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和我》是一本由[加] 沙恩·皮科克 著 / [加] 索菲·卡森 绘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梵高和我》精选点评:
●读着读着,有泪水流下来。儿子读着,沉默下来。
●非常喜欢!让人心酸、感动、心痛又深思的作品。
●63-总是要有人抬头仰望月亮和星空的
●选书的时候我还蛮喜欢这本的,不过后来公司没有买版权。恭喜中文版出版了。
●绘图的色调风格和梵高的绘画作品相协调
●嗯?觉得蛮生硬的。
●令人触动和深思
●视角选的很好
●图书馆绘本馆:选择从众嘲笑梵高的小男孩和因为热爱选择不同的梵高。画风比较可爱,小男孩被梵高的画感染的瞬间,眼睛睁得大大的,很传神。
《梵高和我》读后感(一):美丽的故事
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模糊的觉得很熟悉,童年里的我,似乎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当然我应该是那个被嘲笑的对象,基于如何事情已经不重要了,但被所有的小伙伴围攻时的感受可不是轻松的,虽然当时都是孩子,但这种经历对于被嘲笑者来说可以算得上童年阴影了,好在不是动用武力那种。我想对于施暴者来说,多年以后,心理上也不会是不起一点涟漪的吧? 想要说两点,一点是孩提时代从众这一表现,孩子们被大人们引导所做的事情,其实并不一定是发自本心的。虽然有些不同,但却让我想到校园霸凌问题,哎呀,太深入就不要谈了,这方面已经被社会高度重视了,我就不跟风了。而被施暴者,不一定非要是武力的,一些软暴力也存在,他们受的影响其实也是很让人唏嘘的。比如梵高,他是不是最后得了精神病?很早便死去了?其实我们回想一下,有太多人死在众人悠悠之口中,热播的那个电影,那个跳入江中的女孩,她的结局会不会让人们的心,不再那样坚硬?人言可畏呀!作者以这样的角度切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应该是很容易让人记住。 另外一点应该是对于故事内容来说,一个伟大的画家,和一个孩子之间展开,这应该算是一个反差了,一个享誉世界的画家,和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他们之间的碰撞,那种存于他们之间的一丝温情,也是感人的,这样的故事其实优秀点就在于无论大人孩子都会有收获,并且对于孩子的教育意义,是蕴含于其中,属于循循善诱的系列。所以作为绘本来讲个人觉得意义蛮大的。 当然不刻不提的还有“绘”这一项!外国风的绘本就是这样,视觉冲击比较大,色彩也很强烈,并且这个内容和梵高的联系有关,整体还有印象画风,有了这样的搭配,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看的!而且这样的内容整体年龄就提高了很多,适合大跨度年龄段的孩子。 书后附记有有关梵高的介绍,这个内容也算附加知识点了,翻看这样的小书只要你静下心来体会,你所能得到的感悟其实不会很少,凡事敢于拿名人拿伟人说事情的。必是要有大动作的。希望伟人们身后,还能够为社会,为未来,为孩子们,继续他的启发及教育!
《梵高和我》读后感(二):天才与疯子就在一念之间
天才与疯子就在一念之间
——《梵高和我》书评
前段时间看完一本书,忘记了叫什么名字,书中的主角抛弃了自己的妻儿,独自到另一个城市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年龄已经很大了,但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最后成为了绘画领域的知名画家,最后在森林的一间茅草屋里留下了自己的惊世大作后悲惨的牺牲。虽然书中没有提到这个人是梵高,但是似乎让我很容易联想到了梵高,最初阅读的时候,一个生活很舒适的中年男人,妻儿环绕,工作、生活等都很体面,竟然放弃了一切,我会觉得这是一个疯子的行为,包括最后他穷困潦倒,被困于森林里的草屋而无人问津时,我也觉得这就是一个疯子,但是最后世人记住他的身份确实天才,一个画家!天才和疯子,到底离得多远?
对于梵高的认识,源于爱绘画的老大,她自己选择的兴趣班是绘画,绘画老师给他们推送过梵高的化作,还在沟通群里让家长们搜索一些梵高的知识或者简介给孩子们熟悉,我才知道他,并为他的经历震惊,可是苦于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们讲述梵高离奇的一生,而《梵高和我》这一册绘本,则给了孩子一个更好的了解载体:很久以前,在法国南部一个靠近阿尔勒镇的美丽乡村,我曾经做过一件丑恶的事情…… 一个人正在写下他的忏悔和自责,童年时,他曾欺凌过一个长着红色头发和胡子的奇怪男人。这个人头发蓬乱,每天背着画板穿梭在法国阿尔勒镇和附近的乡村中,人们都叫他疯子。这个男孩和身边的大人孩子一起,嘲笑着这个奇怪的画家。可是,有时候,画家的画却让男孩感到好奇,他隐隐地感觉到这些画有着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故事开头不一样的内容吸引了我和孩子们的眼球,这是怎样的故事?竟然会先写到很多“不光彩”的事情,但是确实验证了一句话“伟人的诞生都带着光环”,而梵高这个大画家,让孩子们了解的竟是一个疯子的形象。作者沙恩·皮科克用沉静而又有力度的笔调给我们呈现了沉重的故事,他独特的视角,把梵高一生的惊奇事件“平淡”地呈现了,原来存在着的一些惊悚或者愤怒,在这本绘本里却完全不存在,甚至会有深深的暖意,孩子们似乎还有代入感,也跃跃欲试要画出那些名作,享誉世界的著名画家,孩子们从这本绘本里也着实“体验”了一把。绘本能够让孩子们喜爱,绘者必定起了很大的作用,索菲·卡森用明快饱满的色彩和娴熟的技巧,为我们展现了契合梵高绘画风格的细腻插图,在了解故事的同时,临摹名作,甚至还可以在原有画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从梵高的故事我们还可以引申联想到现实社会中孩子们的生活,校园霸凌、社会恐怖、家庭暴力等越来越常见,孩子们的成长,天赋和自身的努力是一方面,但是环境则更是重要,当孩子们面对让自己不舒服的环境时,可以勇敢进行反抗,对恶势力说不,需要家庭的引导和教养。所以天才和疯子,他们的距离远也近,爱和呵护是其中的纽带。
提起文森特.梵高,大家熟知他的代表作是《向日葵》、《星空》、自画像系列,如今,他的作品被印在明信片、印在挂历上,至少有9幅画作以超过3500万美元的天价拍卖成交。可他生前仅仅卖出1幅作品,大部分时间生活处于困顿之中,37岁英年即早逝。他身后殊荣因何而来?
曾获加拿大总督奖、国家杂志奖等多项奖项提名的加拿大传记作家沙恩.皮科克,用图画书《梵高与我》,从不同以往的视角带你认识梵高和他的世界。
沙恩给我们展示了梵高生活的一个片段,在法国南部靠近阿尔勒镇的美丽乡村,梵高在此旅居一年左右,那是他绘画创作的崭新阶段,画作由早期的沉闷、昏暗变得简洁、明亮、色彩强烈,而整本书的绘画风格也与此相吻合。暖色调的画风,鲜亮的色彩和书中记述的“残酷”事情形成鲜明对比,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与深深思索。
那时的“我”是个孩子,认识他的每个人都在嘲笑他,嘲笑他的红胡子、红头发、他的画,不相符的明亮色彩、闪亮的街道、奇怪的星空。可他告诉每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他的梦想---要用画画来说出事实。并且一直坚持着这个梦想,无论生活多么贫穷,自己的画作多么不被人理解,无论受到多少嘲笑或咒骂,他都一如既往地作画。而“我”也不自觉地被他的画吸引,长久地在远处偷看他的画。直到有一天,我在田野里遇到他在作画,悄悄地走近,看到他画中的风景,“天空是蓝色的,但翻涌着紫罗兰色,麦田是棕色的,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似乎不是它们原来的样子,或者它们原来就是这样。”“我”被震撼着,不知不觉地也被吸引着感动着,但是却没有承认和表示友好的勇气,当梵高和蔼地和我说话时,我却跑走了。多年以后,世界承认了梵高的伟大,他的画陈列在著名的博物馆中。
孩子的眼睛是纯洁的也是明亮的,从他们眼中和感受中我们看到梵高的画充满魔力,更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发现梵高创作时的努力与刻苦,这是他最终取得成功的前提。可同时也为他的遭遇感到心痛和惋惜,天才没有得到善待,连小孩子们都能欺负他、嘲笑他,那些成人们又如何待他?
即便被别人称为疯子,要忍受冷落、嘲讽和孤独,但梵高依然执着于自己的梦想。而成为老人后的“我”为当年自己的幼稚无知的伤害举动有无法言说的自责。当他带着孙子参观梵高的展览时,可以讲述的不仅是他的画作伟大之处,更有伟大背后的执着坚持,以及善良的意义。
《梵高和我》是一本展示著名画家梵高人生的优秀绘本。 全书从一个老人的忏悔开始。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当他还是个孩童时,他曾经嘲笑过一个人。
此人满头红发背着画架到处画画。周围的人们都在嘲笑他,嘲笑他的画作,嘲笑他画作的色彩。人们骂他“傻子”,孩子们也模仿大人们嘲笑他,向他扔东西。 有一天,他在田野里碰到了画画的梵高,梵高将画好的画送给他。他害怕地跑走了。当他再次看到那副画时,他已老了。他带着自己的孙子在巴黎的博物馆里看着这幅画作。
本书角度特别,从一个人自我的忏悔开始 ,让我们从侧面了解梵高,非常适合亲子共读。并且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1、即使不被理解,也要坚持自己的追求 也许在当时,梵高在别人的眼中是个“大傻瓜”,难以被人接受。但他是一个执着的人。他专注于自己的使命,穿着脏脏的衣服,驮着沉重的画架,行走在乡村和街道。从梵高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坚持梦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尽管,他当时的生活贫穷,被他人排斥,他也坚持画画,终成一派大家。 正如尼采所说“伟大的成就往往来自于那些在喧嚣中能保持静默的人。” 2、莫要嘲笑他人 我们的孩子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也不免存在嘲笑他人的情况。通过这个绘本,我们可以教育孩子不要嘲笑别人。不要嘲笑学习不如自己的同学,也许别人其他方面的才能比自己好;不能嘲笑残疾人,要给与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与爱。 3、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 梵高的作品在当时不被人接受,而如今他的作品却价值连城。对待我们不懂的,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对待别人与我们观点不一样的,我们要用一个包容的心对待。真理也许就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相信阅读这本绘本,孩子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也正是这本绘本宝贵的价值所在。 本书是由沙恩·皮科克编写。他是著名的传记作家、记者和编剧。他曾经创作过多部小说、戏剧和儿童文学。《梵高与我》是他创作的第一本图画书。 本书是由索菲·卡森所绘。索菲在街头涂鸦、蜡笔绘画、海报设计和版画创作等方面都很有影响力,她的作品拥有丰富的色彩和质地,曾多次在加拿大和美国获奖。 《梵高和我》被评为: 《科克斯书评》2016年度最佳图画书 2017年安妮·伊泽德说故事的人选择奖 《学校图书馆杂志》2016年春季最值得期待的书刊之一 入围2017年加拿大玛丽莲·贝利绘本奖 入围2017年加拿大兰云杉奖 本书色彩丰富,名人故事是一本很好的睡前故事。孩子的成才离不开好绘本。总之好绘本,伴孩子成长。
《梵高和我》读后感(五):痴迷于画画的他
提到梵高大家都知道,荷兰著名的画家。关于他的人生故事,知道的人并不多。和他有关的绘本第一次读到,感觉蛮神秘的。他的生活场景,我们也会好奇。对于画家的生活轨迹,仿佛是个迷。因为他们活在的时候,画作无人问津。都是在离开这个世界后,才会被世人知道。他们的作品也会流传出来,同时变成了名画,价值不菲。
《梵高和我》是写给孩子的绘本故事,故事从法国南部一个靠近阿尔勒镇的美丽乡村,我曾经做过一件丑恶的事情。故事里的孩子不懂事,看到大家都嘲笑梵高,他也效仿。很多年之后,他开始后悔自己的做法。因为他小时候不明白,这个看上去像疯子般的神秘男人。为什么那么酷爱画画,甚至都顾不上去打理自己。同时被误解的时候,自己也跟风,不懂得去了解他,而后悔。
现实生活中,著名画家的人生经历多是坎坷的,生活过得很艰辛。众所周知,艺术创作是枯燥乏味的,很多名画都是画了无数张,才有了新的灵感。可想而知是来之不易,所以说艺术创作是一条充满坎坷的道路,到处是荆棘,他们的行为都是怪异的。他们的行为不被人理解,遭遇了歧视和误解。本故事里,出现的这个“我”,也是这样发生的。如果当时他可以走进他, 了解他。或许他可以和梵高成为朋友,多一些的沟通,他就没有那么懊悔了。
读了《梵高和我》的故事,感慨万分。现在的社会校园欺凌事件常常会爆出来,感觉很难过。和谐的社会,依然对于那些行为怪异,充满着神秘感的人,存在一定的歧视和侮辱,感觉这样的行为特别不好。我们要教会孩子,众人平等,和不好的行为说:“no”。好好善待身边的人,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