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由看待发展》是一本由阿马蒂亚·森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发展就是对人的有限性不断的超越。
●深刻的哲理辨析,精确的经济分析、令人信服的经验论证
●思想家。历史就是自由不断在人群中普及的过程,理解人性就能理解这一点。哪里的个人自由多,哪个社会就好。
●之所以给四星,是因为对这本著作第一遍根本没有看懂太多。后续还需要继续一遍一遍的通读。估计至少三遍开始自己才会有所体会。
●超越理论的经典,以及很多实证问题的源头
●其实这是一本非常好书,少一星是我感觉翻译实在是不敢恭维,不可细看,仅可观大意看森的观点。我深切赞同森对发展的本质、终极认识,本书一并提供了达成发展及发展终极的方法论。总之,书很好!
●看了一个多星期,也是心累。这书对于自由与发展的观念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实在是让人赞叹而又钦佩。但某些地方的逻辑确实有些牵强了,毕竟他一直反驳政治与经济等领域具有广泛认同的某些观点。这些观点依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而其反驳也确实有些无力了,尽管在道德上占据高点。或许,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其所谓的实质自由在实操层面的可能性。例如如何摆脱欧洲的高失业率的同时避免美国的问题。其实从作者一直列举同样的例子来证明其观点已然显得难有说服力了。不过,自由是发展的目的和手段的观点既然提出了,其价值已不可磨灭。
●个人感觉阿马蒂亚森的论述范畴与舒尔茨和罗尔斯等人有overlap,又模模糊糊觉得阿马蒂亚森强调了行使个人权利的自由符合经济理性,这点上与其说是经济学人不如说是政治哲学家。舒尔茨等人对于人力资本的定义其实相当broad,但阿马蒂亚森囊括了包括政治权利的更广概念。完全跳过了论述过程,但实在匀不出更多时间。等吧等吧,抽空要细读原版了。
●Sen构建了宏观框架来解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 capability,但是却缺少具体的细节和实施的措施,以及调和矛盾的方案。
●经济发展并不是最终目的。“发展必须使我们生活更充实和拥有更多的自由”
自由有千种风采可以展示,奴隶们,无论多么满足,却无从知晓。 -威廉 考珀
1 初级发展的前提:教育 医疗保障(那么稳定的条件就是滞后这些,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
在发展中国家 人力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 日本 亚洲四小龙
2 民主防止发生坏事:1947年印度民主独立有力防止了饥荒。独立前最后一次饥荒为1943
年孟加拉饥荒300W人死亡。中国朝鲜苏丹 饥荒。
3 解放女性 方法:女性是识字率与就业率与生育率成反比。印度克拉拉
邦(共产党、教育发达)生育率降低比中国计划生育更有效。
4 建立市场信任,黑手党的存在就是提供了市场担保。
51979年前 毛泽东无意识的土地改革 普及识字 基本医疗 对改革后经
济增长起到巨大作用。
6 土地资本所有权通常在男性手中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后感(二):以可行能力的角度看社会保障问题
自由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社会保障这一社会安全网,让每个人都能够体面地生活。
自由不仅是手段,更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因此社会保障不是一种为了拜托贫困,消除不公平的手段,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政策和福利保证贫困的人能够享有实质性自由、扩展人们的基本可行能力,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性措施,从一种手段变为目的。
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机会与防护性保障,即阿玛蒂亚森所说的工具性自由。而自由的工具性作用的特点是特定类型的自由能够促进其他自由的发展,比如教育和医疗保健这样的社会机会补充了经济和政治参与的个人机会,同时也有助于培育我们自己的能动性来排除我们各自面临的剥夺。
社会保障中,不能只是依据收入的提高来看待其效果。在如何把收入转化为可行能力之间,有时存在着配对效应。例如一个人残疾人或许和正常人有一样的工作和收入,但是他在把收入转化为可行能力方面有可能比正常人会更加困难,因此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就是这样一种作用,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发展他们在可行能力方面的能力。政策的目的不是福利的均等化,而是使每个人的可行能力一样。
搁下这本书,先说让我印象最深而最不重要的两点,一是翻译的不符合中文习惯,佶屈聱牙,感觉在读英文复合长句一口气不喘。二是非常想读哈耶克,作者在书中频频提及,批判性的引用勾起我极大兴趣。
在这本书里,我少有地看到了一位经济学家的人文关怀精神,这说明了理性客观的社会科学完全可以关注现实中人们的福祉,而且是以一种更加实际的关注方式,这很大程度宽慰了从人文学科转投社科的本人。
当然在实际论述中,作者保留了经济学家的理性和实用精神,“不玩虚的”。作者一再强调的中心论点是自由和发展的双向互动性,发展的目的和手段都是自由,从追求财富到追求现代民主政治,本质都是追求自由的不同方面。自由的方面包括社会机会,政治自由,经济条件,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五个部分。通过具体保障自由的方式,比如促进受教育权利的普及,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能够扩大人们的实质自由,从而消除极端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从而根本地推动发展。比如他提出的有益的其实并不是民主本身,而是民主政治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言论自由,这些是发展必不可少的机遇。真正“友好发展”并不需要先限制自由或先牺牲某些利益(作者着重描写这一点的荒谬性和欺骗性),正如自由市场化贸易实际是双赢的。
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不知是否是因为作者本身来自发展中国家,他的视角有别于传统西方学者。一是更切中贫穷等发展中国家问题的实质,二是能够用更平等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平等的首要体现就是他十分关注从妇女到穷人等少数群体的利益,在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性别平等和穷人的福利问题。其次就是他注意到了在价值观输出方面东西方的不平等,或者更深一步说,是文化之间价值观的差异。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阻遏的今天,作为价值观输出弱势一方,不应该妄自菲薄,固守传统不放,要知道文化本身就在一刻不停地流动,留守所谓的纯粹性是违反其本质的。对于价值观强势一方,作者提醒他们宽容才是促进发展的美德,从中世纪的阿拉伯到阿育王秉承的普世价值。值得敬佩的是,作者对东方文化令人惊叹的了解程度,他不仅对古印度典籍和佛经中的故事信手拈来,对孔子,伊斯兰,亚当斯密理论穿插引用,直接地让我们看见对不同文化强大包容心造就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而对于我自己的启示则是,我应该更好的了解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成为我,有更深刻的本土意识,才不至于在西方话语权主导下的学术理论大潮里头昏脑涨。
森这本书的基本理念已经在减少贫困、饥荒等政策领域成为常识。
核心观点:自由不仅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p7
人之形象预设:agent 主体、能动者。p13
自由定义:一个人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的可行能力。p48。
可行能力:capability,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或者用日常语言说,就是实现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自由)。p63
自由作为目的,具有建构性(构成性)作用,即实质自由对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作为手段,具有工具性作用,工具性自由意味着自由之间相互促进。p30-31
五种形式的工具性自由: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p7、p31
印度与中国的对比 p34-35
一个重要论点:中国改革开放具有更大成绩,是因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准备工作更充分——基本教育、普及医疗;对比传统观点:工业化基础。
相反,印度转向市场经济的时候,有一半人不识字,至今如此。
印度具有更多的民主自由。应对灾难,如饥荒时的反应更快,中国“大跃进”。引出一个观察:民主国家没有产生过饥荒。
发展的优先性:
经济增长优先于社会服务吗?否,社会服务是前者必要的条件。穷国是否有能力提供教育和医疗支出?有,相对成本低,低工资。
正义理论比较
1、功利主义。三个组成部分:(1)后果主义;(2)福利主义(不直接关注权利);(3)总量排序(重总量而不重分配,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p50
局限性:不重分配;忽视权利——幸福的奴隶;适应性行为——甘居底层生活。
2、罗尔斯。赞同自由权程序优先,但经济利益有同样的重要性。p55
3、诺齐克。程序优先而不计后果,漠视了实质自由。p56
功利主义的福利概念的困难:收入不等于实际自由。p59-60
1、个人的异质性。如病人需要更多照顾。
2、环境的多样性。如环境污染。
3、社会氛围的差异。如社区暴力。
4、人际关系的差别。富裕社会中的穷人。(新穷人)
5、家庭内部的分配。如女童歧视。
可行能力的政策运用pp68-69
1、直接法。(1)全面比较(不太可能);(2)局部排序;(3)突出的可行能力比较:就业、寿命、识字、营养状况。
2、补充法。以传统的收入比较为主。
3、间接法。收入加减可行能力等于“调整后的收入”。
对市场应有辩证认识
市场与社会机会:印度集中于自由化,忽视了教育和其他社会机会。p123
公共物品问题。
民主与经济
人为地对立,三种反民主意见
2、如果让穷人选择,穷人会选择满足基本经济需要而非政治自由。
3、政治自由属于西方,与“亚洲价值观”不符。pp150-151
回应
1、单就统计意义来看,权威国家的确有更高经济增长,但是因果性方面呢?是权威主义导致的经济增长,还是开放竞争、运用国际市场、高识字率、高就学率、成功的土地改革共同促进的?而后者与民主完全相容。pp151-152
2、验证这个断言的唯一办法是,在有反对党和言论自由的自由选举中进行民主的检验,而这是不可能的,因而这没有实证证据。政府领袖的价值观,而当成人民的观点是可疑的。
民主的作用
工具性的。减少饥荒等危机。促进发展。重要论点:民主国家未发生过饥荒。原因:一、政治激励;二、信息(“大跃进”作为反例)
建设性的。不能把民众的偏好看做是既定的、独立于公共讨论的。公共讨论塑造偏好的案例:印度,公共讨论使小家庭、低生育率的观念得到传播。
3、见后文。
人口增长与生育权
对中国实践的批评:
1、侵犯权利。2、对女童的致命伤害。3、不稳定,生育观念没有发生根本转变(95年)4、因果关系的模糊,是强制导致的,还是妇女在教育、医疗、工作机会上面地位提升导致的。
人权的三种批评
1、正当性批评。先于法律制度的,还是法律制度规定的。可以看做一组伦理要求,但不意味着在辩论中援引人权概念是没用的。p233
2、逻辑连贯性批评。一主体对某物有权利,意味着有另一主体承担提供该物的责任,而人权没有这个责任主体。“欠完善的责任”:没有特定主体提供责任,但是可以向所有能够提供帮助的人提出这种要求。区分权利的实现与权利的享有。p234
3、文化性批评,如亚洲价值观。p237
回应:
一、东亚文化的复杂性:除儒家以外,还有佛教、伊斯兰教。
二、孔子并不比柏拉图或奥古斯丁更多权威主义色彩,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非自由的观点,而在于是否不存在自由的观点。“从道不从君”。
理论困难与批评
1、基本可行能力还是所有可行能力,基本能力平等不足以阻止严重的社会经济不平等,所有可行能力平等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