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读后感精选

  《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是一本由[日]神山典士著作,未读·文艺家·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读后感(一):《葛饰北斋: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世界文化三大巨匠对日本及世界绘画史的影响

  

提到莫奈的《睡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星空》,很多人都会有所印象,这些画家的姓名与这些世界知名的作画紧紧相连,可是有一位画家的作画与《蒙娜丽莎》齐名,但作者的名字却并不为大家所熟知,他就是日本画家葛饰北斋以及他的世界名作《神奈川冲浪里》。

《神奈川冲浪里》是日本浮世绘的典型代表,这是一种用彩色颜料印刷而成的木版画,奔涌的巨浪与远处安详的富士山形成动与静的对比,在波浪中,渔夫与船似乎成了浪涛中的一部分,表现出人与自然抗争的态度。

最近读了一本著作《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书中为我们详细展示了平淡而真实的葛饰北斋生活以及他对艺术的态度。在日本本土及海外曾经掀起过“北斋热”,不仅促进了世界艺术的融通,更让葛饰北斋被更多人所熟知,作者神山典士走访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等世界各地的场馆,只为探寻出“北斋热”的成因与发展,进而让更多人了解到艺术的传播、盛行以及可能对经济做出的贡献。

01、 葛饰北斋毕生对绘画孜孜不倦的追求

葛饰北斋(1760年-1849年)的《神奈川冲浪里》是其70岁创作的《富岳三十六景》中的一幅,活了89岁的北斋艺术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学习期、融合期、创新期。

浮世绘的创作需要有原画师、雕版、刷版师三个工种协力才能完成,原画师绘制制版原稿,雕版师将原画雕刻在木板上,刷版师将墨和颜料涂在木板上,用纸铺在上面通过摩擦复制下来。北斋在成为原画师之前的十几岁曾经做过雕版师的工作,这成为他一生艺术追求的起点。

北斋在学生时期曾经学习多流派的不同画法,他曾师承役者绘和相扑绘的春章,32岁后转到狩野派的五世宽信,为了磨练绘画技能,他还学习了中国沈铨派的花鸟画和圆山派的文人画,这一流派在读本插画和肉笔画中颇有成就。

北斋一生都在对绘画技艺不懈的努力,他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直到39岁他才逐渐开始成名,40岁时创作的风景画得到世人关注,逐渐被视为杰作。北斋生性清高,不愿与人为伍,所以和很多著名画家一样半生清贫,但财富并不是他最为关注的,随着名气的增大,后半生北斋衣食无忧,进入到绘画创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直至去世。

02、 日本贸易商人林忠正的出现促进了日本浮世绘的增值

葛饰北斋的艺术成就蜚声世界与一位日本贸易商人的出现密不可分,他就是林忠正。林忠正作为最早在法国推广日本文化的大师之一,最初的身份是奥赛美术馆日本馆负责人的翻译,1883年,他开设了“日本主义”的店铺,逐渐活跃于巴黎的艺术界和文学界。他不仅把日本绘画带向了世界,更把自己收藏的大量西方绘画带回了日本,可惜他去世太早,1906年4月10日去世时年仅53岁。

林忠正出生于繁华的工业城市高冈,17岁时成为了舅舅林太中仲的养子,有机会到东京大学学习法语,本来毕业时可以留在日本政府,但当时养父因推行藩政改革被打压,时逢1878年巴黎举办世博会,急需大量法语人才,林忠正获得了出国的机会。

当时的浮世绘价格并不贵,折合成现在的价格才为450日元一幅(28元人民币)。梵高就曾收集有500幅(当然应该是弟弟提奥出的钱)。林忠正当时正是靠买卖书画,赚取到了丰厚的利润。在对绘画的变现过程中,他也曾被骂成“国贼”,但这主要是因为贫穷的人们对于财富自由的一种向往,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林忠正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了艺术品价值的增值。

林忠正的推销方式因人而异,他在介绍画作的时候会结合日本的风土人情和作家特点进行讲解,这种做法会更好地让艺术家感受到作品深藏的价值,对于传播日本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03、世界绘画大师对日本绘画的热爱

世界绘画大师的作品中总能看到葛饰北斋等画家的踪迹,比如莫奈和梵高,他们对于日本主义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以其为首的艺术家更是通过对日本主义的学习,将其思想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促进了绘画技法的提升。

1925年,在欧洲求学的日本艺术家矢代曾经与莫奈交往颇深,他曾和日本前首相松方正义的儿子松方幸次郎一同参观莫奈的画室,并直接提出了“恳请您,把那十八幅画卖给我”的请求,而此时已经离莫奈去世相距不远,因此这18幅画格外珍贵。而莫奈则是公开发表喜爱日本艺术言论的艺术家之一。

《重寻巨浪》中记载了莫奈对日本主义的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莫奈在家中池塘最开始栽种的也并不是日后成名的睡莲,而是代表日本主义的荷花,日本人觉得,倒映在水面上的景色,或者水面与他物的结合是非常唯美的,因此池塘中无论是林竹、狗尾巴草丛或者藤架、拱桥全部是法国的景物,这代表了莫奈心中的日本主义。

莫奈收藏的日本浮世绘作品有149件,其中葛饰北斋的作品就有23件,不仅收藏时间跨度大,种类也非常丰富,而其背后除了真正的喜爱外,作者神山典士提到了自己的思考:资本侵略带来的收藏主义,包含着用艺术吞并日本的野心。用一种文明侵蚀另一种文明看似有些荒谬,却是当时真实存在的想法,由此也能看出法国及欧洲各国的强盛。

04、葛饰北斋画作对日本经济的贡献

1960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评议会上,葛饰北斋和达芬奇、伦勃朗共同认定为世界文化三大巨匠,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北斋作为一名市井画家,在世界的声明远高于国内,或者可以说,北斋的热潮是经国外艺术界认可后才逐步被国民所接受,但他对日本经济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是他晚年生活的小布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发展规划成为重中之重,小布施其实是一个贫困村,无法吸引足够多的旅客,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北斋美术馆的提出无疑是一个突发奇想的创意。

很多人慷慨解囊,将收藏的北斋画作捐献出来,解决了藏品的问题,然后便是批地建设,这座堪称“农田里的美术馆”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更表现出民众对北斋的认可,从开馆之初每年5万的参观人数,到3年后10万人,7年后累计参观人数过百万,北斋馆逐渐成为了世界级的北斋研究根据地。

围绕着北斋馆建设了很多的周边配套设施,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北斋馆的周围充满着艺术的氛围,利用北斋热的影响力发展了小布施的农业和旅游业,并逐渐发展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中国现今提倡文化强国,如今的北斋馆其实就是文化强国的一个案例,这段历史和文化并不是有一代人完成的,而是由无数代热爱这片土地的人共同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斋精神始终会在小布施传承下去。

《重寻巨浪》围绕地里的足迹和北斋艺术的成长为我们勾勒出北斋的艺术、商业价值以及世界艺术随着经济发展的交融,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神山典士完成此书的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北斋,进而深入发掘艺术的一脉相承与发展壮大。

这个探索的过程相当有趣,包括“共生、共感”的哲学、价值观、多神论社会的包容力的元素,北斋在74岁时候曾写过“6岁时,我养成了描摹事物状貌的习惯,50岁时创作常被出版,73岁时,对花鸟鱼虫的结构和草本形态充满灵感,86岁时在艺术上日渐精进,90岁时真正领悟艺术的奥义,百岁时能达到神妙的境界,百十岁时,仅仅一个点或一条线都被赋予了生命”。

很可惜,他此生最大的遗憾是只活到了89岁,如果再给他十年时间,他就能达到他所说的神妙境界,但他无疑也是幸运的,在平均年龄只有53岁的当时,他已经完成了对艺术最大的努力。我相信,大家看完他的故事一定会对绘画、对艺术有所感触,这便是《重寻巨浪》的现实意义。

  《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读后感(二):莫奈、梵高的偶像果然与众不同!| 关于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10个冷知识

  

浮世绘,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文化象征之一,独特的浮世绘画风被竞相运用到各种领域。

最近,就有一部具有浮世绘风格特效的日本动画电影——《鬼灭之刃剧场版:无限列车篇》,在疫情影响下仍逆流而上,成为日本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王者,打破了《千与千寻》保持了18年的纪录!剧情受到好评之外,是浮世绘元素的巧妙融入使它的场面更燃更热血,俘获了大批观众的心。

△ 动画版《鬼灭之刃》

说到现在越来越受欢迎的浮世绘风格,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让马奈、莫奈、梵高、塞尚、高更等众多艺术家都秒变粉丝的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分享10个有关葛饰北斋的、可能有点冷的知识,一起看看这位比肩达 · 芬奇的绘画天才,都有哪些与众不同吧!

1:

1760年出生在一户贫农家中的葛饰北斋,最初的名字其实是时太郎。然而他一生改号三十多次,每个创作阶段几乎都会改名字,据说还有一些非正式的化名,数量更是庞大。

天狗堂热铁、月痴老人、不染居、辰政、雷震、锦袋舍、画狂人、九九蜃、戴斗、镜里庵梅年、为一、卍、卍翁、所随老人、百姓八右卫门、三浦屋八右卫门、乞食坊主卍、土持仁三郎......这些都是北斋在画作中用过的“马甲”。

其中的“卍”是印度和佛教文化中象征吉祥的古老符号,有“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意,70岁的北斋开始使用“卍”作为自己的号。相传他还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铁棒滑滑”,用这个名字来画春画,意思大家就自己体会吧。△葛饰北斋自画像

2:

不仅对改名上瘾,北斋还特别热衷于搬家,搬家次数高达90多次!生活方式可以说相当潇洒。

而说到这频繁搬家的原因,只是因为北斋没有打扫卫生的习惯,每当屋子杂乱不堪,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程度,以至于无法继续创作的时候,北斋就会起身收拾行囊,和这间屋子说拜拜,然后立马搬到附近空置的房子里。

行吧,只能说艺术家嘛,总归是有些个性的。

3:

北斋著名的代表作《神奈川冲浪里》,你肯定听说过也见过,但这幅画的名字,不是人人都能保证读对,比如我一直读的都是“神奈川 / 冲浪里”,但其实这几个字的正确断句应该是“神奈川冲 / 浪里”。

“神奈川”指的是神奈川县,位于今日本东京西南部50公里处,“冲”和汉语里的“海湾”相通,而“里”在日语里是“背后”的意思,“浪里”即“波浪后面”。也就是说《神奈川冲浪里》这幅画描绘的是“神奈川冲”的巨浪,即神奈川附近海湾中汹涌海浪的一瞥。关于这一点,你理解正确了吗?

4:

北斋滴酒不沾,也不抽烟,甚至不喝茶。四十岁开始一心埋头进行绘画创作,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半个世纪。他给后世留下的作品数量极其庞大,约有三万四千幅,粗略计算,五十年来他平均每天都要画两幅作品。真的是一辈子都在勤勉地搞事业!

△ 《花魁》

北斋作品的主题丰富多彩,他的浮世绘中不仅有美人绘、相扑绘、役者绘这样的人物画:

也有富士山、瀑布、桥等的风景画:

△ 描绘富士山风景的作品《凯风快晴》

还有妖怪、大象、老虎、龙等想象中的生物:

△ 《奥瓦的幽灵》△ 《一个女人鬼从井里出来了》

也有花鸟画,及以波浪、风、雨等自然现象为题材的作品:

当然,还有春画,几乎所有著名浮世绘画家都创作过大量春画。

图,就不放了。

5:

北斋素描作品的集合——《北斋漫画》,一共有三千一百九十一幅,题材包罗万象,有不同的人体动作、历史人物,也有虫鸟、花草、建筑物、佛教道具等。

《北斋漫画》被认为是日本现代漫画创作的鼻祖,他的漫画画得栩栩如生,当今日本漫画人物的表情、动作的表现力,以及事、物、场景的造型,都受到了北斋漫画的影响。

6:

创作的同时,北斋还是中国小说的爱好者,喜欢《西游记》和《水浒传》。他根据《西游记》原著小说的情节发展,抽取出相应的情节绘制成图,然后加上简单的解说,创作出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浮世绘西游记》。

北斋笔下的孙悟空,看起来貌似文静了许多:

用此手法,他也绘制了《新编水浒画传》,因为画传的形式通俗易懂,所到之处迅速引起一股水浒热潮。下面这幅作品叫《水浒传之花和尚鲁智深鲁达》:

7:

北斋可以说是大器晚成,也一生为绘画而痴。(BBC曾拍过一部有关北斋的纪录片,就叫《葛饰北斋:为画痴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十几岁就学画画的他,直到一只脚踏进不惑之年的三十九岁那年,开始画狂歌本的插画,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四十岁之际运用西洋画法创作出的风景画,受到了世人关注。集北斋绘画之大成的《北斋漫画》第一卷发表时,北斋也已经五十五岁左右了。

△ 《富岳三十六景:江户日本桥》

前面提到的他的著名代表作《神奈川冲浪里》属于北斋风景画《富岳三十六景》中的一幅,而这些作品其实是北斋在六十岁至八十岁期间创作的,之后他还又创作了《富岳百景》。

而从八十岁到晚年,他也持续着创作,而且他八十多岁时创作的钟馗图,与六十多岁时创作的相比,还更加厉害了。

8:

北斋抱病创作了他的最后一幅作品——《富士越龙》后,在家中去世,享年89岁,这个年龄超过了当时日本人均寿命的一倍。

七十四岁时,他曾在出版的《富岳百景》的跋文中写道:“六岁起,我就养成了描摹事物状貌的习惯。五十岁时,我的创作常被出版,到七十三岁时,我对鸟类、昆虫、鱼类的结构及草木的形态充满灵感。八十六岁时,我在艺术上日渐精进。希望到九十岁时,我能真正领悟艺术的奥义。百岁之际也许能达到神妙的境界。”不光有才,还这么谦虚,不知道怎么夸好了~

9:

浮世绘的魅力之一就是它能展现出丰富的色彩,且每一种色彩都很有层次感。北斋的很多作品里都使用了一种蓝色,即被称为“贝罗蓝”的普鲁士蓝,后来也被称为“北斋蓝”。

“北斋蓝”在当时的浮世绘中被广泛使用,是相对比较新的颜料。它的制作方法最初并不为人所知,直到18世纪中期英国科学家将银、铜、铅等原料和代替血液的牛肉混合才制作出来,渐渐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

北斋使用的这种蓝,也同样出现在梵高那幅著名的《星夜》里。可以说,这种神秘而独具魅力的蓝色,成就了《神奈川冲浪里》,也令《星夜》惊艳了世界。

10:

北斋为自己画了很多的肖像画,二十二岁、四十岁、四十一岁、四十三岁、五十五岁的自画像都有,在七十岁、七十六岁、八十三岁时给刷版师的信上的空白部分,他也都画上了自己的样子。此外,当时的浮世绘画师溪斋英泉,以及北斋的女儿阿荣等人,也都为他画了肖像画。

为什么北斋如此执着于自画像呢?答案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形象,就像今天的明星包装和推广一样。画肖像画,既不需要模特费用,又是不错的练习手段,而且从结果上来说,脸被人记住,会变得更有名。那么在当时那个年代,到底是谁在推广北斋呢?一位叫林忠正的日本画商,在北斋成为明星的道路上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他通过广泛传播北斋的肖像画,使北斋获得了更大范围内的追随者。想不到肖像画还有这样的作用啊!

葛饰北斋可以说是屹立于世界的浮世绘巨人,他的画在今天价值连城,那在他无比传奇的艺术世界里,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葛饰北斋不为人知的一生,都在《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里。读懂了葛饰北斋,你就读懂了浮世绘

  《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读后感(三):别管什么前浪后浪了,一股和风巨浪已经席卷了全世界!

  

今年的B站跨年晚会,满屏都是“爷青回”,而去年成功让B站走进更多人视线的年度热词“后浪”也没被落下,何冰作为主持人一上场,就cue到了自己在演讲中的那句:“奔涌吧,后浪!”

那则刷屏的《后浪》视频贡献了很多金句,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说它不懂年轻人,反映的只是前浪眼中的后浪。其实在奔涌的过程中,关键点不应该是简单划分年龄的不同,而是生命力。

你能想象吗,在艺术史上,有一股巨浪从100多年前一直奔涌到现在,不知跨过了多少前浪后浪,生命力无敌,它就是在西方与达 · 芬奇齐名的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艺术巨浪,正是这股巨浪,改变了艺术史。

△ 北斋代表作《神奈川冲浪里》,几乎已成为日本浮世绘的代名词

吸粉能力MAX的葛饰北斋

你或许看过《神奈川冲浪里》这幅画,也知道浮世绘和葛饰北斋,但极有可能不太了解北斋在欧美艺术界的巨大影响力。19世纪,欧洲以巴黎为中心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日本文化狂热浪潮,被称为“日本主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名字,就是葛饰北斋。

在绘画博主@葛饰北斋 的粉丝列表里,随便说出个名字,都是世界级的。

粉丝1号@梵高

绝对的重量级粉丝一枚,经常在日记中提到北斋。赞赏北斋的人不在少数,但梵高比任何人都更早懂得了北斋的艺术价值。对于《神奈川冲浪里》,1888年9月7日,梵高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中这样说:“你看了北斋的画,在信上写道‘波浪是利爪,紧紧地将船抓住了。’北斋与你一样,也在大声地呼喊着。当然,北斋是通过线条和画面来表现他的心情的。如果用惯常的色彩和构图来画,那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引起共鸣。”梵高认为北斋使用的颜色具有象征性,另外北斋画面上有着凌驾一切的视觉魅力,即使是对巨浪,“他也像描绘动物一般”。

不仅对北斋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梵高还收藏了约五百幅浮世绘,在描绘蒙马特尔画商的《唐吉老爹》中,人物身后的背景就包含北斋的浮世绘

△ 《唐吉老爹》

而在《星夜》和《丝柏》中,梵高则使用了与北斋《神奈川冲浪里》一样的运笔手法。

△ 《星夜》中,旋涡状的星云被认为参考并融入了《神奈川冲浪里》的元素

两幅画融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

粉丝2号@莫奈

就像追星的我们在墙上贴海报一样,在莫奈故居的二楼,有一整面都挂着浮世绘画作的墙,其中有不少都是北斋的作品。而莫奈晚年的《睡莲》系列作品中所描绘的池塘,就真实存在于他的故居附近,也充满了浓浓的日本风情,如池塘周围的竹林,还有半圆拱桥和桥上的藤架等,都是莫奈特意选择的。他栽种在池塘内的睡莲和周围的牡丹、菖蒲等,也是日本画商林忠正从日本带去根茎,赠送给他的。

许多艺术评论家和学者都针对“浮世绘与印象派的关联性”展开过论述,莫奈从浮世绘中学习色彩和色调,他的《睡莲》以及部分其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日本主义审美和北斋的影响。

△ 《日本桥与睡莲》,1899年

此外在画家队伍里,塞尚、德加、马奈、高更等也被北斋圈粉,他们震惊于浮世绘的与自然一体化、不对称性、鲜艳的着色等,并憧憬不已,也竞相将这些技法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而深受北斋影响的远不止如此,雕刻家、工艺美术家和音乐家等等也纷纷加入了北斋粉丝群。因为北斋的画经常以鸟、鱼、昆虫、波浪为素材,蒂芙尼创始人之子、装饰艺术家路易斯 · 康福特 · 蒂芙尼,就以北斋画中的昆虫为原型,制作了“蜻蜓台灯”。

北斋在音乐界收割的“头号迷弟”是作曲家德彪西,在看到《神奈川冲浪里》后,他表示灵魂受到了强烈冲击,于是以此为灵感创作了印象乐派最具代表的交响乐之一——《大海》,通过音乐呈现大海中的各种画面,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海的印象与幻想,被称为“交响素描”。在初版的唱片封面上,《大海》还使用了《神奈川冲浪里》的画面。

而挪威的爱德华 · 蒙克、奥地利的古斯塔夫 · 克里姆特、丹麦斯卡恩画派的画家们、美国的建筑家弗兰克 · 劳埃德 · 赖特等,也都受到了以北斋为代表的日本主义浪潮的影响,留下了很多相关的作品。顺便提一句,我们的大文豪鲁迅也很喜欢北斋,收藏了很多他的浮世绘作品,还曾说:“关于日本浮世绘,我年轻时喜欢北斋,适合中国一般人眼光的,我认为还是北斋。”

北斋的艺术巨浪,越奔涌越有生命力

美国《生活》杂志曾评选出了“千禧年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名单,唯一入选的日本人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是企业家,而是葛饰北斋。北斋的艺术巨浪仿佛越奔涌越有生命力,在他去世170年后的今天,他的作品仍作为二次创作的素材不停地发挥着魔力,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2007年,迪奥设计师约翰 · 加利亚诺,发布了以《神奈川冲浪里》为灵感的春夏高级定制系列:

日本玩具商“海洋堂”推出了葛饰北斋浮世绘立体图鉴扭蛋, 包括《神奈川冲浪里》、《河童》、《自画像》、《お岩さん》(大岩幽灵)、《雪中虎图》5款:

2018年,优衣库推出“北斋蓝”系列,把北斋的作品印在了T恤上,图案大部分来自于北斋作品《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中的人气景色,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

2020年2月,日本发布了新版日本国民护照,内页也收录了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系列,和风韵味十足:

据说将于2024年发行的新版1000日圆纸币,背面图案也将采用《神奈川冲浪里》:

日本广告中也常出现《神奈川冲浪里》的身影,比如松下冰箱海报中的生菜浪花和茄子富士山:

还有一些其他脑洞作品,比如就连超级英雄们都在乘风破浪:

2014年开始,巴黎、伦敦、波士顿、柏林、罗马、米兰等地,都开始不约而同地举办北斋主题的大型展览,此外和北斋有关的节目、电视剧、话剧、电影等也层出不穷,2017年的纽约拍卖会上,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拍得了一亿日元!这个价格在浮世绘中从未出现过。可以说在当今世界美术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北斋无疑都已成为了一大潮流。

△ 宫崎葵和松田龙平主演的电影《眩:北斋之女》

但你知道吗,尽管19世纪北斋的人气在欧美一路飙升,但对此没有察觉的日本,长久时间对北斋的认知就只是“街上画广告的人”,而对于浮世绘,人们更注重的是它的实用性,而且因为是批量生产,所以价格便宜,是老百姓用一碗面钱就能买到的廉价装饰品。北斋作品中最早一幅被认定为日本重要文化遗产,都已经是1997年6月的事了。

“北斋热潮”形成之谜

墙里开花墙外香,当时并不被日本人自己当回事的浮世绘,又是怎么被欧美的爱好者和艺术家们发现的呢?原来,日本的陶瓷器那时候非常受欧洲人的青睐,被随便拿来当包装纸的浮世绘就这样漂洋过海到了西方。

1856年,铜版画家、卢浮宫陶绘师费利克斯 · 布拉克蒙在朋友家的陶瓷器的包装盒中,偶然发现了画着形形色色人物以及他们生活场景的浮世绘。这种精巧的绘画技艺令他震撼不已,据后来考证,这就是被誉为日本现代漫画创作鼻祖的《北斋漫画》。

但要在一定范围内引起欧洲美术爱好者的追捧,输出过去的数量必须足够多,这就要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个叫林忠正的北斋“背后的男人”。他在日本低价收购大量浮世绘卖给西方人,并在各种场合将日本美术系统地讲解给西方世界,在日本主义的热潮中,也是他强有力地包装和推广了北斋,其成果与今日的全球性北斋热潮息息相关。

此外,浮世绘所具有的艺术特性,并非日本主义能在欧洲受到热烈追捧的唯一原因,你想知道这份热爱的背后,还有着怎样的“周密的盘算”在驱动吗?

曾舍弃北斋作品的日本人,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真香”的?出于什么契机,被遗忘的北斋的名字再次回到了大众视线中?以北斋为代表的日本主义浪潮对西方艺术具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浮世绘画家那么多,为什么单单是北斋获得了如今这样高的地位和评价?

传记作家神山典士走访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的美术史专家、亲历者后代,获取一手资料,写了一本叫作《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的书,这本书并不是关于北斋的个人传记,而旨在揭秘北斋的“艺术巨浪”是如何从日本市井席卷至全世界的!随书还附赠一份精美画册《印象派与日本艺术》,收录了本书中提及的部分重要艺术作品!

如果你喜欢浮世绘、喜欢葛饰北斋,想了解一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更全面立体地了解浮世绘,这本书将带你层层揭秘,纪录片式的写作,比小说还好看。

  《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读后感(四):神山典士:为何现在会有“北斋热”?

日本主义”的诞生

从 1870 年左右到 1900 年,欧洲以巴黎为中心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对日本文化的狂热浪潮,被称为“日本主义”(Japonisme)。

据曾任卢浮宫美术馆馆长兼奥赛博物馆名誉馆长的热纳维耶芙·拉康布尔(Geneviève Lacambre)女士所说,“日本主义”一词最初由美术评论家菲利普·比尔蒂(Philippe Burty)于 1872 年提出。正是在这一时期,在得势的资产阶级、美术评论家、艺术家中,出现了很多热爱日本文化的人,陶瓷、工艺品以及浮世绘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

左图 狩野派 《源平合战图屏风》 大英博物馆藏 / 右图 詹姆斯·蒂索 《观赏日本工艺品的女人》 1870年 个人藏

日本从开国到 1900 年的四十年间,有数量众多的陶瓷器和工艺品从日本流通到欧洲。其中约有三十万幅的浮世绘被带往欧洲。助长这股浪潮的则是每十一年一次在巴黎举办的世博会,分别于 1867 年、1878 年、1889 年和 1900 年举办了四次。这也是以动漫为主的“日本博览会”的起点。

1867 年,当时幕府将军的弟弟德川昭武历时一个半月坐船(途中由于苏伊士运河正在修建,使用了陆路交通)来到巴黎参加世博会。当时,与他一同前往的还有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等人。不仅是幕府,萨摩藩、佐贺藩也参加了展出。日本馆内经营茶叶铺的手艺人摆出茶具请观众品尝现泡的茶,受到很多人的欢迎。普遍的说法是,这就是浮世绘初次在世人面前亮相。

在此之前,浮世绘进入欧洲主要依靠两种途径。

△ 《富岳三十六景:江户日本桥》

第一种是通过长崎县出岛(一个在日本江户时代长崎港内的扇形人工岛、外国人居留地。在 1641年到 1859年期间,它是荷兰商馆所在地。在锁国政策实行期间,出岛是日本对西方开放的唯一窗口)的荷兰商馆馆长甲必丹、医生等作为收藏品带回自己的国家。这些人就像菲利普·弗兰兹·冯·西博尔德(德国内科医生、植物学家、旅行家、日本学家和日本器物收藏家。1823年抵达日本。因其特殊的身份,在锁国时期的日本能够从事一般外国人无法完成的活动)一样,由于身份特殊,即使是在闭关锁国时期也能进出日本。甲必丹和医生等人每四年一次来到江户觐见幕府将军,他们便趁此机会购入大量浮世绘。据说西博尔德直接见了北斋本人,向他预定了主题从日本男女的诞生到晚年的浮世绘作品。

日本的陶瓷器(唐津烧、有田烧等)从那时候开始就非常受欧洲人的青睐。在这样的背景下,浮世绘就作为陶瓷器的缓冲材料被带入了欧洲。每每打开包装好的陶瓷器,就会发现包裹材料是好几张漂亮的彩色绘画。1856 年,铜版画家、卢浮宫陶绘师费利克斯·布拉克蒙(Félix Bracquemond)在朋友家的陶瓷器的包装盒中,偶然发现了画着形形色色人物以及他们生活场景的浮世绘。这种精巧的绘画技艺令他震撼不已,将其向朋友们展示。据后来的考证,这就是《北斋漫画》。欧洲收藏浮世绘的风潮自此就拉开了帷幕。

如果说这时期的浮世绘,就像星星之火一般在某些特定的人群中流传开来,那么到了 1867 年,于明治维新时期举办的巴黎世博会上展示的浮世绘,则在欧洲人的心上点了一把火。之后,日本主义以燎原之势迅速席卷了世界美术界,不仅仅是业余爱好者们,就连当时的艺术家们都为之倾倒。

艺术家们的日本主义

17世纪时,国王路易十四创立了“美术学院”,从此沙龙文化引领了整个法国美术界。如果作品没被选入沙龙,画家的身份就不会被承认,也不会被画廊理睬。为了反抗这个现实,年轻的印象派画家登场了。

与以沙龙为主导的宗教画的古典美术样式不同,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马奈,以及其后的莫奈、德加、塞尚等年轻的艺术家们,从庶民生活和自然中发现了美。因此,他们的绘画受到了沙龙一派的抨击,始终不被画廊和评论家们接受。

正是在这时候,进入他们视线的是来自遥远东方岛国的浮世绘。他们震惊于浮世绘的与自然一体化、不对称性、鲜艳的着色等,并憧憬不已,竞相将这些技法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这种绘画中的“动势”(movement)后来被同时期身处巴黎的梵高、高更、劳特累克所继承。

从 1886 年起在巴黎居住了两年的梵高,收藏了约五百幅浮世绘,甚至临摹了歌川广重的《名所江户百景》、溪斋英泉的《身穿云龙打褂的花魁》(和英泉作品的人物扭转方向相反)。在描绘蒙马特尔画商的《唐吉老爹》中,人物身后的背景就包含北斋和英泉的六幅浮世绘。梵高在阿尔完成的《星夜》和《丝柏》,则使用了与北斋《神奈川冲浪里》一样的运笔手法。生前只卖出了一张画的梵高,死后却成为世界级的画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早期日本白桦派作家们的大力推崇。

左图 葛饰北斋《莺 垂樱》/ 右图 梵高 《盛开的杏花》 1889年 梵高美术馆藏

据说克劳德·莫奈在位于吉维尼的工作室里收藏了数百幅浮世绘,并把它们悬挂在包括卧室在内的各个房间内,装饰得满满当当。莫奈晚年的作品《睡莲》中所描绘的池塘,周围长着繁茂的竹林和芒草,另外还可以看到拱桥和藤架,充满了浓浓的日本风情。生长在池塘内的睡莲和周围的牡丹、菖蒲等,是日本画商林忠正从日本带去根茎,赠送给莫奈的。这点我会在第二章详细叙述。起居室的若干幅浮世绘上留着“林忠正印”,可以知道这几幅画是从林先生那儿所得,也足见两人之间的友谊之深厚。在1876年所作的《穿和服的卡美伊》中,莫奈的妻子穿着和服,摆出日本艺人的姿势,手上拿着绘有法国国旗颜色的扇子。整幅画面的背景是十六个团扇。

与莫奈不同,保罗·塞尚则是在视角和构图上吸收了日本主义的元素。从 1886 年左右开始创作的作品《圣维克多山》,用若干幅画从不同角度描绘法国南部的圣维克多山。这样的灵感来源正是取自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和《富岳百景》(但是在塞尚的追随者中,仍然有人并不承认这点)。莫奈的《睡莲》系列也类似于此。

以画舞女出名的埃德加·德加,则将日本主义纳入了观察事物的视角中。例如《擦后背的浴女》从半裸的女性背后观察,《粉色和绿色的舞者》描画了舞女双手叉腰的背影等。德加不再描绘一直以来经常出现在绘画作品中的专业模特,而是从普通的女子那里寻找“美感”。这正是受了描绘普通民众毫不做作的表情和神态,以及真实生活状态的《北斋漫画》的影响

不仅仅是绘画,雕刻家、工艺美术家和音乐家也深受这股浪潮的影响。

日本称为“菊之国”的玻璃艺术大师埃米尔·加莱(Emile Galle),把北斋的作品《南瓜花群虫图》和《北斋漫画》中所描绘的蝗虫、鲤鱼、南瓜的花和叶子的意象加入了自己的作品中。这些作品后来孕育了 20 世纪初被称为“新艺术运动”的美术潮流。

日本近几年才作为展览会主题的春画,也对当时的美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日本情色文化的忠实拥趸。罗丹作品的原型花子小姐曾说:“罗丹说要把《笑颜》给我看,着实非常困扰。”花子小姐所说的《笑颜》正是一幅春画。其后,日本美术史家池上忠治曾集中研究了罗丹美术馆中罗丹收藏的浮世绘。他在书中如此写道:“(罗丹收藏的浮世绘)很多是在和纸上用墨线勾勒如杂技动作般的形态。这类绘画的数量究竟有多少,我还不能确认。”

卡米耶·克洛代尔(Camille Claudel)既是罗丹的学生也是他的情人,她同样也是北斋作品的爱好者。卡米耶曾创作一幅作品,使用了与《神奈川冲浪里》一模一样的波浪。画上还有险些被波浪吞噬的女子。这个作品恰好暗示了她渺茫无常的命运。

在纽约第五大道拥有总店的蒂芙尼,其创始人之子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是一位装饰艺术家。他以北斋画中的昆虫为原型,制作了“蜻蜓台灯”。

在音乐界,克劳德·德彪西吸收了日本主义。他受到《神奈川冲浪里》的强烈冲击,从 1903 年至 1905 年创作了交响乐《大海》。初版的封面使用了《神奈川冲浪里》那张画,只是去掉了画面中的三艘小船。初次演出时,虽然有人批评说,“即使听着曲子,也完全感觉不到大海”,但是德彪西想描绘的不仅仅是人们眼前能看到的风景。他自己曾如此说道:“我的音乐想描摹的是,那些在大自然中无法用眼睛看到的情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彪西深受以鸟、鱼、昆虫、波浪为素材的北斋的影响。

日本主义不仅影响了巴黎的艺术家们。挪威的爱德华·蒙克、奥地利的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丹麦斯卡恩画派(Skagen)的画家们、挪威的艾利夫·彼得森(Eilif Peterssen)、美国的建筑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等,都留下了很多深受日本主义影响的作品。这个影响超越了时代。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代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以及从 20世纪 40 年代开始创作《姆明一族》的芬兰作家托芙·扬松(Tove Jansson),都留下了很多以北斋作品为原型的作品。2007 年,迪奥的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还发布了以海浪为灵感的大衣作品。这些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多多少少都继承了北斋或者浮世绘的精髓。

只有日本人不知道?

一百五十年前和现在,在这两股狂热的潮流中存在着相似的现象,那就是拥有一部分狂热爱好者的同时,普通大众却对此毫不关心。

在巴黎,有很多爱好者聚集在日本美术作品(一百五十年前是浮世绘,现在是动画)的周围,但同时普通市民却对绘画的“动势”一无所知。或者说,这些“动势”跟他们的生活鲜少有交集。

这跟日本的情况一样,除了极少数相关人士,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在遥远的欧洲竟然有人如此热爱自己国家的文化。在彩色版画店,浮世绘的价格只要二十文到三十文。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相当于一碗素汤荞麦面的价格,买回去装饰在墙壁上,给生活增添些乐趣。还有些浮世绘绘有当红演员和相扑力士,跟现在的日历和明星海报很相似。

然而,欧洲的爱好者和艺术家们,却在其中发现了在他们艺术中没有的美术特质,并作为有价值的东西收藏起来。当时,日本旧家具商和彩色版画店的老板每每收到在横滨有分店的海外美术企业的订单时,都会抱怨“又是采购浮世绘,真麻烦”。那时候日本人还没有意识到这股狂热的潮流,所以就把浮世绘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了他们。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日本美术界依然没有正视日本美术对欧洲美术的影响,或者说直接忽视了。在随处可见的介绍印象派诞生的书籍中,很多根本只字未提“日本主义”一词。

假如一百五十年前欧洲的美术界没有发现浮世绘的价值,那会怎么样呢?于2017年11月举办“北斋展”的大阪阿倍野海阔天空美术馆馆长浅野秀刚曾说:“毫无疑问,日本现存的浮世绘数量只有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那些流落到欧洲被保存起来的珍贵作品,如果留在日本的话,应该就下落不明了。像现在这样在美术馆举办浮世绘展,大概也会变得很困难。”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话:为了发现故乡的魅力,振兴小镇,有必要带着“异文化视角”,从“他人、年轻人、愚人”的视角去观察故乡的事物。这个现象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在约一百五十年前的明治维新时期,我们自身就难以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江户庶民文化的浮世绘的价值。不仅是浮世绘,明治维新之后,奈良兴福寺的五重塔据说售价只需二十五日元,也有一说是二百五十日元。

以萨长同盟为中心的新政府,他们的目标是根除旧政府推行的政策和形成的文化,尽快建立“王政复古”的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表现江户风貌的浮世绘等文化就近乎被完全唾弃。

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文化挽救了濒临消失的浮世绘。其中,受到极大欢迎的就是葛饰北斋。北斋其后之所以会成为“世界的北斋”,毫无疑问是因为他的作品恰好在日本主义出现的时候被带往了欧洲。

为什么是葛饰北斋?

葛饰北斋。

从众多浮世绘中脱颖而出,吸引欧洲人一致将目光投向北斋的原因,据说是其作品色彩的丰富、主题的多样,以及技术的精湛和视角的丰富。北斋活到了九十岁,是当时人们平均寿命的两倍。其受欢迎的秘密或许就藏在他罕见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好奇心,以及多舛的命运之中。

从四十岁开始,北斋就埋头进行绘画创作,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半个世纪。他留下的作品数量极其庞大,约为三万四千幅。粗略计算,五十年来他平均每天要画两幅作品。而且,作品的主题非常丰富多彩。

《北斋漫画》是北斋素描作品的集合(一共有三千一百九十一幅),题材包罗万象,有不同的人体动作、历史人物,也有虫鸟、花草、建筑物、佛教道具等。浮世绘作品中,不仅有美人绘、相扑绘、役者绘这样的人物画,也有富士山、瀑布、桥等的风景画,还有妖怪、大象、老虎、龙等想象中的生物,也有以波浪、风、雨等自然现象为题材的作品。当然,还有春画。

此外绘画的种类也非常多样,不仅有浮世绘,还有肉笔画,甚至还有运用西洋透视法的西洋画,还有油画,以及使用阿拉伯胶的水彩画。

为薄薄的黄表纸和写有优秀小说的读本配插画,给当时的畅销作家曲亭马琴的小说配插画,四十岁开始创作之后让他拥有“水之画家”称号的狂歌本……在五十五岁之前,北斋几乎创作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插画,并在五十二岁的时候出版了绘手本《略画早指南》,书中写道:

所有画都有规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有这样一个说法,画由圆和角构成,所以如果有规尺和圆规的话就能表现所有的事物。当时北斋门下的弟子越来越多,绘手本其实是写给这些弟子的。在五十二岁至六十一岁期间,北斋持续创作绘手本,完成了超过十四本的绘手本。

集北斋绘画之大成的无疑是《北斋漫画》。五十五岁左右,他发表了第一卷,其后五年间画了十卷。北斋一度中断了创作,但是由于它获得了极大的反响,便又开始创作。直到他去世后的 1878 年,一共出版了十五卷作品。

在六十岁至八十岁期间,北斋创作了日本最初的风景画《富岳三十六景》。之后又创作了《富岳百景》。从八十岁至晚年,他将工作场所搬到长野县的小布施町,开始创作肉笔画。

北斋不会长时间停留在原地,而是不断地开拓新的绘画表现方式,朝着更高的目标磨炼画功。这就是北斋的精神。

北斋回望自己的一生,并在七十四岁出版的《富岳百景》的跋文中写道:

六岁起,我就养成了描摹事物状貌的习惯。五十岁时,我的创作常被出版(中略),到七十三岁时,我对鸟类、昆虫、鱼类的结构及草木的形态充满灵感。八十六岁时,我在艺术上日渐精进。九十岁时,我开始真正领悟艺术的奥义。百岁之际也许能达到神妙的境界。百十岁时,仅仅一个点或一条线都被赋予了生命。

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人生百年时代”,但是葛饰北斋早在一百七十年前就已领悟到这一点。他为绘画而生,为绘画而痴,洞穿了人类的真理和局限。而且他八十多岁时创作的钟馗图,与六十多岁时创作的相比更加厉害。也就是说,即使在晚年,北斋的绘画水平也没有停滞,而是一直在提高。可以说他是健康长寿人生的最典型代表。

正因如此,北斋的画才能紧紧抓住欧洲艺术家的心灵,拥有了超越国家和时间的生命力。

为何现在会有“北斋热”?

重新回顾北斋的一生,以及日本主义和北斋对当代人的影响力,仍然还留有很多疑问。

日本主义起源于出入长崎出岛的荷兰人,以及输出到欧洲的陶器的缓冲材料,在 19 世纪巴黎世博会开始被大众熟知。但是,如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引起欧洲美术爱好者的追捧,输出到欧洲的浮世绘的数量必须足够多。如果没有人组织将浮世绘运到欧洲,就不可能出现这样大规模收藏浮世绘的热潮,浮世绘也无法收获众多西洋人的青睐。这样一来,浮世绘也好,其他的日本美术也好,就不会以现在的形式被保存下来。究竟是谁发起了日本主义,又究竟是谁将日本美术系统地介绍给西方世界呢?

1893 年,由饭岛虚心所著的《葛饰北斋传》出版。之后仅三年,当时红到发紫的作家龚古尔兄弟写的《北斋》也在巴黎出版了。两者相比较,龚古尔兄弟的版本内容上更加详细。身在遥远的巴黎且从未来过日本的龚古尔兄弟,为何能写出如此翔实的北斋传记呢?这背后难道也有人操纵着吗?

另一方面,在明治时期的日本,包括北斋作品在内的所有浮世绘作品都被大众舍弃了。即使在保存有北斋晚年肉笔画的长野县小布施町,战后很长时间,人们都认为这幅肉笔画是鸿山的作品,说“那个作品是高井鸿山先生和一个来自江户的人一起创作的”。鸿山那时将北斋的作品带到小布施,当地人都将他当作英雄般崇拜。可见,当时除了极少数人,北斋的名字渐渐地被遗忘在了历史中。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出于什么契机,北斋的名字再次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中?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其中最令人费解的是,从 2017 年开始在世界各地不约而同地举办的“北斋展”。5月开始是大英博物馆,10 月开始是大阪阿倍野海阔天空美术馆和上野国立西洋美术馆。罗马也举办了北斋展,日本国内的太田纪念美术馆、名古屋市博物馆等也相继举办了北斋展。上野的东京都美术馆从日本主义的视角出发,也举办了“梵高展—流转的日本之梦”。2011年在柏林,2014 年在巴黎,2015 年在波士顿。从2010 年开始,世界各地都相继举办了大规模的北斋展。2013年,大英博物馆还举办了春画的展览,盛况空前。

为何现在会有这么多北斋主题的展览呢?明明也没有到北斋出生和逝世的纪念日。

策划了“北斋和日本主义展”的国立西洋美术馆馆长马渊明子说:“我从二十五年前开始就想策划以日本主义为主题的展览。为什么会今年举办呢,因为从我担任馆长之后这件事才得以实现。事先并没有想到大英博物馆和海阔天空美术馆也会举办北斋展。”而策划“北斋 —超越富士山”的大阪阿倍野海阔天空美术馆馆长浅野秀刚则说:“二十五年前,我曾跟大英博物馆的策展人蒂姆·克拉克说起,想举办一场聚焦北斋晚年作品的展览。其间虽然中断了这个计划,但担任馆长之后,我得以实现了这个想法。它的举办与其他美术馆无关。”由此可以看出,各个美术馆举办北斋展事先都不知道其他美术馆会举办,也不是因为正巧赶上北斋的纪念日。可以说,他们不约而同,都将目光投向了北斋以及日本主义。

在世界美术界,北斋也越来越受到推崇。2017 年春天,在纽约的拍卖会上,《神奈川冲浪里》最终拍得的价格是一亿日元。这幅画当时印刷了大概八千张,现在存世的据说有两百张。这个价格在浮世绘中可以说是从未出现过的。

那么,为何现在会有“北斋热”?人们究竟想从北斋那儿获得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我奔走于欧洲和日本之间,追寻着其中 。

——本文节选自神山典士《 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序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巨浪  巨浪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不为人知  不为人知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美文

 成长,逼着你坚强

 小学,当我们哭了,老师第一时间赶来,问问我们是否身体不舒服,并且通知家长来学校接我们回家。  初中,当我们哭了,整个班级的同学会围过来,关心我们,问我们怎么了...(展开)

美文

 沧桑的《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以其所表达的真挚、深厚、博大的父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要能真正全面透彻的解读父爱,我认为应从“沧桑”的角度入手。    沧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