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是一本由Milan Kundera著作,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5.99,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精选点评:
●讲屎/kitsch的那章写得真好, 幻想悲壮感自我陶醉,昆德拉居然还是动物保护主义者, weight of reoccurrence & commitment, lightness of unrepeatability and unpredictability, 自由 vs. 安定,multiple loves, coincidence & dark beauty, surrender & vulnerability, betrayal=explore unknown, darkness=infinity
●Two ways of living: light and heavy, both are unbearable.
● 第五次读
●好书都是让人越读越欲罢不能,回味无穷
●主角爱情观我不太认同 看起来难受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作者存在感如此之强的小说。所有人事物都是为狂飙哲学弹幕而存在:Tomas的Es muss sein (me!);Tereza对something higher的追求(definitely me!);Sabina对kitsch的厌恶(so me!);Franz对以自己理想塑造的偶像的执念(also me!);不可通过实证优化的人生选择与(同理)不可轮回的历史;以及最后,人从与动物的相交相处中体验到better love,维持与天堂的那一线联系。"Happiness is the longing of repetition."
●爱情和生活都是一种形而上的修行。虽不懂捷克语,仍然觉得译者很棒,也许是同语系内的优势,文字叙述非常醇美。第一次知道原来这就是电影布拉格之恋的原著。很爱爱,所以无爱。太爱你,结果最后不知道是哪个我爱着怎样的你。
●It feels to me as if Kundera hates self-deceiting ambiguity, and he has a wish and also obligation to poke at it and deconstruct it through his every tactiful and lucid illustration of daily human predicament, from fatalism, parenthood, the underflow of betrayal, posession between human love, unperceivable moments when one made decisions. Love IT.
●从始至终小说最有力量的开头那一段令人惊叹的轻与重的衡量像悬在读者头上的夜灯 一直在那里 说着这是个关于平衡的故事 可是这个平衡从来不在轻与重的中间点 因为昆德拉说的不是physics 而是metaphysics. 不论是Sabina对“俗媚-kitsch"的避之不及还是Tereza于Tomas自省又矛盾的爱 挣扎于灵与肉的分离 Franz对真实的冒险及其形式的渴望 Tomas的不忠及其不可妥协的同理心 每一个都是个不可救药的矛盾体 每一个都是魔术般以贝多芬的"Es muss sein!"编织起来 (最后以Kerenin的故事结尾 因为动物是没有从天堂中驱逐出来的生物 所以他们的快乐是一个圈形的无足轻重的东西 而快乐是对重复的渴望 于是在Kerenin身上产生了eternal return?
●a great novel has a great structure, as well as wonderful details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读后感(一):奇怪的小说
甚少读‘虚构’类作品,这本书是甚少的之一。先看了电影再读,读了两年多,还没读‘完’。原因是,第一,故事看电影就已经知道了;第二,实在没什么紧凑的‘情节’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
但是一直在稀稀拉拉地读,一般是在马桶上、旅行中、失眠时。这是因为,读的是昆德拉的没完没了的、无关紧要的、‘难以承受之轻’的分析和评价。有时候你会觉得这家伙过于絮絮叨叨了。但既然世界上没什么是‘必然如此’,我就可以慢慢地跟他耗,而且只在有时间和心情的时候。
这是一本伟大的小说,伟大到我无法描述和总结的程度——好在这个工作也不需要我去做。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读后感(二):几个点
kistch(之前是在龙应台和安德烈的信中看到这个概念,对第二滴眼泪印象很深,然后经常反思自己是不是kistch==在昆德拉(这本书定义了现代的kistch?)
这里kistch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让我想起2016年总统大选的时候口号的刷屏。和同学聊到关于Hk的事也得出一个结论是“没有propaganda有nuance”。政治的宣传会把事物变得黑白对错分明,让人沉浸其中,而没有这种自我感动,政党将无法动员大量的人群。
昆德拉认为kistch是必不可少的,是对于人的生命的庆祝。在书中,讨厌Kistch如Sabina,也会把某种十分kistch的圣诞歌奉为理想。个人层面的kistch让我想起哲学家们对于ethics的讨论。或许一个严格的Kantian/Utilitarian也有Kistch的成分,前者沉浸于自律后者沉浸于无私。(仅仅举例大概不够学术)但是如果去掉了kistch,人可能会陷入某种认知危机;在政治层面上,去掉Kistch(昆德拉定义的Kistch),人们很可能变得对政治冷感而愤世嫉俗。
Higher love:animal
(tbc)
happiness and repetition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读后感(三):深情文字
把全书读完的时候,才发觉这是一本深情文字。
因为作者的笔调是冷静抽身而出俯瞰众生,他手里也有一把外科手术刀去解剖人性,我并没有料到小说会以如此深情的方式结尾。中国文化的因情去理,是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美在“不知”其究竟。二八佳人因情而死、因情复生,这完全没有道理的事,因为情深,也要变它作可能。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爱其实是不合常理的东西,而且它在分析性的思维下是不堪一击的。我们是几时开始频频用自嘲的语气来谈论爱情的呢?有的人对爱情的失望始于对他人的失望,而有的人对爱情失望,是先对自己失望——原来自己也没什么耐性,说过的话也并没有算数。
Tereza有感于Tomas的老态而心中翻覆之时,我如此羡慕他们。作者说人都渴望被注视,但他们渴望被注视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人渴望被无数不知名的眼光注视,有人渴望被许多认识的眼光注视,有人一定要活在所爱之人的眼里,还有人幻想自己被那些不存在的眼光所注视。在这种分类规则下,Tomas与Tereza被归为一类。因为作者其实是小说世界的造物主,既然Tomas与Tereza被造成这种样式,就注定了从相遇到死亡整整半生的纠缠。因为他们所渴望的眼光是世上独一无二、又不可替代的。其实小说中我一直是偏爱Sabina,因为四处漂泊那一款我很爱,甚至还有Franz,因为我觉得男人那样清澈可爱是很难得的。大夫那一对,Tomas的猎艳史和Tereza过分用力的感情都是我个人不喜欢看的。可是谁也不能否认,最终拥有了爱情的,是这两个在一起时未必快乐、甚至也未必互相了解的人。
一部小说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有过不同生活体验的人来说,是存在多重意义的。就像Sabina与Franz之间的误解,可以是两种性别之间的,也可以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Franz带着满腔对受压迫的人民的悲悯跑去柬埔寨,这种奇趣的情节,西方世界的人永远不能如我们体会这般深刻。
但所有这些误读、解读、分析,我们可以拿来做研究写报告的东西,是在某种道理范畴之内的。也就是说,只要有恰当的科学的方法,这些奇趣的东西,总还是可以获取与掌握的。
所以,这个属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宇宙里,作者创造的最不可思议的东西,是一份在层层解析之下都没有崩溃瓦解的深情。虽然这在我们的宇宙里,也不知道在不在。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读后感(四):轻和重
abina选择不辞而别离开Franz,可能是因为她骨子里就害怕安定和重压,无论是国仇家恨还是情爱,选择一次次背叛,一是心里看清一种丑陋并不比另一种高尚,二是内心看清一切不过是暂时幻象,害怕墓碑和土地的重,就选择了风中扬灰的轻。
Franz在Sabina离开后反而觉得自由,觉得去南亚争取正义会让Sabina引以为豪,把她升华成信仰,最后也因此丧命。他心里的她早已经不是真正的她,其实Franz在平淡顺意的学术生涯中一直渴望着一点血雨腥风,他好奇那些聚集的人群。
Tereza一直都在寻找的答案是母亲的人生悲剧是不是她一手造成的,人的羞耻心是什么,自己的身体和其他的有什么不同。她渴望逃离,却又发现自己的依靠把她和其他女人的身体似乎看成一样,她端详,希望灵魂浮上甲板,自己与众不同,她探索背叛却又觉得懊悔忧惧。内心善良而脆弱,为了Tomas社会地位的一步步降低责难自己,她一直找的不是男人、不是依靠,也许是一种确认,确认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而最终在自己的狗那觉得她无可替代的信任眼神中知晓。
Tomas以为对Tereza的爱是人生一连串巧合的产物,认为她是寓言中顺水而来的需要保护的婴孩,他好奇人体内部的秘密,在矛盾中收集一个个女人欢爱时的细微差别,却把共眠独独留给妻子。内心中也渴望着一种忠诚和陪伴,却又为自己的探究欲所虏。
abina离开Franz是因为他和妻子摊牌,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离婚纠葛、公开身份,然后就是各种名头和责任。她是最最不愿意被关起来的鸟,即使知道可能带来伤害也不顾一切地逃离。也许人都是这样,意识到另一半可能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反作用力,让自己越来越偏离轨道,就会想方设法抽离。越想留住,越留不住。我们最终选择的那个人可能不是能力最强、外貌最俊、富甲一方等等,可能是和那个人一起的时间、地点、境况大抵合意,自己或对方都稍加改变适应即可,并不牺牲或放弃太多。轻和重都是相对的,最重视的有一天可能比鸿毛还轻。书中也暗示了一点,也许很好的爱就是一条狗和主人的爱,永不怀疑背叛,清晨醒来睁开眼,见那人还在,周遭如旧就感到欢欣愉悦,容易满足,从不以爱为名去改变对方,互相陪伴,彼此守望,足矣。重要的是舒服,对吗?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读后感(五):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人生是一次飞蛾扑火的表演
今天看音乐学校街头表演,短短时间精华浓缩。看孩子们手指灵巧地弹奏不同风格的曲子,阳光渗透到街道,光阴似箭,行人如织,突然想起漫漫长路和瞬间悲剧之间的关联。每一次灾难,每一种疾病都是对活着的人或健康人的一种警示,生命如此脆弱,能够抵挡住随时可能袭来的风险和不测都已经很难,更别说华丽丽的梦想。可越是忧生忧世,才会更促使人思考今日的选择,生命时间分配到什么上才是最值得的?
米兰昆德拉反复在小说中诉说的主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种无所不在的轻,无法预测,随意偶然。而各种为了和这种不能承受的轻相抗衡,为了和内心深处的空穴相抗衡,而制造出来的各种幸福快乐感,媚俗像个幽灵无所不在,如此以一种轻消解另一种轻。昆德拉意思,不能彩排预演的人生,最后还是要落在,人生如歌,命若琴弦的前半句上!人生如歌,必是对爱与美的追求,摒弃一切中间干扰,直奔最终主题那样的追随爱与美,这样人才能从机械生活中脱离,获得自由。
环境很重要,有些环境相当功利,不论你喜欢什么干什么,都以最后成败论英雄,好像梦想只不过是一种达成功利的方式,而不是真心的喜欢或者成就自我,和他人社会都没关系,梦想一元论的结果是完全不懂的人还会用最尖端的标准衡量你,让梦想显得孤单另类或傻,而其实一切都是一个过程,人们用追求梦想的方式追求生活,而生活是一次性不能反复预演的,人能够做的是聆听自我,抓住片刻的心跳
有时候,你看见自己的灵魂一点一点的活跃起来,好像要攀上春天的高枝,需要绽放的心情雀跃欢腾,而一切又正按部就班的行进自如,如同一再推迟的早春,还没有开始就要了了收场的架势,于是你好像是打了自己一拳的样子,疼痛起来。你如此的傻,喜怒无常,却有人愿意陪你一起,所以春天还是好的,虽然阴晴无常,还总伴着莫名的痛。灵魂突然活跃像夜里灯下影子,庞然大物样的。
在尘世修行就意味着无法逃离,所有的决定都不是最好的决定,可决定一旦产生,你必信守承诺做到所谓无悔,所谓无悔不过是不欠,良心安宁。
不能反复预演的人生,每一次初稿就成为定稿的人生。
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喜欢那些能够抓住机会活在当下的人,每天都是不同的,快乐也许来,也许不来,生活状态可大可小可尘埃,可你毕竟无憾。这些人的内心里从容过快乐过,心灵的走向是直的,所以他们才更能够给予同行的友伴爱与关怀。
不快乐的时光会把人渐渐压重,压的像个溺水者,这样任何人交往其中,都感觉像是救生,不但消耗体力难以营救,弄不好自己也变的越来越重,,,,
生活要小心的勇往直前,对风流有一定的准备,千万不要轻易让生活变成海边冲来冲去的白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