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资与修养》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98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00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资与修养》精选点评:
●一天翻几页,昨儿把它看完了。
●花生文库
●此书需要静下心一篇一篇的阅读,因为书中摘录了些文言文,细细品尝。 简单说下给我的启发: 1.有了读诗的冲动,读古诗的冲动。短短的几行胜过一篇散文的描绘。遇到欢喜的,背背也无妨。 2.写诗,要有自己的风格,一味地模仿只能走向死胡同。 3.多读历史著作。 4.学会朗诵。
●读了这本书后,对语文有了新的认识
●读书方法和文学修养的介绍,不过也大同小异
●没太大意思
●现在看也不过时~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性格即命运。
●朱光潜 最喜欢侃侃而谈
●大师我好葱白你
《天资与修养》读后感(一):为读书人鼓劲的书
我和我的朋友,有时会想自己实在不适合做学问,我们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读书也经常看过就忘。但没有天资就不能做学问了吗?我相信世上大多都是平凡人,我们不指望成为什么大家,可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做出一点成绩来。读朱先生的书,为娓娓道来,无论天才还是庸才,不努力决定不能成功。而成功也是有技巧的,譬如读书,经典需熟读熟记,其他略看一些即可。
《天资与修养》读后感(二):第一次接触朱光潜,相见恨晚
我本来想在图书馆找本讲怎样读书的书,偶遇这本,图书分类法把它和朱光潜的其他美学著作分开放了,否则我还借不到呢——朱光潜的美学著作太热门了!
看后感觉我看这个书可能更有收获,比如,《自传》讲到作者的思想历程和主要著作,是有选择的看朱光潜著作的参考。感觉名家们的选本多而杂,不应该是选择书,而是选择文章来读。
老师不愧为美学大家,文章兼说理和文采为一身~我本人缺乏逻辑更感觉那文字震撼。印象深刻的有《谈读书》、《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散文的声音节奏》、《给一位写新诗的朋友》、《从我怎么学国文说起》,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终于明白为啥书应该反复读了。
《天资与修养》读后感(三):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
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的文艺随笔集,里面说到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如何写文章。
对我教益最大的是如何写文章。朱先生的方法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确实是写出好文章的不二法门。朱先生自己的文章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集子里每一篇文章,无论长短,都逻辑绵密、语言清新、说理透彻。一篇说理文章有了这三条,必定是好文章无疑了。更难得的是无论多复杂的问题,朱先生都能举重若轻,用浅显优美的语言娓娓道来,默读时亲切自然,朗诵则朗朗上口。果然文章还是质朴、扎实的才耐看,那些语言花巧、句式繁复的文章,就好像湿透了的衣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使劲拧几下,拧掉了水分,剩下的可能只是一条破背心。
集子后面有朱先生介绍自己学习国文经历的文章和他的自传,里面谈到了他从小学习古文写作和青年时学习外国文学的经历。朱先生这样深厚的文字功力跟他的这些经历是分不开的,古文功底奠定了思路严谨的基础、赋予了驾驭文字的能力,对外国语言和文学的学习又使他能回过头来审视中文自身的不足,借用外国语言的一些结构和句式加以弥补。博采中西之长,于是成就了这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
《天资与修养》读后感(四):生命是一件艺术品
阴郁的十一月,还未到七点,昏黄的路灯已经亮起,梧桐叶在灯下越发金黄。
潜行读书会第二十期,《天资与修养》——一本关于阅读与欣赏的书籍,在朱光潜先生浅白的文笔下,让人不断检省和反思自己。
极力倡导阅读的时代,为什么读反而显得有些模糊。为了消磨时间而读?为了显得有品位而读?为了考试而读?为了求知而读?当你选择一本书的时候,你的目的就开始清晰地映在封面。读书的内容和目的密不可分,和阅读的方法也有天然的联系。
一本经典自然会促进人思考,给予人启迪,也会使得你反复琢磨和回味。所以,对于已经积累了一定阅读经验而又有些迷茫的成人来说,与其苦苦思索为什么读,不如就挑选一本你感兴趣的经典开始静坐阅读。
而经典除了常读常新的作品以外,就是那些会孕育出许多作品的母本——奠定了文化根基的作品。比如西方的《圣经》和中国的《论语》。触摸过他们以后你便能慢慢去发现文化脉络中衍生出的经典作品。
读物浩如烟海,人生时间有限,精读必须建立在舍弃的基础上。舍弃并不是不读,可以是方式上的变换——以浏览的方式快速的感受那些给你阅读快感的书籍;以搜索的方式捕获那些你想要获取信息的书籍;以精耕细作的方式仔细琢磨那些隽永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无论什么题材,极富诗歌性质。
你可以出入其间,找到阅读的趣味。第一遍不求甚解,圆融的关照作者呈现的内容;第二遍咬文嚼字,细致分析其形式上的特点,例如布局、用字,还可以朗读出来感受其节奏。这一点最可以提升文字敏感度。第三遍再以审视的眼光看其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感受经典的魅力。这样独立思考的过程,让我们不再是被动的欣赏者,而是主动的再造者。这样不断磨砺自己的思想,锻造自己的修养,就更接近真理,更接近语言的准确。
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充实的内容——不也正是一个表达者理应追求的吗?其实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甚至人生,都需要我们有充分的自信,郑重的态度,坚定的意志,把他们当做一件艺术品,好好打磨。
这正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命。毕竟,他们那么独一无二,因为,我也独一无二。
《天资与修养》读后感(五):相见恨晚的一本书啊!
几个月前逛书店,看到一本叶绍钧和夏丐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似乎久仰大名,就买下了。买了之后我发现书籍腰封上附有一列书单,原来这是三联书店出版的一个什么“大师谈学习”系列。我欣喜地回到刚才买书的书架想看看一个系列有多壮丽,才发现书店并没有进够整个系列的书。回家的时候我不住地对孩子爸爸说:“这书真好啊,看名字,这个系列都好,可惜买不全啊,我网上去买。”
事实证明腰封的广告效果那是非常有用的,我照着腰封上的书单在网上把这个系列的书全折腾了回来。其中有一本《文章例话》我以前就读过,但是书旧了,趁这次买了本新的。
昨天把朱光潜先生的这本《天资与修养》学习完,真的非常激动,半夜睡不着觉,一直在想书里说的东西。呵呵。激动的原因大致有一下几点:
一是先生关于现代诗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没有做好这种不需要格律的新诗,并且,当下更适合的文学体裁是散文和小说,而不是那些断句的现代诗。当然,如今虽然离先生说话的时代已过去几十年,但是从文学史的的长河来看其实也只是一瞬间。所以,他的晚辈我也一直很难欣赏现代诗,真的不懂。后来,我就在想,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伟大的诗的民族,从什么时候开始,诗歌竟然沦落到要向翻译过的西方诗模仿的地步?诗歌本来就是字字如金的文学形式,而把别人字字如金的母语翻译一次本身就伤害了诗歌的本身,何况我们再模仿一次?再者,我们的格律诗经过两千多年的流变,尽管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难免有盛衰更迭,然而,完全否定之前的文学积淀而试图在别家的土壤上搭建起新诗歌的大厦,恐怕也是很不实际的。我真的很难看到我们的现代诗与我们的格律诗之间的任何传承关系,这是我很困惑的地方。
这第二点,是先生谈到文学中语言的“音律”的问题。他说,不仅仅是诗歌,当然诗歌是必须追求音乐美的。而哪怕是小说或者散文,也一定需要注意文字的音节美、音律美。也许是我自夸吧,关于文句的音律美,我在小学三年级写作文的时候就无师自通,发现了。我经常朗读或者默读自己的习作,然后去感受那种音节的铿锵之调和流畅之美。一旦有磕绊,我马上就会修改纠正。我认为,从句子上来讲,长句与短句按照一定的规律错落结合就会使文章充满气势或者情致;从字词上来讲,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尽量不要使同一个词语在同一篇文章里出现两次,哪怕它们所表示的是同一种事物,汉语言之丰富,何尝用愁找不到同义词?我倒是一直没刻意关注平仄,不过,汉语四声其实也是很有音节美的,这一点,任何一篇文章一读就能感受到。我第一次读《我与地坛》,还没读完就落泪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直入心底的力量啊!后来我回过头去再三品味这篇散文,发现史铁生老师的这篇作品充满了一种回肠荡气的交响乐之美。很难言说但真的一直懂得。我为什么一直很不喜欢王安忆《长恨歌》,因为我深以为她糟蹋了汉语的音律美,她在很多篇幅里能够用同一种句式在同一个段落里一贯到底,让我读来好像一直憋着一口气没有吐出去,实在令我就像朱先生所言的“浑身难受”。
现在忍不住要说第三点了。先生说,若热爱文学的人真的需要所谓天赋,那么,他认为这种天赋其实只需要两种。其一,是一个人对于生活、对于人生世故的敏感;其二,是一个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我一看,然后,就彻底躺着中枪了。其它真的不敢说,就这两点敏感,我简直是深受其害。OK ,如今成为天赋了。原来如此。我所以睡不着觉,哈哈。
第四点,其实在书的开篇。先生说,读书逞多而不注重质量的人,是恶俗的暴发户。我一看,很汗颜。自从上了豆瓣,本身是为了来讨论读书,后来看到很多友邻读了很多书,就有点坐不住,开始为数字而读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哎,真的很感谢先生,感谢这本书,给我醍醐灌顶的教诲。
真心推荐此书,它适合小学一年级以上一切男女老幼茶余饭后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