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是一本由(古罗马)塔西佗 (Tacitus)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93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1997-05-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Tacitus果然够毒舌的
●塔西佗的文笔的精彩与流畅一向大爱,翻译的也可以,毕竟是商务名著系列。只是,翻译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有点儿差强人意了...
●塔西佗的赤子之心在这本小书中展露无遗。又,他提及日耳曼妇女以袒露胸脯来激励男子的斗志,施密特在《陆地与海洋》中或是从此处借用“袒胸露乳”来隐喻英格兰挑战海洋的高昂士气。故,这本小书建构的日耳曼世界,不知激起了德意志人多少浪漫的想象。
●《阿古利可拉传》写的太棒
●我觉得这本书最危险的地方不在于可能从未踏上日耳曼尼亚这片土地的愤青塔西佗对于这些形而上的noble savage的寄情神往,正如欧洲历史学家描写印第安人,而是体现在从15世纪直至二战中德国人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其自欺欺人的美化再解构。
●写得很好,看得很仔细。
●虽然有谬误,不过当时作者条件也有限···
●关于赫尔曼战役竟然只有一句话~
●等拉丁语再好点的时候搞原文看看。
●第八百八十八本,塔西陀阿姨么么哒。
1、高卢人:
塔西佗说高卢人是柔靡成性。而日耳曼人是懒惰成性。查词意柔靡是指 柔弱委靡。
高卢人“他们都同样地好招惹危险,而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又都同样的畏缩!”。这像不像中国人。
2、日耳曼人:
塔西佗笔下的日耳曼人是金发的,肮脏的,却长着令人羡慕的体魄。不喜耕种,好饮酒,重信义,武器不离手,祟尚武勇,打仗刚毅沉着,这些特质似乎是寒冷地区野蛮民族的共性!
3、书中有一处记录让人费解:
在第6节写日耳曼人没有剑,身体赤裸着,要么就顶多披上一件轻便外衣。没有护胸甲,很少见到戴金属或皮制头盔。
在第18节,讲日耳曼人的婚姻风俗时,又说采礼中有可能包含一把剑,而妻子则会给丈夫送盔甲之类。
前后不一致。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读后感(二):读其中《日耳曼尼亚志》
1、我是看了恺撒的《高卢战记》,有关于日耳曼人的一些记述。再看此书的。林子大了有些不一致的地方。如《高卢战记》说他们有的拒绝腐化、拒绝输入酒等、甚至一些较“文明”的异族的牲畜。而《日耳曼尼亚志》说他们有些部落,没事就喜欢耽于酒精饮料。有暴烈,却不持久。“纪律严明”这点,倒是罗马人更胜出些。
2、一些研究人类学和有政治图谋的人各引此书论证自己观点。如恩格斯、纳粹等。
…………………………………………
…………………………………………
…………………………………………
……………………
…………………………………………
……………………
……………………
…………………………………………
……………………
……………………
……………………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读后感(三):牛逼女婿哪里找?
塔西佗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一上来就点出了自己的苦恼,为人做传记最怕读者不信。为啥不信?因为社会已腐化堕落到积重难返的程度,描写贪官污吏可以有声有色,而正人君子则令人觉得不可信甚至厌烦。这与我们当下何其相似! 前一阵热播的人民的名义,高育良、祁同伟等一波负面形象令人拍案叫绝,而陆毅饰演的角色却相形见绌,除了个人演技的问题,个中缘由令人深思。 阿古利可拉经略不列颠岛,处处充斥着大罗马的霸道精神,与2000年后的美利坚相映成趣。世界是我们的,也暂时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即使沦落天涯海角,仍难逃罗马羁绊囹圄。 战前的陈词越慷慨激昂,战后的失败便越令人扼腕叹息。 都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又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还说作茧自缚自毁长城。阿古利可拉虽在外英勇,然一旦回到罗马见到皇帝,仍免不了受整个行政体制与险恶人心的掣肘,致使其英年早逝再无建树,要不是他有个牛逼的文学家女婿塔西佗,我们后人又怎能得知他的诸般事迹与款曲? 悲哉,读史如服药,虽苦却利于身心,也算不虚耗了光阴。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读后感(四):西方第一本民族志专著
《阿古利可拉传》是塔西佗赞美老丈人的传记,译得挺好。开篇缅怀了古罗马重视美德的风尚,结尾相信正直的人的灵魂不与肉体同灭,鼓励后人效法先贤的精神范型,而不要只知塑像立碑,浓浓的斯多亚派气味。斯多亚主义不愧是罗马共和国的国学。
不算希罗多德《历史》和狄奥多鲁斯的《史集》中的相关篇章的话, 《日耳曼尼亚志》应该算西方历史上第一本民族志专著吧。塔西佗推崇日耳曼人“自由而贫穷”的生活,赞赏他们的勇敢和慷慨。P56讲日耳曼人以啸声占卜,是音乐社会学之雏形。P66讲他们饮宴时袒露情绪进行磋商,待清醒后再做决定。P73强邻在旁,公道和仁义只是强者的美名,善良正直被称为愚夫和懦夫。P57关于“金发蓝眼”的体质描述应该是启发了后世的纳粹种族主义。《阿古利可拉传》里面也有不列颠的民族志部分,不算有趣,但p33有一句名言“罗马人把偷、抢、杀叫做帝国,把荒凉叫做天下太平。”
译文风格典雅隽永,是上好的中文。只是前言过分强调“奴隶制压迫”,竟一笔抹杀了帝王、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的意义,似乎不是历史的态度。不过考虑到出版的年代,也能理解。
《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读后感(五):摘抄的7个不错短评
摘抄的7个不错短评:
1、在每次不列颠人和罗马人决战之前,塔西佗都会记载不列颠领袖那慷慨激昂的演讲,陈述不列颠人饱受罗马人的奴役和压迫,寻求自由和独立的决心。之后,众志成城的不列颠人被罗马人揍得嗷嗷叫,自由成为黄粱一梦,这酸爽,不敢相信···
2、我觉得这本书最危险的地方不在于可能从未踏上日耳曼尼亚这片土地的愤青塔西佗对于这些形而上的noble savage的寄情神往,正如欧洲历史学家描写印第安人,而是体现在从15世纪直至二战中德国人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其自欺欺人的美化再解构。
3、塔西佗此作的目的,似乎是为了借“日耳曼”的“他者”形象,来审视罗马人自己。他对日耳曼部落的社会风俗和信仰的描写,似乎是在提醒罗马人已经失去的那些曾经的尚武与淳朴,以及虔诚与道德。
4、“如果健忘能够像沉默一般的容易,那么,我们会把记忆和语言都同样地抛掉。”书虽简短,但如此优美的翻译少见。
5、昨天荒野的蛮族,今日文明之领袖。塔西佗未曾料到,欧洲出生在罗马之后。
6、2000年前的作品,就不多说什么了,有情又不泛滥,文笔冷静,很牛逼。。
7、阿古利可拉招了个能写书的好女婿,否则谁记得这老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