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雪镇狂魔》观后感100字

  《雪镇狂魔》是一部由贾斯汀·库泽尔 执导,Daniel Henshal / Lucas Pittaway / Craig Coyn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镇狂魔》观后感(一):狂魔吗

  看B级片也需要画面的质感带动影片氛围,可惜此片从配乐到画面都毫无质感可言,顿时失去一大半兴趣,故事基于真实事件,拍出来却很老套,丧失新意,戏剧总是需要虚幻的创作部分吧,若是完全基于真实,就让观众丧失想象的空间了,小时候遭受伤害导致性格缺陷继而人格变态自我毁灭,毕竟这种题材电影太多

  《雪镇狂魔》观后感(二):《雪镇狂魔》

  影片还是试图从题材深层面去探索一些缘由,不过感觉创作者也是模棱两可,整个影片感觉就是缺乏重点,人物上的、倾向上的。

  过于流水账,如果加上日期,感觉特别日记体。缺乏一定组织的人物重心和事件核心,虽然这种混乱感倒也适合影片控制与失控之间的格调。但一个真实事件显然仅仅还原真实是不够的,“不作为”并非所有人都能得心应手的艺术处理方式。

  《雪镇狂魔》观后感(三):像是哈内克和肯罗奇的混合体

  这位戛纳新宠的处女作相当有趣。看电影名字以为是暴力惊悚题材,看着看着觉得是现实主义的文艺片,而血腥场景出现时又侧漏出Cult味道,直至最后字幕出现,才惊讶地发现这源自真实事件。心理分析方式的处理跟纪录片大相径庭,叙事相当松散,气氛营造完全依赖配乐,不过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却让人印象深刻。导演风格像是哈内克和肯罗奇的混合体,难怪能获得戛纳的青睐,非常期待他入围去年主竞赛的《麦克白》。

  《雪镇狂魔》观后感(四):简直就是解脱

  昨晚我真想抓住澳洲男的衣领,问问他约会带女人去看这种鬼电影是tm何种心里旅程的作用,但反正他是个psycho嘛。。。每当想到这一点,我的内心就又开始平和下来。。。

  anyway,言归正传。这部电影根据真实情节改编,1999年轰动澳洲的连环凶杀案。显然也在澳洲男的回忆里留下重重一笔,所以昨晚我们才会坐在电影院。。。

  情节其实我就不想评论了:屡被爆菊的少年终于在引诱和强迫的双重作用下,开始从被动杀人变为主动猎人。而一开始所谓的惩罚变态最后也彻底变成了have fun的残酷游戏。作为追求真实性的犯罪电影,逻辑脉络什么的自然都被忽视了,再加上血淋淋的剁cock剥皮情节。。。显然中途有人退场了。虽然我没有退场,但电影最后打出字幕时,我必须承认感觉大大的松了一口气。不必去分析,不必去疑惑,荧幕上的这一切都曾经赤裸裸的发生在snowtown上,逻辑抑或不逻辑,它是事实。

  但是演员的表演简直让人惊叹,如此的自然,平静,特别是john,仿佛他就是john 是那个一见之下热情活泼,背后却杀人劫财不眨眼的头目。而澳大利亚就是如此,小镇,遥远的一切,大家饱受日光摧残的脸庞和身躯。

  返程路上,澳洲男一边牵着小手,一遍激动的“Snowtown- best film this year by a wide margin.”,回家还不忘贴在facebook上。。。其实我心中实在有不同看法,但想到他是psycho之后。。。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所以我都昭告朋友,要是哪天我突然失踪,不要忘记我是跟psycho约会啊!!!

  《雪镇狂魔》观后感(五):雪镇,仅此而已

  当一个人想看恐怖片的时候,发现自己看得竟然是文艺片,这会是多么尴尬的事,而且屡见不鲜。在某种程度上看来,这样的中译名简直是太坑人了。那些起名的人似乎老是想着如何把文艺片发扬光大,别有一番心意地起了一个“接地气”的名儿。那些原本期待可以充分释放力比多,以一种“凝视”的快感来寻求刺激的人们,将要面对的是这个杀手不太狂,全然不是在德州拿着电锯的那般怪物。也许是出于同样的原因,2011年的时候该片英文名还叫《Snowtown》,到了2012年就变成了《The Snowtown Murders》。在美上映了,好让别人知道这是一部关于Murder的电影似的。

  我更喜欢像“雪镇”这样含糊的名字,而不是加上额外的批注。因为影片的本身就笼罩在一种迷雾里。现在距离看完影片的时间久了,甚至愈发的模糊起来。这镇子到底发生了什么?镇子里的人都怎么了?烟雾缭绕的像是寂静岭。

  影片的开场,冷色调而富有打击感的配乐,以其固有的频率,宛若是敲击房门的声响,让人心悸。飞驰的原野,一望无际。在灰茫茫的天空下,蓦然闯入的独白,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这是一段疯子的呓语。

  然而影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并不在意一个人是如何变成疯子的。你不会看到像《凯文怎么了》这样的心理剧,把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完全暴露出来,通过一个固定角色的视野,营造出一个凝重,甚至有点“自我陶醉”的气氛。《雪镇》不在乎一些事件的积累,看着一个角色如何变成狂人。而是基本上不去讲什么故事。

  不讲故事,就是让一些人莫名其妙地走进来。有太多的不知来头的人物充斥着整部影片。这也成为了它不友好的一面。同时,导演以一副不削的样子随意切换场景。你将看到一个角色的衣服突然换了,方才发觉也许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天了吧。毫无次序感的时间和空间,以此来形容这部电影吧,其实也正是形容这个被人遗忘的地方。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里被称之为“阳光工程”,专供那些家庭不幸的人居住。于是我们便不难想象为什么总有些人来去无踪,总是乱糟糟地聚集在一起,还有吸毒者、同性恋是这里合法的居民——破败的家庭的避难所。此外,对话有时候不知道是谁发出来的,人物在屏幕上是缺席的。

  不讲故事,让一些人不知不觉地消失。那个原先扮演着父亲的角色的怪叔叔,因为暴露了其不友好的一面,而遭母亲的大声训斥,驱逐出了家庭。一个不知道从何而来的男人加入了这个家庭,并由又扮演起了一个父亲的角色,以恶劣的手段把怪叔叔赶出了镇子。怪叔叔从此就消失了。怪叔叔的事母亲是报了警的。然而警察的话语在本部影片里也不存在。只见警车悄然无声的离开了镇子,好像这里不被权力侵扰一般。母亲的状态一直很差,在家庭里失声了。你将再也看不到在空寂的镇子里那突兀的歇斯底里。不知不觉的消失,让影片变得更加的和谐了。因为它无需表现那些受害者是如何遭遇不幸的。在每个受害者都留下了一个磁带,里头的话似乎成了一段真理。就像是影片中有人说的,没有人会注意到他们的离开。 这些磁带,似乎也表现出了导演的控制力。

  不讲故事,抛弃道德上的审判。为数不多的暴力镜头,不去展现一连串的作案手法,没有警察的介入调查,不去塑造一个连环杀手的角色,没有一个固定的结尾。它被彻底的艺术化了。它让人产生探索的欲望,而不是为既定的道德准则拍手叫好。不是以一种上帝的视角,去俯视整个事件的过程。这是一部让人更关心Snowtown而不是Murders的电影。

  《雪镇狂魔》观后感(六):私法之下的威胁

  车窗外,天光暗淡,开阔的原野在云影下失色,远处的山构成画面里唯一的线条,画面外一个男孩用平静的语气陈述一段梦境,关于一个沉默的男人和他脖子上弧形的伤口,以及揭开伤口后看到的诡异情景。鼓点的回荡声忽远忽近,一开场,配乐与画面以虚实结合的方式把死亡的讯息传递给观众。

  各类连环凶杀的电影对我们来说并不再陌生。无论影片中杀手的心理如何让人畏惧,做案方式如何巧妙,手段如何残忍,因为其虚构性做为前提,没有给人留下太多假想的空间。《雪镇狂魔》拍摄于2011年,故事根据上世纪90年代发生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一件真实的连环杀人案改编。一个名叫约翰本廷的男人,伙同两名助手,七年前杀掉12人。这些人是与他同住镇上的居民。这个豆瓣评分只有5.8的作品,本身不能作为一部商业片来观看,正因为少了类似电影紧张悬疑的气氛、缜密的侦破过程及出乎所有人预料的结局,故显得这部影片表达的上的平淡和沉闷。但人物关系巧妙的转变、及人物性格潜移默化的改变使这部影片超越于一般的犯罪片。

  杀手的出场:

  做为一个政府援助的“阳光工程”,雪镇为大量生活窘迫的无业人员提供着住所。这里因每个人或家庭不幸的经历和穷困潦倒的现状缺少了生机和希望。孩子们在单调的电玩游戏和电视频道的切换中消磨童年。人人活的都不太如意。伊丽莎白带着杰米,艾利克斯和尼古拉斯三个未成年的儿子就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当三个孩子们遭遇了恋童癖男邻居的性骚扰后,母亲愤怒的选择了报警,但很快,那个家伙又被警车送了回来。做为一个势单利薄的单身母亲,除了歇斯底里的吼骂对方,别无他法。半夜,他们被一阵机车的轰鸣惊醒,不知从何而来的男人,正在对面那位刚从警局兜风回来的家伙门前,不停的拧动着手把,警告声汇成刺耳的机器噪音,撕开了夜的宁静,他的出现也由此拉开了杀戮的帷幕。圆脸外加浓密的大胡子,眼里充满着笑意。这就是约翰本廷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此时,他为观众留下了热心又正义的邻居形象。而他的出现为这个支离破碎家庭看似带来了一线转机。

  “暴力”启蒙:

  大儿子杰米一直辍学在家。特殊的家庭经历,加上沉默寡言的性格使他的内心多了一份与这个年纪不相符的忧郁。在雪镇上,每个人都显得热情不起来,除了约翰。当十六岁的杰米看到约翰的时候,第一眼的感觉便是他和周围围坐一圈的邻居不一样。即使他表达暴力的夙愿时,都散发着一股想使人亲近的魅力。总是这样,由约翰放出一个话题,大家去交流讨论,而第一次的话题,是有关恋童癖。做为母亲,伊丽莎白极力反对杰米的参与,但约翰坚持以杰米已经长大为理由坚决要杰米留下来,他的语气强硬,但目光却始终透着一股父亲般的慈爱,杰米被这目光所吸引,坐在了人群中。当被问及“如果学校里有这样的老师该如何处理时”,杰米以“杀掉他”做为回答赢得了约翰的赞许,而这份赞许,使杰米获得了短暂了内心安慰。这个有着中年男人的肯定仿佛为青春期的雄性气质增添了一份力量。在人们诅咒政府讨论如何完善各种制度以挽救更多孩子的同时,伊丽莎白忍不住打断了大家的谈话,她不再想听这些各式各样的报怨和猜 想,没有实实在在的人或事能够制止这样情况的发生,是的,“在我们去讨论这件事的同时,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正在我们周围甚至我们的孩子身上发生。”道义的谴责并不能阻止她对这个世界的失望。法律对于雪镇似乎是失效的。抱怨并不能解决雪镇现有的社会问题,却为约翰提供了暴力实施的源头,而这也可能只是一个单纯的借口。

  母亲伊丽莎白:

  生活中太多相似的坎坷和遭遇,使得雪镇上的居民有着同命相怜的一份情谊做为艰辛生活背后的支撑。在共同的宗教信仰之下,他们在当下混乱的生活中渴望着有一天,阳光冲破云层,为每个人的生命驱散阴霾提供温暖。但似乎,母亲伊丽莎白对这一线希望也失去了期待。教堂里,大家虔诚热情的歌声并没有消散她眼中的愁云,在这间流溢爱和祝福的屋子里她骨子里的厌倦要使她枯萎掉了。憔悴暗淡的形象使她看上去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一个女人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其中有着不可想像的艰辛。而约翰本廷的出现则为一家人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伏笔。从失望到希望再到绝望,这是伊丽莎白在影片中的三种变化。沉闷的生活无望的前景,终于遇到自以为可以依托的男人,结果差点毁了三个孩子的一生。“猥童事件”引出了约翰的出现,短暂的幸福随着血腥事件终止。接下来的一切,都是向着绝望的滑落。随着杀人事件的出现,洞悉真相后的伊丽莎白越发的憔悴虚弱,这并不是她最怕的,直至最后约翰极端的人格威胁到性格木讷、不太讨人喜欢的二儿子艾利克斯。伊丽莎白除了将他送走,没有任何办法。在这里,“无助感”是伊丽莎白最多的写照。像面对身体里的恶性肿瘤,除了担忧和畏惧,没有办法停止它对健康肌体的吞噬。这一次,她绝望的甚至都不敢去恨。

  父亲、丈夫:

  爱情有使一切起死回生的力量。没有什么比孩子们的快乐更让一位母亲心慰的。约翰强大的魅力体现在他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释放的父性力量。由于父亲的缺位,三个孩子的生命中始终缺少一份比母性更为强势、刚硬、热情又略带攻击性的父性关爱,所以,十六的杰米习惯用沉默纵容着摆布他甚至欺凌他的人。而约翰的出现,弥补了男孩子成长中缺少的彪悍,骑着飞快的机车,带孩子们兜风;告诉最小的孩子尼古拉斯要知道说谢谢;教导孩子们不容忍不宽恕冒犯他们的人;像丈夫和父亲那样为伊丽莎白和孩子们做饭;用不许离开饭桌的方式惩罚不吃蔬菜的艾利克斯(二儿子)。伊丽莎白也一改最初萎靡憔悴的形象,穿着迷人的裙装,小鸟依人般与约翰在舞厅亲昵暧昧,可以说,约翰的介入,为这个暗淡的家庭平添一抹绚丽的光彩,看似挽救了一个滑向泥沼深处的破败之家,只是,幸福在短暂的华丽亮相后以令人不寒而粟的方式将这个不幸之家一步步拖向毁灭。

  杀手:

  这里要提到两个词:人格洁癖和光头党。看似不相联系却又集中体现在约翰的身上。电影中的约翰没有任何不良的嗜好。他憎恶吸毒者和强奸犯、恋童癖、甚至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人,常常和友人邻居围坐一团讨论如何处置社会上的各种败类,最后总是越过司法以暴力的解决为最终的答案。大家在一吐为快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设想着用最残酷的手段来惩治罪犯,以此来消解自己心头的愤怒,讨论结束,一切又从审判的至高点一丈千落的回到生活的原点。但对于约翰而言,这些仇恨的观点会固化在脑子里,成为杀人的正当理由。电影并没有对崇尚种族主义、暴力、无政府主义的“光头党”太多的刻意的渲染,但我们可以从平日里约翰对法律轻视的言语、摸着剃光的脑袋陷入自我良好的状态、歧视亚洲女性、及猎杀袋鼠肢解尸体的场景中可以明确的感受到这些极端因素的存在。在他和蔼具有亲和力的外表之下,一种亢奋使他随时可以变身为地狱之魔。确切的说,这种亢奋只有从疯子的眼神中才会表现出来。一道把你内心探透的目光,他可以用这道目光肆无忌惮的翻跃对方的瞳孔跳进对方的心灵去探究薄弱之处,在没有动用任何暴力前,已经牢牢的把一方的命运钳固在自己的手中。他看同类的眼神,就像看可以被自己随心所欲处置的宠物一样。所以,他看人的眼神充满着笑意,他把自己当做可以主宰生死的上帝,这个只有自已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秘密使他内心有一种不可言喻的窃喜。这里要说一句题外话,丹尼尔•亨绍尔做为饰演约翰的演员,凭此获得了澳大利亚学院奖最佳男主角奖。这里没有对杀手成长的心理路线进行刻意的描写。他有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童年和家庭环境都无从得知,影片中杰米遭遇的一切仿佛成为约翰过往的一个写照。约翰是凭空出现的一个谜,而杰米,似乎就是这个谜的答案。

  杰米

  一个看上去木讷消极的男孩。和大多数同龄男孩一样有女朋友,但从未在影片中出现过。他不善言谈,但内心有着对美好生活强烈的向往。他年轻、善良、懦弱。面对兄弟对他的污辱他没有勇气反抗和报复。他喜爱机车,玩的开心的时候和同龄人无二,但内心却隐藏着可怕的秘密,最初这个秘密是一把他人手中的尖刀,抵着他的喉咙,让他窒息又恐惧,最后,他也变成这个秘密的一部分,成为让他人恐惧的利器。从杀狗到目睹自己朋友的死再到亲自结束兄弟的性命,其中存在着递进的关系。杀狗做为死亡的铺垫,使杰米感受到自己对生命体生死的主宰权,虽然他并不情愿去体验,这是他第一次直面死亡;当目睹好友的死时,强烈的矛盾在内心焦灼着他,这和一只狗的死不一样,面对着昔日里与自己交谈生活憧憬的好友,杰米才意识到约翰的疯狂,而他除了表达愤怒却没有胆量抗争,哪怕去报警,这是他在影片中第二次接触死亡,这时,他也只是一个凶案的目击者。直至发展到杰米亲手杀死他的兄弟特洛伊,这时,他已成为一个凶案的参与者。

  消失的人:

  最早消失的人是巴瑞。午餐还没有结束,约翰就从巴瑞的面前撤走了里面还有食物的餐盘,因为之前巴瑞所陈述的那段关于鸡奸犯的真实故事。这触犯到了约翰的底线。省略了杀人的过程,一段临别亲人的录音为这个异装癖昭示了悲剧性的结局。在这里,每段录音留言都加重了故事情节的沉重感。一个又一个人的出走没有引起人们的怀疑,没有人过问。在雪镇,约翰担当着审判者、裁定者、刽子手三个角色。通过杀人,来整顿世界。把自认为不该存在的抹除掉,以暴力解决由他人格缺限所导致的心理障碍。特洛伊的死也是如此,在一次话题讨论的过程中,特洛伊表现出与其他人的愤怒不相匹配的冷淡,对于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他不抱以任何态度,不发表任何意见。一个清晨,惨案发生。在经历痛苦非人的折磨后,约翰像玩弄猎物的野兽,不肯轻易让奄奄一息的特洛伊死去,杰米无法忍受这一切,在悲愤交加中,亲手杀死了倍受痛苦的特洛伊。虽然在此前,特洛伊曾有意冒犯过杰米,但面对血肉模糊的兄弟,所有的恨在那一刻都转化为怜悯和爱,他无法忍受约翰的暴行,无法面对兄弟的遭遇,更无法对约翰说“不!”唯能做的就是尽快结束特洛伊的痛苦。而无论初衷是什么,结局都是让人唏嘘的。

  影片结尾,杰米显然已成为训练有素的杀手,冷静的陈述着谎言,把一条性命引上死亡的入口。门关上的那一刻,羊入虎口的情节无须多做任何描述。关于暴力裁定的是与非,一切都已言之无意。法律之外,当有人在罪与罚之间寻找自己的使命感时,不好说屠刀将会悬在谁的头顶何时落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雪镇狂魔》观后感100字  狂魔  狂魔词条  观后感  观后感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谁在我的文字里

翻阅时光谁在我的文字里站立没有相机那影像也那么清晰没有影集那影子却也不会变黄任时光如何流逝都随着我的文字永久任四季如何变换你都永远站在春季 翻阅时光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