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是一本由叶顶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是一部“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是一部丰富精神、完善人格的教科书,不但给我们人生观的教育、艺术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还给予我们亲情和家庭的教育。 全书溢满各位先贤的才智与学养,告诫我们:“要有淡泊名利的胸怀、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制定计划、平衡时间”、“好的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不为胜利冲昏头脑是坚强最好的证据”、“真诚需要很大的勇气做后盾”、“修改小习惯就是修改自己的意识和性情”、“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人需要不时跳出自我的牢笼,才能有新的感觉、新的看法,也能有更正确的自我批评”、“学然后知不足,只有不学无术或是浅尝即止的人才会自大自满”、“每一行有每一行的屈辱和辛酸,只有心平气和、隐忍才是减少痛苦的不二法门”……我们学到了很多,了解到我们有许多不足,能做到的又有多少?这本书应该常读,可以激励我们知耻后勇,不断进步。
该书视角独特,分别从“父母给孩子的信”和“孩子给父母的信”的角度对历代名人家书进行读解,为两代人架起沟通的桥梁。每一封家书皆为一个充满爱与智慧的教子名篇,以轻松、亲切的语言风格展现父母和孩子之间在读书、做人、立志、处世等方面的交流,展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和教子故事。例如行军中的康熙给皇太子胤礽写信道:“把你的衣服寄来,以便我想你的时候穿上。”用口语化的风格,充分展示了康熙这个日理万机的帝王的犊子之情;例如傅雷在家书中叮嘱儿子傅聪“年轻力壮的时候不要大逞强,过了四五十岁一样要走下坡路:最要紧的是做事要留些余地,精力、体力、感情,要想法做到细水长流”,字字句句,都蕴涵着深刻的感情真知和生活哲理;所以本书引起读者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一封家书》读后感(三):纸短情长
《一封家书》里面包含了几个朝代对家庭和爱的满满表达,在那个不发达的时代,一封信可以等待十天半个月,满怀的期待和思念以及报达平安都是通过书信来传递,在那个车马都很慢的年代,一封家书的珍贵如同曙光一般,照亮家人的希望。
《一封家书》收集了不同的书信,表达了不同的感触,看了之后很受启发也很感动,在当今这个快信息时代中,无论隔多远无论隔多少个大洋彼岸,分分钟会收到对方的简讯,快捷便利了很多,可是每当提笔忘字的尴尬还是很怀念当初上学时的那会。什么都没有的年代,我们怀念的是过去那些时光用笔记住的温暖。
我记得我那会儿上初中被调到城区的实验中学,之前在爷爷奶奶身边都是乡镇小学。突然在一个高大上陌生的环境觉得很不踏实也不很习惯,周围有很多异样的眼光,当然还有自己那个揣揣不安的心,那时候父母在武汉做生意,没时间去看我,家里舅舅爸妈联合一起跟我写书信,每次很开心去班主任那拿信,班上女同学羡慕的眼光,还有自己内心很满足很开心洋溢幸福的笑脸,那时候可以因为一封家书,因为家人的鼓励和支持,觉得自己更加发奋图强。
在那个纸墨年代,传达的爱意也是那么含情脉脉,虽然那时候的校园爱情不被看好和稚嫩,可是那些美好回忆可以保存下来。记忆可以封存,这种书信的沉淀是永久的。
可能我是个怀旧的人,无论现在社会发展成什么模式,我也会怀念当初那个慢的年代,虽然回不去,但是那些时光的记忆是现在替代不了的温暖。看过这本《一封家书》,我把家里的箱子翻了出来,那些泛黄的书信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收藏,有来自朋友的,家人的,老师的,还是初中时全国各地编辑部的,它们就像一枚枚勋章记载着我过去岁月的洗礼。
而现在我们又有多久没跟家人以这种书信的表达方式来沟通自己的情感,不妨跟风一下,拿起笔,对你爱的亲人说一句贴心的话和祝福,因为纸短情长。
《一封家书》读后感(四):纸短情长,每封信都是殷切的关爱
文:薇子
现在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 信息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传递,甚至人们还设想了一下虚拟成像的技术, 这样在未来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这个技术参加会议, 达到面对面沟通的方式。 相对比之前只能通过电话会议,视频会议沟通的方式, 这种方式同样让人期待。
而在遥远的古代, 或者是电话、电报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代, 人们是通过什么来传递消息的呢? 书信。
相对于现在有事情要说打电话或者发微信那么简单,没有电话和微信的时候, 人们就通过书信的方式联系。 相对来说时效性也会差一些, 所以在那个时代里等待书信的过程也是现代的人体会不到的。
大家比较熟悉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就是在战火纷飞的时候, 战乱的年代里能有家人报平安的书信, 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一封家书》 收集了十几位历史名人的书信, 它们写于不同时期, 历史距离跨越了三千多年。 他们的书信写给自己的女子, 文里行间也表达着对孩子的期望和关心。
作者叶顶,籍贯湖北,先后任知音传媒集团编剧、《新闻信息报》主编、北京玉兔文化有限公司第一事业部主任等职务,现为九派(武汉)全媒体有限公司供职。先后出版书籍有《新中国的集结号:南下、南下》(编著),《中国诗词大会每日读诗日历》(特约编辑)、《躬耕诗草》等。
康熙写给自己儿子的信, “今天气已热,将你所穿棉衣、纱衣、棉葛布袍(等)四件,褂子四件,一并捎来。务必拣选你穿过的,以便皇父想你时穿上。”这位自幼就被立为太子,倾注了很多康熙帝的心血去培养。 从小就接受了满汉不同教育的皇子, 在皇帝出征在外的时候也希望儿子能寄来自己的衣服, 能让他睹物思人。
在陶知行写给自己二儿子的信中, 这位父亲给儿子传达的是做人处事的态度。 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要去弄虚作假, 宁愿做一个白丁, 也不要做假秀才。 明明自己有权利给孩子去办个学历的证明,教导孩子的却是要有真才实学, 而不是作假得来的成绩。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态度, 也就成就了这位教育家的三个儿子都有所成就的成绩。
一封家书,蕴含着的是对于做人、处事的态度。 不论距离多远,对于亲人的关心是始终没有变化的。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长远,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导也正是这一封封书信之中所体现的态度。
《一封家书》读后感(五):拳拳之心,尺素情深
汉代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里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鱼肠尺素,即书信的代指。 清代纳兰性德在《采桑子·九日》里也写过“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这里的鸿雁传书、尺素亦是指书信往来。 古代通讯不发达,写信成为人们互相沟通、联络感情的主要方式。不比今天的电话邮件、微信短信,那时的沟通方式相对单一且时间较慢。慢归慢,但其美好如木心所言:“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一封家书》是一本书信集合,里面有历代名人写给父母或者子女的信件。拿到书时,拆开塑封,惊喜于封面与封底的拟书信质感的设计。 仿佛坐了时光机,旧时岁月的信笺笔墨香一下子萦绕身前。本书分为上卷与下卷。上卷收录了给孩子的信,下卷收录了给父母的信。 每一篇书信都先有名人小传,若是文言文,则有现代文翻译,紧接着是对书信的品读。读者不仅仅可以从中读出写信人的真情实感,还能够把这一篇篇佳作从文学美文的角度去做赏析。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影响着一个个体的身心成长及其价值观塑造。父母陪伴在孩子人生的初期,其言行举止都潜移默化会对孩子形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封封家书便是家风的体现与传承,优秀的品质在字里行间被传递给下一代。是非观的形成、对善与恶的分辨、如何读书做学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该有怎样的好心态……所有这些关于人生的道理,父母所言,皆是拳拳心意。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匆忙,繁忙之时有时沟通连打字都来不及,即时语音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便利、节省了时间。但是没有书面文字的留存,总担心清空电子聊天记录之后,想珍惜纪念的记忆随着时间流逝也慢慢淡忘了…… 所以若有时间,还是静下心来坐在书桌旁,为你爱的人提笔写一封信吧。 家里面子女多的,可以学习陶渊明的信:告诉子女们要珍惜兄弟姐妹之间的情义;孩子仍在求学的,可以学习萧纲、诸葛亮、文天祥、林则徐、陶行知的信:告诫孩子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要本着认真做学问的态度扎实勤恳。还有给予孩子爱的鼓励与支持、对其生活予以指导与关心的信件,都可以从中汲取优点。 封底有一段话写得十分打动人:“一封家书,从写到寄,到等,到读,时间是缓的,心是静的,情是跌宕的,它系上了家人与家人之间的那份情谊,又不似烈酒,只如清茶,清冽却直抵心底。” “欲寄彩笺兼尺素”,书信从千里迢迢的山与海之外来到想念的人手中,纸短情长,力透纸背的文字里皆是深厚爱意啊。
《一封家书》读后感(六):纸短情长,你听我慢慢说
《一封家书》——李春波
本书封面
适逢母亲节,给妈妈打了个很长很长的电话。
我从不擅长用言语“说”出自己的情绪,觉得三言两语就可以微信说清楚的事,就很少给妈妈打电话。
而妈妈在电话里略带埋怨的语气说:“你都好久没给我打电话了。”我除了嘿嘿笑,什么也说不出来。
把电话放下之后,我忍不住想:如果能回到古代写家书就好了。
人真是个复杂的动物,我们在网络上可以随意对人说爱和恨,可真当自己听到对方的呼吸时,那句“好好照顾自己,别让我担心”,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一封家书》的序中有一句话,把我心里纠结的情绪表达得非常到位:
“给你写信,是因为不用翻越千山万水,不用笔直面对,可以不顾一切,也可以前思后想,百般迟疑。”
文字有其特别又强大的力量,辗转才落笔,却又顿住的情绪,仿佛也能通过笔尖传递到了书信的另一头。
中国的家书文化起源,要追溯到西周。
西周初期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曾先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而当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无法执政,他因此摄政当国。
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还有井田制,就是由他完善并且推动发展的。
他就是周公。他给其子伯禽写的家书——《诫伯禽书》,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封家书。
他在书信的开头写道:“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已。”用现代人的角度理解,就是告诫自己儿子,不要以自己工作繁忙为由,长期疏远自己的父母及亲友。
开头寥寥数语,就如同警钟一般,一声闷响撞响我。
这可不就是妈妈抱怨太久没给她打电话的我吗?
无独有偶,南北朝时期有位名为颜之推的教育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处世哲学写了一本《颜氏家训》,在这本书中的《教子篇》有一封家书,也曾殷殷向后代告诫: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骨肉之间要有爱,不可以简慢。
时间是一条漫漫长河,长河的那一端是古人对子女的殷殷告诫,长河的这一端,是近现代父母对子女不变的关怀。
陶行知说“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居里夫人告诫子女要独立要自立,傅雷让儿子要注意身体,体力和感情都要细水长流......听起来字字句句都像是父母对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古人骨肉与至亲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也让我无法忘怀。
我们知道爱豆的喜好甚至每日行程,我们能一一细数出复联里的每一位英雄,我们知道自己心仪的电子产品准确的发布时间,可是我们不知道父母平时喜欢做什么?年少做过什么梦?
有个朋友跟我说:“今天才知道,妈妈已经吃了四年甲亢的药了。我连她什么时候开始生病的都不知道,你说我每天都在忙什么?”
或许我们太着急追上同龄人的脚步,把爸妈落在了身后;又或许,是因为心中装满了星辰和大海,忘了带他们也去看一看。
来得及,一切还来得及。那些说不口的话,不如拿出纸笔给他们写封家书吧。
纸短情长,这一次我好好写,你慢慢看。
尤记得小学时背诵的一首诗,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诗中这样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看到长安沦陷,战火连天的情形,感慨家国破碎,亲人离散的愁苦,这时候,最期盼的是能收到家人的书信,才得以慰藉,“家书抵万金”可谓是非常形象的类比。
一封家书,是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家人之间互相寄送的书信,可以说是得知亲人安好,联系亲人情感的纽带。直到近代,发明了电话、电脑,普及了手机、网络,这个纽带被渐渐取代了。从写在纸上的文字,到email中的方块字,再到如今短信或微信里短短数十字的即时讯息,越来越多人对书信已然放弃。
然而,这本《一封家书》却让我们惊醒,书信的力量其实不可小觑,它是一种记录,一种寄托,更是一种仪式。它除了能在战火年代慰藉我们的愁苦心绪,更多的,其实是在传递亲人直接的爱与传承,传递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期望与谆谆教诲,传递孩子对父母的拳拳之心和思念之情。
这本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封家书》,收录了古今中外十余位著名人物与孩子、与父母之间互通的书信,比如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英雄文天祥、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大帝、戊戌变法领袖梁启超、著名作家、翻译家傅雷、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美孚石油帝国创始人洛克菲勒等等。
在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巨人在耀眼光环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他们也如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着最平凡的情感,需要亲人的支持,情感的抚慰,需要在家这个温暖的港湾汲取力量。
本书收录的书心中,写给孩子的信居多,为人父母的他们,通过书信,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告诉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为孩子进行答疑解惑,给孩子鼓励与支持。
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封真正意义上的家书——周公写给他儿子伯禽的信《诫伯禽书》中,周公对儿子说,即便去了封地,也不要因此变得骄傲,要经常和亲友常联系,谦卑有礼等。
又如傅雷在给他儿子傅聪的书心中,告诉他在国外生活工作要保重身体,弹琴时注意手指等,学会放松,“最要紧及早留些余地,精力、体力、感情,要想法做到细水长流”,字里行间足见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关爱。
居里夫人也在信中告诫女儿,即便身为女子,也要独立、自立,只有靠自己,才能自信、强大。居里一家两代人,出了好五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说相当优秀,而这背后,与他们家族的优秀教育与传承密不可分……
作者叶顶以原文、翻译,加上个人品读的方式,为我们展开讲述家书内容,和家书写作者背后的故事,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一封封家书蕴含的人生真谛。
有人说,照片是时光的载体,其实,书信又何尝不是。翻开这本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家书文集,扉页便是木心先生的那首《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咀嚼着这些文字,只觉得时光都慢下来,心绪都归于宁静。
慢是这个时代最为欠缺的东西,我们每天匆匆忙忙上班,匆匆忙忙吃饭,匆匆忙忙玩乐,就像被时光追赶一样,生怕一慢,自己就被生活三振出局了一样。
慢是《一封家书》全书的基调,它适合在某个闲暇的午后 ,喝着一杯清茶,闻着一缕清香,慢慢品读。回归慢生活,体悟当下心绪的流动,感受亲人与亲人之间情感的共鸣,便是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一封家书》读后感(八):《一封家书》——从家书看历史名人如何教育孩子
近来,有一本书让我爱不释手,它是一本书信集,一本集结多位历代名人写给父母和子女家书的书信集,《一封家书》。
这本书包含了周公、诸葛亮、陶渊明、康熙、左宗棠、梁启超、傅雷、鲁迅等历代名人的二十一封信件,从远古的春秋时代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时期,从近代的晚清民初一直到现代,时间绵亘三千年余年。该书既有父母写给子女的家书,认真而严谨的教子家训下是舐犊情深的关怀;亦有子女写给父母的家书,展现了历史名人面对父母时那不为外人道的柔软的一面。
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古代文人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历代名人也不例外。本书的家书中所涉及到的教子家训亦是围绕此价值观展开而来。
个人要修身养性。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封家书《诫伯禽书》中,周公反复教导儿子伯禽,做人要态度谦恭、生活要节俭、内心要有敬畏等。这是历史上第一封以书信的方式郑重的劝诫教导孩子的例子。比如陶行知写给儿子陶晓光,告诉他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追求真理做真人”。最出名的家书,我想莫过于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那些“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名言警句到现在仍被人传诵不绝。除此之外,作为父母的历史名人都在家书中不厌其烦的告诫孩子要学习,要读书,要修身养性;如此谆谆教诲、殷殷嘱托无不反映出为人父母者的良苦用心。
家庭要和睦。古代儒家文化秉承“家和万事兴”的价值观,所以历史名人的家书中都多多少少谈到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比如陶渊明在书信中以“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以及“归生,伍举,班荆道旧” 的故事劝诫五个儿子要相互帮助、团结一心。还比如,名门望族颜氏一脉,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的《教子篇》里也反复教导家人之间要有爱。诚如司马迁曾在《史记·五帝本纪》里提到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只有家庭中熙熙融融、埙篪相和,才有精力向外追求个人发展。
治国平天下。周公的儿子伯禽就要奉命去鲁国走马上任,父亲在《诫伯禽书》中除了要儿子要修身养性外,还告之治国之道,“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告诫儿子在治理国家时,不要对大臣们求全责备,即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寥寥数语尽显治国大智慧。再比如,林则徐也在家书中劝诫儿子说,“男儿读书,本为致君泽民”,男子汉大丈夫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君主治国平天下,就是为了服务百姓。国家和君主都是古代有志男儿誓死效忠的对象,战争期间,血战到底,为国捐躯,比如文天祥;和平时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比如林则徐。
除了中国古今历史名人的书信,这本书中收录了部分国外名人的家信,比如居里夫人写给女儿的信,比如洛克菲勒写给儿子小约翰的信,比如米斯特拉尔写给未出生的孩子的信。纸短情长,字里行间都是父母浓浓的亲情和殷殷的期盼。
在《一封家书》中,我们不仅能从一封封的家书中领略到历史上多位名人的家教家风,也能从其中的教育理念获得启发和思考,所谓嘉言懿行是与时俱进的,即便岁月流转,仍是常读常新,现在看来仍旧有着其警示和指导的意义。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作为一种古老的联系方式,书信,已成为现在人们脑海中一个模糊的名词而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现在的联系方式变得非常方便,那种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经历都成为一种遥远的、褪色的记忆,然而这种手写的回忆总让人怀念。
试想某时,落座书桌,沉静,凝思,一笔一划的在洁白的信纸上写下文字,然后邮寄出去。或者收到信笺,怀着欢喜的心情,慢慢品读体会那多日前对方写下的款款字句。书信很慢,但是感觉很优雅,很悠长。
且让我们从这本书开始慢慢体会这种久违的浪漫吧。
我们都知道,从前的日子很慢,一封信需要传递数日才能到达,一辈子也只够爱一个人。我们还知道,现在的日子很快,我们再也不需要用信去传达彼此的思念,一个电话一个网络就能够看到那遥远的人。到底日子快好,还是日子慢更好,没有人知道。我只知道在现在这个没有信笺的时代里,有时候我会很怀念,怀念那一笔一划的文字,怀念那等待和期待的心情。 读书时候热衷于交笔友,现在想想可能在于对于笔友来说,彼此之间并不熟悉所以才能够无所顾忌的去倾述自己的心情。而其中更大的原因可能在于那种书信寄出去之后的等待,既让人充满期待又让人觉得有时候能够在这个世界里其他的地方认识不同的人真的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现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写信已经不再是我期待的事情了。或者说,因为现在的网络发达,再加上已经很久没有想着要去书写,所以对于写信这件事也就没有放在心里了。不过偶尔想起上学时候交笔友时候的那种对于信件的期待,还是会觉得那样的时光真的很幸福。 《一封家书》,则是由这些来往的信件组合而成的一本书。封面的设计便是一封我们最常见最普通的书信。“一纸虽短,爱却绵长。”不论是什么时候的书信,所用到的纸张都不会特别多,但不论是什么样的书信,所书写的内容却总是能够将自己所有的思绪都集中在里面,因此“一纸虽短,爱却绵长”特别的贴切。 《一封家书》分为上下卷:上卷为给孩子的信,一共收录了18封父母写给自己子女的信件;下卷为给父母的信,收录了3封信件,分别是鲁迅、陶行知和叶赛宁写给他们母亲的信件。18封写给孩子的信的写信者,有周公、陶渊明、诸葛亮、陶行知、赵一曼、梁启超、居里夫人……总共18位古今中外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 抛开书信的内容不说,《一封家书》这本书收录的18封给孩子的信,包含了人生的哲学理论。思念是从古自今永远都无法割舍的情感,而对于出门在外的孩子来说,在一个没有网络的时代里,能够慰藉思念的只能凭借书信了。那个时候的一封信,需要走很远的路,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够送达,但这满满的思念和担忧,在书信里总是能让人动容。 古文看上去虽然很短,可是在我看来,这看上去寥寥无几的书信,却永远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动人的思念和教导。汉语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因为“You say that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这句直译“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雨伞。”,亦可翻译为“子言慕雨,启伞避之”。因此,每每看到过去寥寥无几的文字却能够将自己的思念和担忧全部寄予书信之内的时候,我都会在想如果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该多好! 抛开书信的内容不说,《一封家书》这本书里所有的书信人,都是世界历史上古今中外的名人。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属于过去,但是更多的却还是属于我们。我们通过他们的文字学会在这个世界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我们也因为他们而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开心的活在当下。 《一封家书》的编著者贴心的也给每一封家书的作者都贴上了详细的资料,让我们再一次通过这本书去认识了这些历史上的名人。而每一封信所写时候的背景,本书的编著者也一一的记录在了每一封书信的背后,让我们知道这些书信在当时书一种什么情况下写下来的产物。 思念无处安放?可以看看代阎姬写给儿子宇文护的信。如何看待人生的困顿?看看郑淑云写给儿子的信。读书如何增进知识?可以看看林则徐写给儿子林汝舟的信。如何增长才干?可以看看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信……每一封信的内容都不一样,但是这本书却因为这些信成为了一本另类的人生哲学书。 写给父母的信不同于写给孩子的信。对于父母来说,写信时为了孩子在这个世界更好的成长,而对于孩子来说,写信则主要是为了报平安,并且告诉家里长辈自己一切都好无需牵挂,同时也将自己远离亲人的思念传达。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写给母亲的信在于告诉母亲自己病已康复无需牵挂;陶行知先生写给母亲的信在于告诉母亲自己一切安好请放心;叶赛宁写给母亲的信主要是寄托自己的思念,询问母亲是否一切安好。 因此写信的对象不同,思念和书写的方式也便不一样了。 收到《一封家书》感觉很开心,因为一次性收到了21封家书,一次性接受了21次思念的问候。有时候想想,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一切事情,认真的去读一封家书该有多么的幸福,因为这代表着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在遥远的地方思念着自己,需要着自己,于是这份思念便成为了这张纸,飞到了我的手中。 收到信是开心的,读到信的温馨的,这21封组合在一起的《一封家书》,把这个世界上最纯粹的思念送给了我,赠予了我。我将带着这21份思念,再一次的展开信纸,书写思念。
《一封家书》读后感(十):我是每封信的收件者
也是信背后的落笔人。
家书是如今这一代亲情很少再提及的物件了,读完书中二十一封信件,十八篇是父母对下一代的淳淳教导和耐心劝勉。三篇是子女向父母问候,诉报平安和生活近况。
从古至今,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商业大亨、教育学家、军事家等。这些在自己领域颇有建树的人对于家庭和子女则更为关心和在意。
读时,把自己当作每一封收信的孩子,每封信都是父亲或母亲对我的提点和关心。书信不可磨灭的深情大致便源于这字字落笔的全心全意和时刻牵念吧。
书信是所有文学作品里我最期待读到的,因为字句朴实真切,也满足了我好奇他人父母如何与孩子交流学习的过程。如果以后也能把其中优秀的观念用于自己孩子的身心成长,那就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了。
所谓前人的金玉良言,后人的在世法宝。
在信件中我们看到不论是诗人学子还是朝廷重臣都在无时无刻教导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识入世的道理。不能读死书,而是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做些实用的事。
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里提到:学习需要静心专一,不学习就无法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会学有所成,消极怠慢就不能使心志得到磨砺。做学知识如果不为社会所用,到时就没有后悔的余地。
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三子萧纲写给次子的信里开头便提到:汝年时尚幼,所阙者学,可久可大....
文天祥在狱的临死之期写给家人过继给他的儿子:汝性质闿爽,志气不暴,必能以学问世吾家。信的结尾详细提到如何读书如何修身思考,。
他是文学家是政治家更是一代民族英雄,人生最后的时光对后代的倾诉依旧以学识为重要作为家风门庭的延续。
一如林则徐在禁烟后写信给家人对大儿子林汝舟的教诲:你如今归家很好,常读书可以与古人为友,不荒废学业,增长学识这对你来说是一件好事,我也为你开心。希望你懂得做官时不贪图权贵,读书时想着入仕有所作为,这二者皆可做到的道理。
这些时代中的伟人在子女的教育上可谓是寄予厚望,从做人读书到入仕无不时刻提点着秉性学识和勤勉的重要。言语恳切,建议精准,最重要的还是用自身和先人的的经历给予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我想这也是他们家族荣耀长久优异于他人的重要原因。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能把教育和自身看得如此重要,一定也时刻维持着自身的秩序和礼仪。
周公在写给受封鲁国儿子伯禽的信里开头第一句就是:君子不施其亲...从家自然过渡到国。古人擅长从每个细节丝丝入扣的上升到国家,在清肃家风的同时灌输给孩子做人做官的道理。从亲戚衍生到工作。可见在他们眼中,生活从来都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每次都把德行和能力要求从细节和点滴入手。
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这些信件横跨三千余年的时间呈现在我们眼前。从春秋一直到近代名人。有征战后皇帝对于孩子的思念,有烽火处仍不放心儿子学业止不住念叨的老父亲。抗日英雄的母亲英勇就义前写给儿子的绝笔。科学伟人写给孩子如何独立的建议。还有对于子女重病中仍旧无比挂念的伟大学者。
这些在书信里给孩子关心和教育的父母们都是在忙碌之中抽取着珍贵的时间以书信的方式或监督或陪伴孩子的成长。用简洁真挚的言语理解关心着子女的生活。从自身到思想的完美结合,教育做到如此,子女不优秀才是难得一见。
不论从教育还是修身这本书都是值得经常反复翻阅的人生建言。里面对于子女的教导也是平日我们学习、人际和工作需要的实用手册。更是日后对于自身家庭和孩子融洽相处的前提学习。
所以,将自己当成每一封收信的孩子一样去阅读吧。也把自己当成每一封书信的背后的父母。在现在这个书信罕见的年代。这些仿佛耳提面命的教诲就更像大海里的夜明珠。时时给人安心和鼓励。让迷惘和堕落的时刻在还未来临时就被遏制,让那些美好的品质和能力时时灌注于我们的精神中。
独立,坚定,爱国,勤学,简朴,清廉、正直,元气淋漓....
永远充满斗志,永远怀有希望。
用最温柔的情,写最理智的话,用理智的言语,让孩子拥有清冽的人生,表达着无尽的爱意。
在精神中他们无时无刻告诫着子女:优秀,不是为了被他人赞美和敬仰,而是在自己的人生中做一个真正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