往的集中标准化的大型订单式生产。
商业唯消费者马首是瞻,所有的商业分析不再是被动分析,而转为预测分析。大数据要求的不仅是跑得快,更重要的是站到起跑线上,先观察好终点在哪里。所以大数据营销就是把手放在消费者的脉搏上,精准、快速地做出决策。所谓谨思敏行。
IV. 怎么做?
谁来做?IT部门?营销部门?这些都不是重点,关键是决策层是否有决心推动。
如何做?Just do it. 首先是要动手做,不要困在会议室或一堆报表里,而是大胆假设,快速计划,不断修正。先设定一个“小目标”,分阶段完成,逐步推广。数据不求大而全,小而准就很好。确立目标,改变行为,找到合适的人,成立项目小组,一步步走稳,耐心等待数据发酵。
不得不说,大数据是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未来绝大多数的人才也不再是专才,而是通才,是拥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并且能融合应用的通才。未来依旧会强调分工合作,但个体的功能与作用会更加突出。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不是学好课本知识就OK,也不是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就OK。所以要求孩子学习语言、数学、科学,也要求孩子学习音乐、美术、跳舞,培养对美的欣赏能力。除了这些智力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情商的培养,强调社会性,奠定哲学思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