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旅行》是一本由赵松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好的旅行》精选点评:
●其实是一本散文收录文集,一开始以为是一本旅行后感。。。文学性太强了,不太合适我,读的过程中,一直都想放弃不读。叙事散文中还是有一些词句是挺有哲理的,没了。
●很好。久违的舒畅感。喜欢
●简直想看看金姐的照片
●喜欢此地彼地部分,那些去过的地方,有熟悉的画面,又有新的陌生感。
●父子系列。台湾买书。
●60 / 2017
●喜欢。
●文字印得太浅了,既然定价这么贵,印刷应该再好一些。。尽管意味深长,我还是不太习惯太多的对于物的描述。。慢慢写的,也得慢慢看。。
●厉害厉害!赵松同志的书可列入重读系列。
●很喜欢
《最好的旅行》读后感(一):打动人心的力量
先读完 抚顺的故事,然后断断续续读完 最好的旅行。
打动我的有几个:
1)归不得 - 关于乡土宗族的几千年对中国人心灵的牵挂,几页纸把我以前想过的话都是说出来了。很是有共鸣。
2) 关于父子的几篇,我都非常非常喜欢,感情真挚饱满,儿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孩子正值青春期,还是很在乎同年龄其它孩子的评价的时候。 期待过些年孩子大了能接受了,可以把父子书出版。孩子非常坦诚,对家里的经济状况对比同学们不得不有看法,因而对父亲为什么不积极赚钱也略有不满吧。 我也非常理解赵老师的选择,对文人来说精神上的满足远高于一切身外之物。 而且也并没有亏待孩子。
3)金姐的故事也很动人。
这是一本关于作者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游记。 如果想从这本书里发现现实中的旅行指南,或者景点攻略,大可不必。 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以为是在沿途的风景中寻找内心的自己。 那么我们要去看的世界,仅仅只是眼前这些实实在在的国家吗? 当然不是。 还有无边无际广袤无垠的无形的世界。 喜欢天文的人,他的无形世界是宇宙。 喜欢地理的人,他的无形世界是地球。 喜欢文学的人,他的无形世界是语言。 喜欢数学的人,他的无形世界是逻辑。 作者的无形世界是文学的,是语言艺术的,是想象的,是创作的,也是源自生活而浮想联翩的。 当然作者的文笔也是我喜欢的。 散文集我其实不太喜欢一气呵成地读完。 我喜欢断断续续地阅读散文。 有一种我明明人在这里看着书咀嚼着文字,心思却随作者的发散思维一起,在我们各自幻想又有一部分重叠的无形世界中,漂浮起来了。
黄小鲜儿
2020年5月22日
于法国尼斯
《最好的旅行》读后感(三):雾气弥漫的旅程
《最好的旅行》也许是赵松所有书中最好读的一本。相比于稍后那本迷宫般的《积木书》,前者至少有一条比较明晰的主线。相同的一点是,它们明白晓畅的叙述可能会有一种危险:同样将读者引向晦暗不明的所在。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至少,无论是从表面看起来,还是它实际上想要展现的,都是关于心灵与身体的双重旅行。即便如此,你也不要指望能一眼就望穿它的来路与去向。它精心编排的结构设置了一重又一重的屏障-围栏,又仿佛一圈圈逆向的涡流,向一个中心点不停地汇集和荡漾。那中心点正是人的内心。也许它想告诉我们的,最好的旅行正是在人的内心深处。正像最惊悚的冒险也发生在同一地点。
而对这本书的阅读也正是一段旅行的开始。它精巧地设置了出发地和终点站:从对于那些伟大而美妙的灵魂的追随,到一本本书——书的平台与坟墓,中间是并不漫长的成长与丧失,各种关系的形成与解体,各种人事与物事的变迁。仿佛苏州的某处园林,曲折幽深,移步换景,水尽云起,而别具幽思。事实上,它从来无意于提供一份新奇的旅行地图,它所标注的地点大都在过去与现在游移,当你细看,却又与现实隔了一段距离。甚至,那根本就是业已消逝的风景:耐火厂、宁山路、浑浊的水塘,倾颓的车间,老旧的住屋……记忆中的抚顺与沈阳的某个温馨的庭院。然而地点仅仅是一个个的符号而已。你会发现这一趟旅行所关注的,其实并不是这些地理上的坐标点,而是单向流逝的时间之河。逝者如斯,终将我们的过去埋葬:无忧的童年,懵懂的少年,不甘心的青年,以及荒凉无奈任凭命运之手抚弄的现在。旅程的指向与终点:死亡。
可是且慢!死亡也会变得令人怀疑。阅读为我们提供了他者,同样的旅行洗劫了每一个注意到它的人:它变成了读者的公有财产。我们参与了作者的成长与迁移,这旅行像电脑病毒一样侵入到每一个阅读者的细胞之中。读者的主体性建构了另一个同样真实的身份。何况,他又那么充满深情地来到生命的延续之地。我们都相信父与子的关系的奇妙与复杂。弑父情结或许正是这种关系的复杂性的一个极端证明。父亲的影响勒石般深深地刻入了骨髓之中,给以丧失为其特点的成长带来了焦虑与不安。最恐怖的场景注定发生在某一时刻:你揽镜自照,看到的是那个逝去的或在头脑中被你杀了一百遍的那个人。
父子之书使童年的记忆变得疼痛。每一次回首都带着一颗泫然欲泣的心。现代生活的嬗变在加速,从而使父与子的分野变得更加渊深海阔。但理解与映照终究可以期待,也总会最终发生——体现了基因那神秘而强大的力量。父与子的纠缠最终达成和解,生命的延续得以正常进行。这一辑的文字与那些书写童年记忆的篇章,互相映照,互为一体两面:子与父。
现实图景大都笼罩在一片又一片弥漫的雾气之中,潮湿、迷朦、若隐若显。仿佛绘画中的印象派,将阳光分解,五彩斑斓。又像超写实画派,将每一个色块作最逼真细腻的描摹:湖水的律动,松鼠的倏然,公园的黑白四季,像月光在眼睛里凝固。他的逼视使真实超越了真实,从而变得魔幻,“看得越是仔细,就越是会觉得有些触目惊心。”当然不是现实物像的戮力临摹,他的印象派笔触所扫过的是万物那不可磨损的塑形——是记忆。“人们一旦接受了记忆,就能毫无困难地接受想象”(阿兰·罗伯-格里耶)。的确如此,记忆与想象在大多数时候彼此难辨。说不定,它们就是一回事。想想监狱中的莫尔索(《局外人》)吧。“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活一天,他就能在监狱中度过一百年。”记忆与想象的关系大抵如此。
但是,正如一个超现实主义者不会拒绝对彼世的探询,每个人的童年也正是他的下一代童年的彼世。甚至是现实世界的彼世。一个消逝了的童年最终带走另一个消逝了的时代。
文字中充盈着令人迷醉的诗意。赵松:一个破解了语言的内部秘密的人,一个从最素朴的字句中捕捉到日常生活的宁静、欣然与诗意的写作者。在模糊与清晰之间,他定义和制造了一道雨帘,把繁华的那一部分世界分隔开来。让水汽氤氲。的确,每一辑中那些精心安置的断章,都是湿漉漉的,弥漫在轻薄的雾中。但你不必睁大眼睛,朦胧的呈现正符合回忆的特征。或许它就是回忆本身。
你怎么形容一本这样的书:每一片叶片都是另一片叶片的阴影。淡灰色的记忆,平静而非疏离的现实,世俗人生变成一种平常心的修习。也许可以这样说,“话语的力量”(爱伦·坡)就是这本书的中心旋律(如果存在的话)。一切都是话语的伸展与收缩:记忆、幻象、现实、梦境,无一例外具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却往往以漫不精心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没有瞄准你,但你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捧过去接受锻打。关于人生的无限冥思,在对场景和器物的耐心凝眸中展露无遗。
你终于明白:最好的旅行,确乎不是山川奇景的揽胜,它只能发生在表面平静暗流涌动的心间,在时光之河与记忆深处,或在一本本凝结着思维露珠的书中。正如路易-费迪南·塞利纳所说,“我们的旅行完全是想象出来的。这就是它的力量所在。我们的旅行从生到死……这是在生活的另外一面。”无疑,赵松早已洞悉了其中的秘密。
2017.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