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单身汉》是一部由宋崇执导,刘信义 / 龚雪 / 马晓伟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乐的单身汉》观后感(一):教育意义和愉悦感并重的影片
前2天看了新电影《米妮》,心情很压抑,不由得又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这部《快乐的单身汉》
都属于青春电影,为什么现在的导游就拍不出以前的水平了呢?
这部《快乐的单身汉》,没有说教,却给人向上的希望,同时穿插着愉快的笑声。
即使是放到现在的影片中,我也要给它打4点5到5分
《快乐的单身汉》观后感(二):爱情与世俗
扎铁厂工人的集体生活,里面有多对感情线,但都极为简单,主要都在表现主线索:男主与女主青梅竹马但地方悬殊,男主的母亲原为女主家的保姆,文革期间女主家被抄,父母被发配劳改,将小女主托付保姆抚养,与小男主一起成长,文革后女主上了大学,男主进了工厂,女主母亲出手阻拦男主对女主的感情……最后终于打破世俗的束缚走到了一起,全宿舍的单身汉都找到了另一半,欢喜收戏。
《快乐的单身汉》观后感(三):好看好笑
可爱的“熊猫”问刚搬进单身楼的丁玉洁:“他们都是单身汉,都没老婆。你也没老婆么?”
可爱的“熊猫”唱:“我们都是单身汉,为什么我们这么快乐,因为没有老婆管。”
可爱的“熊猫”是个有娘生没娘养,爹也不常在但却有一群“业余爸爸”的小孩。片中要是少了他,改多无趣啊。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有很好的小角色来垫底。
是菩提树书卡夫卡陆的博文中提到过的电影。
《快乐的单身汉》观后感(四):简单淳朴的亲切感觉
喜欢这部片子,喜欢那种纯洁质朴的快乐,那个时候的人,那个时代竟是可以那么简单。也许是一直以来对父辈的崇敬,更或许是有着对父母亲那个年代生活的好奇,所以虽然不太了解他们那一代人心灵深处的快乐和悲伤,但却不由自主地愿意贴近这样的情节,那样的年代,那时候年轻人的风貌。
喜欢龚雪,一种善良,温柔的象征,美丽而内敛的形象,更不失坚强。在那个简单淳朴的年代给了这些小小的我们关于美好的定义,生活的榜样。就像家里的妈妈姐姐那么亲切。
不可不估量那个年代的电视,电影在心目中的影响,它在默默地规划着我们的价值观,承载着我们生活的重量。
身处于信息.思想四通八达的现代社会,返璞归真和自然,原生态悄悄地沁入我们的生活,忽然也好想拥有那一代人简单而平实的快乐,那就让我们回顾一下,借助这些老电影来寻找当年那熟悉而亲切的感觉吧。
《快乐的单身汉》观后感(五):嬌生慣養的新一輩
我们自己应该有来自八十年代的气息,搜寻了个遍,却没有。有的都是青春所在的90年代之后,但是现在我说不出90年代的好。
父母是八十年代的最佳活见证,我只看到他们在今天的脱节处境。很快八十年代的一切都掩埋了过去。
只有合乎五讲四美和新時期文藝規範的电影,電影里的人,穿著料作分明的新衣裳,周身是濃濁的膠片光。整潔清新的工廠車間,公共宿舍進門是牡丹花菊花樣包皮的鋁製熱水瓶,撐傘划船的公園,工會辦的男女青年舞會,放工後像模像樣的廠辦文化班,公共安全時代的最後一代,在開放不徹底的保護下現在看來是嬌生慣養著的,維持住了單純。我總相信八十年代的現實较电影不會相錯太多,不然要讓觀眾太覺齒冷,如同我們今天翻到八十年代新華字典里的例句。
女子的日常形象從建國初期的電影里來,平權主義的受益者,搶白男人,實則對男子亦姐亦師,彷彿符合老浦東人家對兒媳的理想。輪到矛盾,特寫的淚珠蒸騰的眼眸,咬著手絹的歪斜的唇,大概跟謝晉那輩導演的教導不無關係,在電視劇《紅樓夢》里比比皆是,算作一時無兩的風氣。
朋辈成新鬼如果是自然规律,永远的“新一辈”们如此迅速地从现实撤离,似乎是可怕的时间寓言,虽然他们仍在,是公交车上安坐着的某某妈妈,疲惫的眼睑,早早纹了眼线,疲惫地想着丈夫的胃病中药名,在去美容院的路上。
《快乐的单身汉》观后感(六):上影的拨乱反正
最近一段时间接连看了几部上世纪80年代初上影出品的电影,包括《大桥下面》,《石榴花》,这部《快乐的单身汉》,以及同为宋崇指导的《好事多磨》。去故纸堆中翻看这些国产老片,原本只是想一睹龚雪年轻时的芳容,没想到还是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首先要从龚雪的角色设定说起。这些电影中,龚雪基本上是以带有浓重文革阴影的女知识青年的形象出现(《石榴花》除外),比如《单身汉》里的造船厂女教师,《大桥下面》当个体户的返城知青,《好事多磨》里的雷达工程师。十年动乱对这些角色造成的伤害是故事的基本背景,同时也是推动剧情的主要动力之一:《单身汉》里丁玉洁的父母被批斗,使她在保姆刘阿姨的抚养下长大,间接促成了他和刘铁的爱情与分离;《大桥下面》的下乡知青,绝望中萌发的爱情和动荡的终结使她成为了单身母亲;《好事多磨》中父亲被打倒,母亲被“自杀”,恋人与她划清界限,她自己则背负了无端的污名。这些影片表现并反思了动乱中人与人的迫害与倾轧、人心的善变叵测,甚至直面了某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比如《好事多磨》中刘方母亲被自杀的场面。尽管这些反思往往看上去一笔带过、浅尝辄止,而且必然地是在一种党认识并改正了错误、会继续带领大家奔向伟光正的美好未来的既定语境下小心翼翼地进行,但必须承认创作者们已经表现出了不凡的勇气。我们并不是没有反思历史的电影,更不是没有勇于反思历史的人。 说道龚雪惯常的女知识青年形象,就不能不说这些电影中,往往表现出对知识、对文化近乎偏执的崇拜,尤其是《快乐的单身汉》。以今天的眼光看,其手法显得陈腐而幼稚。但考虑到49之后,对知识的仇视、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往往是社会的主流,这种推崇颇具拨乱反正的意味。 上影这个时期出品的这几部电影,类型上讲起来都算是爱情喜剧。虽然桥段设计和表现手法上有很多不成熟甚至是陈腐的东西,但创作者们对爱情的思考和见解并不过时。《单身汉》里知识分子和工人阶层在价值观上的隔阂,《好事多磨》中早先缺乏沟通与平视的不幸婚姻,《大桥下面》恶毒的市井流言,人的势利,人的趋利避害也是贯穿其中。其中有些对白对我个人而言更是直抵人心,比如《单身汉》里车间主任秦师傅说的: “我是个穷打铁的,你们师娘是裁缝的女儿。我们俩过了一辈子,谁也没嫌弃过谁......她临死前说的那句话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德昌啊,你那件汗衫我给你洗了晾在竹竿上,可别忘了收啊~傻小子们,要我啊,就找那能惦记你汗衫的姑娘,懂吗?” 再比如《大桥下》面高志华的妹妹评价秦楠: “在爱情方面,她一定是很自卑的。她不相信有人会爱她,更没有勇气去爱人。” 阶层的隔阂,物质的不均,精神诉求的差异,以及世俗的流言蜚语,这些横亘在爱情这一古老命题前的天堑,从未过时。加之这些电影对时代背景的描摹与鞭挞,比如对个体户的歧视,对单身母亲的歧视,对农村人的歧视,无处不在的官僚作风等等,这让这些电影具备了些许穿越时代的力量。 另外必须提及的是,这些影片中龚雪的扮相一直很美,连衣裙、纱巾、发卡、运动短裤均可得见。龚雪很美,编导们也并不吝惜让他们的女主角光明正大地去追求美,实际上片中的其他年轻角色也都尽其可能得“潮”。要知道,他们经历过一个严酷且彻底地否定个性、否定美的时代,能在大银幕上描摹爱情、描摹美,本来就是可贵的突破。 总体来讲,上影80年代初期出品的这几部电影,从技法、制作到价值观上都有许多不成熟甚至是陈腐过时的东西,但他们反映着时代的风貌,反思着历史的罪孽,创作者们是有追求、有想法的,他们的电影,是那个时代之于银幕的拨乱反正。 最后追本溯源地说一句,龚雪真的太漂亮了!
《快乐的单身汉》观后感(七):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我是在一个工厂宿舍区,后来叫家属院,现在也叫小区的地方长大,算来已经二十四年。
所以这部以上世纪80年代国企为背景的电影对我来说就特别亲切。影片中描写的普通工人的友情,爱情,微妙的体力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差别与碰撞的情节,是只有在实地和工人们打成一片,真正溶入了现实生活之后才能够写出来的,只有在走进了热气腾腾的车间,和那些淳朴直爽的人们一起劳动生活,体验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才会拍出这样饱满真实,而又积极乐观的电影来。
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源泉。
昨天偶然看到艺术人生节目一档纪念谢晋的专题,其间吴天明在讲话中对时下中国电影导演颇有微词。我想这也是许多人的看法,不可否认当代的国产电影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进步,无论是技巧还是表达的自由方面,但是最主要的,却被遗忘了,在过多的宣泄自己的感情,以至滥情之外,除了表现社会的病态和人性的堕落之外,就没有一点让人温暖和博爱的地方。
雷诺阿曾经对古典主义绘画的大师拉斐尔很不以为然,但是当他站在《椅中圣母》画前,却承认,自己一辈子都画不出这样的作品。
在有人指责所谓的艺奴和老掉牙的模式时,我想问问,你拍的出来《天云山传奇》和《喜盈门》这样经典的片子来吗,你的电影会一直被观众热爱,甚至死后有众多的人来送别吗。
你只感到自己的痛苦,没有感到众人的苦难,
你只看到了坟墓,没有看到孩子,
你只会描绘黑暗,却忘了毕竟有黎明,
你只会一味指责,然后被不相关的人吹捧,就扬长而去,
你只会让人绝望,从来不给予希望,
你只知道炫耀,却从来没有真正生活过,
你很自私,所以你的电影很快被人们遗忘,尽管现在你很得意。
你心里只有自己和金钱,所以别想伟大和崇高。
你被人抛弃的日子不远了。
关于这部电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轻松明快的节奏,其间还有许多诙谐片段,比如胖子和小胡子的相亲,我把它称作诙谐因为它一点也不做作,就象那一班朴实可爱,具有正义感和真挚情感的单身汉们。他们是工人,你懂得工人吗?
劳动,吃饭,过日子。
早晨,听着大喇叭里的歌曲,大家从对面的宿舍区一起进到车间,开始干活。机器的轰鸣,热气腾腾,许多奇怪却熟悉的气味,走在那时候的国营工厂,你会体验到那里生气勃勃,万众一心的气氛,大家的脸上流露着淳朴的笑容和汗水,我一辈子都记得那些工人叔叔善良的面孔和阿姨爽朗的声音。他们的嗓门都很大,手特别灵巧,家里的电器和家具都是自己组装和修理,他们对自己的双手很自豪,劳动使他自豪,而不是耻辱。我的邻居大叔是个水暖工,还会沾糖葫芦,凭着这双手他为孩子买了房子。傍晚,大家下班,又一起回家吃饭,看电视,睡觉。那时,还可以去看电影,在广场打篮球。五一节在工人文化宫演节目,那时侯平日里腼腆的小电工就是一个出色的快板演员。在那些工人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和许多能人,还有漂亮的姑娘小伙子。他们的感情表达很直白,几乎不太掩饰,你和他们朝夕相处就会被传染了他们的直率表达方式,我因为说话太过随便一直和知识分子的亲戚合不来,他们太含蓄了,还爱说假话。
关于知识分子和工人的微妙的阶级差别,电影里以一个龚雪扮演的上海女生和一个马晓伟扮演的漂亮工人的爱情作为主线,还写了一个直爽的女工对龚雪--丁玉洁,那种即羡慕又有点妒忌,还有点轻蔑的,但是绝对没有恶意的嘲弄。工人就是这样表达的。是詹萍萍演的,很好很到位。丁玉洁冲破了家庭阻力和青梅竹马的爱人结合了,那时已经有了万般皆下品的味道了。对于普通人的赞美始终是世界性的伟大和崇高,正象屠格捏夫在一个小短问写的,一个穷人的微小慈爱要胜过银行家的千万善举。
想起介绍这部电影给大家,因为早上在公园遇到了我母亲的同事,一个退休工人,和他聊起年底就要破产的工厂(要卖给地产商)和一些当年的工厂的人和事情,我们一起追忆往日那光荣和辉煌,感叹着今天的衰败。他还穿着90年发的工作服,拿着一只印着1981先进生产者的搪瓷缸子。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
再过二十年,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欢声笑语绕着彩云飞
啊,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快乐的单身汉》观后感(八):面包还是爱情?在八十年代,他们的选择让人感动
当我们信奉“物质是爱情的基础”这一教条之后,与之而来的就是“门当户对”这个结论。这一点就跟人类的发展史是一样的,战争是常态,和平是意外。大家总是对这样的言论感觉到见惯不怪。当今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之下,对于爱情我们大多追求的是一种建立在一种物质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家庭之间的彼此处于同一种阶层,人与人之间彼此有着相同的教育程度以及财富积累。这些都是我们考量爱情时候的尺度,但是这些尺度并不是长久以来都存在着的,至少在某一个时代,他并不唯一。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讲的就是打破这一尺度的故事,在八十年代,人们的热情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当中,他们更多的对于眼下的生产生活普遍热情洋溢,当人们将诉求倾注于工作当中的时候,自然会对于个人感情问题不同程度地忽略。这样就导致了一大批单身青年。本片讲的就是一群单身青年的故事。
某造船厂的单身宿舍住着这样一群青年,他们工作之余的乐趣就是唱歌喝酒,对于自己今后的生活以及工作并没有太大的打算。大学生小丁被调到厂区做代课老师,业余时间教这些单身汉学习文化知识。小丁的到来打破了这些人的平静的生活。于是一场嬉笑的闹剧接连上演。
小丁原本喜欢的从小青梅竹马的男生刘铁如今也在厂区做技术员,可是因为如今的社会地位天差地别,刘铁不敢也不愿意接受小丁的爱。后来,随着大家对于情感生活的逐渐平顺,刘铁也与小丁摒弃前嫌,最终走在了一起。
这是一个讲述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生活的故事。如果以现在的目光来看待的话,本片毫无疑问是一种对于主旋律的谄媚,当然也是一种理想状态下“好莱坞式”的叙事风格。相信反对的人会大于认同的人。但是这仅仅是我们当代的目光去定夺一部八十年代的电影。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情景确实是会发生。
一部电影,大多数时候反应的是一种当时的普遍的价值观,好的电影会做出引导,一般的电影也会很好地完成故事的讲解。本片确实是一部价值观引导的作品。由于是胶片拍摄,后期的剪辑很大程度上有一种跳画的感觉,但是这并不影响这部电影本身价值观的诉求。
当时的人们大都有一种朴素的心理,国家开放初期,虽然会有着很多之前没有过的理念或者是思想涌进来,但是人们所遵循的依旧是一种克制的保守,或者是对于传统道德意识的坚守。比如片中的这一段就很有说教意味,但是却也不乏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小丁老师在跳舞的时候,说其中一个单身汉的穿着,他觉得大家会认为他穿着很新奇,所以才选择这样穿衣,小丁老师给出的建议就是朴素大方。
这样的对话放在今天,我们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穿衣自由,而对于那些妄图教育我们“如何穿衣”的人,我们总是会以个人自由来标榜自己反驳对方。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价值观即使是面对二十、三十年前也早已经发生了天差地别的改变。观念的不同,自然对于我们是有影响的,当我们现在去看这部老电影,就会有一种从内而外的滑稽露出来。这并非是对于这部作品的反驳,只不过是大环境给予的一种错觉。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可能很多观念理念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变,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回顾一下之前的老片,看一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究竟会有怎样的选择。很可能今天社会环境下,我们对于门当户对这个概念非常的熟稔,甚至于坚决的遵从。但是我们也曾经有理想年代,我们的青年们曾经也没有这么丧。他们曾经也愿意为了这个国家的建设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价值观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东西,但正因为它难以捉摸,他才值得我们去深究。不同时代的价值观是不同的,这是一个基本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可以套用在任何时代任何人身上。见惯了物质对于理想毫不留情地压迫的我们,也许更应该看看本片,即使是说教意味太过于浓郁,即使是描绘的美好生活并不在我们所处的现实里,但是那种精神面貌,那种对于未来的期许,那种对于社会的贡献,对于国家的建设发展的付出却也值得我们学习。
没事看看不同年代的老片,或许你的爱情会有新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