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全四册)》是一本由[苏] 肖洛霍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16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静静的顿河(全四册)》精选点评:
●在懒人听书里下载的王刚版本来听。总是听不完。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史诗,也是一个古老的情感丰富、多愁善感而又残暴无比的民族的悲歌。你可以把它解读为俄罗斯人的悲歌、霍霍尔人(乌克兰)的悲歌、哥萨克人的悲歌。在那样一个时代,人是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力的。比战乱和疫病更残酷的,是被逆流的命运裹挟。#读书#
●我突然在想 要是把读过的书都记录一遍 会不会有点装 而且是不是很麻烦
●史诗式长篇小说
●真深奥,记住外国人的名字对我而言果然是个不可能的事情。。看了五天看的懵懵懂懂,关系套不清剧情理不顺,作者没有直接歌颂苏维埃真是好意外!“骚动起来的俄罗斯,顺着国家的交通命脉,顺着铁路,把裹在灰色军大衣里的鲜血,送往西方国境”,真是大气宽阔,苍茫的水天地平线一下子救呼之欲出了,不愧是战斗民族。书里有很多地方涉及到死亡的描写,为了信仰亦或是无可奈何。“白云被风一吹,像白帆似的洁白的顶边上闪着金光,迅速向北方飘去,它那蛋白色映在远处的顿河河湾上”好虐。。。。小葛(= =)的女性关系真是人生赢家,里面关于女人的描写都很精彩呢。以及苏联红军有这么没素质?(对苏联红军不了解无好感)作者大大你是认真的(我太无知)书的大气程度真是不愧是露西亚产物,好美!
●那段时间看的人都变阴郁了。。
●还没有全部看完,书名静静的顿河,我其实想说顿河不安静。
●光荣土地上,马蹄耕耘着哥萨克的头颅。
●这世界不是仁慈的,无论红军白军,在内战面前都只有默默哭泣,可怜的格利高里,在失去一切愿望和亲人后再也不愿战斗,只想回家。风云变幻的哥萨克的历史,在静静的顿河的照应下依然生辉
●又读了一遍!
《静静的顿河(全四册)》读后感(一):宿命
在那样一个大时代里,小人物只能是悲剧性的命运。人们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必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按照东方式的观点,这叫宿命。哥萨克人未必懂宿命,他们只知道他们古老和热爱的生活方式,彻底的被改变了。顿河静静流淌,而那些美好的岁月再也回不来了。
《静静的顿河(全四册)》读后感(二):伟大的杰作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以上层人士眼光来叙说的史诗,那么《静静的顿河》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感受来体验的史诗。
它残酷地剥开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实的告诉我们,在伟人们挥斥方遒时,将有多少悲剧发生,无论是历史前进的代价,还是无谓地牺牲。
大地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此最底层的咆哮。
《静静的顿河(全四册)》读后感(三):脑子里的又一个烙印
晴空下,沉重的思想与命运如大片大片的浮云从顿河上空飞快的铺展过来,越来越黑越来越重,而对家乡那片土地上人与事的回忆与思虑则从徐徐轻风不断旋成咆哮的狂风,让我一个星期寝食难安。
“葛利高里的可贵之处也在于他精神上的独立性。哪怕他只是一介农夫,认识水平低下,思维混乱,但他并没有放弃个人的认识、思考和意志。外表看他是墙头草随风倒,实际上他一直都遵从于自己的内心,没有违心而功利地完全投向某一边。这样的人是自寻烦恼的,结局多半是悲剧性的,他不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不会成为时代的骄子,因为他不能完全超越自我,始终保持人的本性并听从于良心的召唤。”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以上层人士眼光来叙说的史诗,那么《静静的顿河》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感受来体验的史诗。它残酷地剥开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实的告诉我们,在伟人们挥斥方遒时,将有多少悲剧发生,无论是历史前进的代价,还是无谓地牺牲。
大地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此最底层的咆哮。”
《静静的顿河(全四册)》读后感(四):壮丁的战争
据说该书能在斯大林治下发表,是因为那一带在内战时期是由托洛茨基主管的,于是乎因该书披露了“叛徒,工贼”的不耻行为而得以发行。
莎士比亚的《亨利五世》中英国国王在战前对他的士兵慷慨激昂,“今天和我一起流血的都是我的兄弟”,鼓舞了士气,战争也成为了一项高尚的活动。
而在《静静的顿河》中,这一切都不见了,既没有国王,战争也没有那么高尚。只是一些小人物被历史的车轮不由自主的带动着。一战和其后的内战把一个普通的村庄变成了杀戮之地,人们在其中不断的变换角色,加害者和受害者,凶手和冤魂,占领者和被镇压的对象,就像一部缺少演员的戏剧,每个人被迫在不同的时间段扮演不同的角色。
被拉了壮丁的家伙一般是没有好下场的,格里高利似乎是得到了内心的安宁,只想和孩子在一起,但苏维埃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而他这个“白匪”的下场也就不言而喻了。而唯一不变的,大概也就是那静静的顿河了。
《静静的顿河(全四册)》读后感(五):葛利高里让我又爱又恨得人物
故事以葛利高里为主角,一次世界大战到俄国国内战争结束为背景,展现了在这一个大时代下哥萨克人民的生活。故事以悲剧收场,葛利高里的家庭麦列霍夫家,先是哥哥彼得罗与红军战斗中被俘杀,再是妻子娜塔莉亚因痛恨丈夫的不忠而流产而亡,然后是嫂子达丽亚染上性病沉湖而亡,父亲潘苔莱耶维奇躲避战争中得伤寒病不治而亡,母亲在接连的打击和生活的重担中死去,情人阿克西妮亚在与葛利高里出逃中被子弹打死,女儿得了白喉死了。最后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了嫁人的妹妹和一个儿子米沙特卡,是他与大千世界唯一的联系。
葛利高里的悲剧结局,主要是两个方面造就的,一是爱情与婚姻,二是战争与信仰。首先说爱情和婚姻,我对于葛利高里的感情则是十分复杂,爱上阿克西妮亚的时候,她是有夫之妇,他们之间的一切,我不认为这是道德的,那时候这是否是“爱”还说不定。有了妻子娜塔莉亚后却任然对阿克西妮亚恋恋不忘,与阿克西妮亚的私奔造成了娜塔莉亚自杀。当阿克西妮亚没有能经受住诱惑而成为地主儿子的情人时,我的天平就偏向了娜塔莉亚。我非常讨厌痛恨葛利高里后来有和阿克西妮亚的藕断丝连,其中鞑靼村撤退时,葛利高里居然把妻子、孩子、母亲都留在家里,而只带着阿克西妮亚逃跑,我就气得要命。最后娜塔莉亚的死就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这种所谓的“爱情”。这本书,最让我同情的便是娜塔莉亚,她对葛利高里的爱绝对不比阿克西妮亚少,她受到的磨难、经历的痛苦也绝不少于阿克西妮亚,而她又是葛利高里的明媒正娶的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受到麦列霍夫全家人的喜爱,她勤劳、坚贞、勇敢、美丽。。。再说战争与信仰,这便是时代的悲剧而非人力所能改变,当葛利高里在多次的思想中挣扎时,我也是跟随葛利高里悟出了一个道理,什么思想不思想、信仰不信仰,就看看眼前吧,当这种思想要将我杀死时,我还是要坚定不移的信奉它吗?我不认为葛利高里在历次的选择中有什么错可言,不过这个时代却是狭隘的,它并不原谅这些。这就是历史时代的悲剧。最后当一切都消失了,葛利高里扔掉武器、扔掉子弹,回到家,故事就此结束了,作者没有再说葛利高里后面将是如何,但应该不会怎么好,就像阿克西妮亚死去,葛利高里将她埋葬的时候说的,分别不会太久的。唯一弱弱的希望便是,在土窑洞中逃兵所说的五月一号要对他们这号人进行大赦,而葛利高里却不愿意再等了。看完这部书,真的让我明白了一个嚼烂了的道理,仇恨只会带来新的仇恨,只有宽恕才能带来最终的和平。明白了为什么了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最终并未按照法律对当时犯下滔天罪行的人予以重处,而受害人的家人也能对这些人进行宽恕,应该是受过的苦难已经太多,已经不愿意要仇恨,深刻的明白的这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