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社会》是一本由三浦展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挺神奇,所以自由和个性是文化的缓慢侵蚀还是圈套还是另一个出口?流行语态之下,大部分人的自由和个性是否是真正的“自由个性”?思潮在人民那里往往经不起深层次的思辨,更多时候只是个麻布口袋,幻影,安慰剂迷幻药。学术趋向之细微,殆至后来不可遏制的东西,也是这些。
●自由,个性都是上流给下流的海事蜃楼.
●日本是个高排行榜国家,什么都要去弄个数据说话。日本是个阶级观念强的国家。不努力的一代是被唾弃的,不达到某个社会标准的人是没出息的。
●基本上就是对几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主要的对比还是「团块世代」(45-52)和「团块次代」(73-80)两代人,然而这种上中下流很大程度上建基于个人的自我阶层意识和判断上,更多的还是作者的假设,推断、结论都比较模糊。如果非要有,大概就是好环境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进入社会后不够努力和主动,加上父母阶层和地位的影响显著,所以逐渐导致了中产阶级中出现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但联系还是很散,就当一个浮世绘看好了。
● 中国正经历日05年的趋势,表现为近期“丧文化”。一,大城市房价已非常人所能承受,无房,无法享受不动产升值,进而导致财富差距剧增; 二,薪水远低于投资回报,阶级固化甚至恶化;三,90/80后大多不愁吃穿,成年后却发现可自由支配的钱和时间在减少,各种压力加身,单靠自己力量无解,信心低落。中日的差别在于,日本人主观不愿求“更上”,而国人则可能多是力求更上,却无能为力。对于普通家庭,只有努力,投资理财,不被聪明人设计的社会规则所骗,才能稳固阶级。于女性:学历、父母阶层、自身个性姿容等因素不容忽视。在男女平等推进的时代,女性之间的差别更显,所以女性更应提升竞争力(女人味、教育、社交、理性、聪明)。男女适用:不要在“缩小的世界”里不经意间筑起“傻瓜的围墙”。唯“教育及终身学习”,才能有可能解决阶级问题
●一句话概括观点就是,没有向上爬的意欲的人就下流,并且本就下流的人会更容易下流。真是一样米养百样人,这种偏激三观不正的学者都可以出书,还据说畅销,简直只能呵呵呵呵了。哪天日本混不下去可以人民日报混,换个主语就能继续喷,你们的逻辑应该很好兼容的。
●下流社会的不求上进就跟登山是一个道理——对他们来说,买小巧而有意思的日产CUBE就够了,何必去拼搏十多年去争取一辆凌志车?生活态度的轻松化、人生热情被多种物质产品的分化,在此产生了一个剧裂层,有意志与上流意识强烈的人才愿意继续跨越这道鸿沟,向上攀登;大多数的人或者是“怀才不遇”(现在这种情况基本已经绝迹了)或者是个人发展遭到困局下由于性格与周遭环境的不足而失去了向上的意志。
●很有启发,不过调查截止70后生人,80后90后世代可能继续恶化了
●本人显然是个下流大龄青年 大篇幅的excel 非学术流慎入啊
●任性的3分打给它。我想日本自杀率这么高,因为社会舆论到主流价值观都高度期待社会成员高度“同一化”与“上流化”。这本书我看不到对【人】的期待,而是对【对社会而言好用的工具】的期待。好工具对社会是推进的,也可以是吞噬人的。
我还没有读这本书呢,不过FT中文网络上有这个书,哪天搞来看看。唉,我发现,现在什么都需要看。等看下对于大家再来和大家讨论这书。可是,我怎么觉得心里好不舒服呢,大家好像对这本书的口碑不是很好,竟然。。。
一路读下来非常平顺,全文引用了非常多的图表用以论证作者的观点。章节标题与小标题非常准确的概括了论述内容,非常方便快速浏览与回看。 日本在经过高速经济发展之后,社会阶层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作者的观察研究下越来越多的中流(对应中产)开始向下发展,中流的基数呈下降状。与高速经济发展期条件越差工作越努力相反,如今的日本
当他们还年青时,
他们向往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自我实现。
向往自由的人们坠入了下流,
学会世故的人们攀向了上流。
当他们成熟时,
世故了的人们赞美世故,
自由的人们赞美自由。
当他们老去后,
下层自由民的儿女们被教导要变得事故,
世故了的人们希望他们的儿女活出自己。
网上这本书被推荐微年轻人最值得看的三本书之一。其它两本是《我为青春狂》和《富爸爸,穷爸爸》因此特地来拜读一下。对此,我表示中心的感谢。不知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的推荐还是协会的推荐,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感谢的事情。
这本是一本描写社会阶层流动的一本书。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觉悟——这就是那样的一本书。
《下流社会》读后感(五):日本的”下流社会”,中国的“草根社会”
表面上看来,
国内好像跟日本的情况不太一样,
我们是人人都认为自己是草根,
可能我们应该叫“草根社会”,
有一种强烈的向上的参与愿望在里面。
但仔细一想,
我们很多人不正是想过日本美国等这样的生活吗,
日本人美国人的生活现在到底怎么样?
这是不是跟以前中国很多乡镇企业一样,
大家不自觉地就会模仿的是城市里的“单位”,
而这些“单位”都要走“现代企业制度”了却很少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