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风的第一声呼吸》经典观后感有感

  《风的第一声呼吸》是一部由弗兰科·皮亚维奥利执导,Primo Gaburri / Mariella Fabbris / Ida Carneval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的第一声呼吸》精选点评:

  ●风的第一声呼吸,屏幕前的诗意夏日神游。鳞次闪光的水面,男孩跳水,女孩追逐。石榴熟透裂开的季节,妈妈在房间写诗,工人在窗台下听钢琴曲。生物学家写完基因日记,开始冗长的午后瞌睡,关于溺水的梦。只那么一会儿,夏天便在呼噜声中溜走了。

  ●如果能老死在这样的夏天,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云淡风轻近午天!

  ●音乐诗电影

  ●绿是生命的颜色;美得令我屏住呼吸

  ●装逼神片

  ●聆听即是

  ●评论说像MV,那也得看个七八分钟后那部分才开始像MV,这七八分钟我已经不耐烦了,不看了。

  ●每一帧都美如画。迷人的意大利式的诗意田园牧歌。

  ●焦躁的下午看不了这样的诗电影,于是我毫无耐心的快进了,甚至没想去记住有些熟悉又大部分陌生的艾米利亚-罗马涅风景,那些波河流域的粮仓角色

  《风的第一声呼吸》观后感(一):风的第一声呼吸

  电影诗人Franco Piavoli的作品,生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每一帧镜头都好似一幅画,可以拿来做电脑桌面的感觉,超级美,一场视觉的盛宴,光线的运用和画面结构的布局柔和而不失鲜明,层次分明又流畅适当。 几乎贯穿整部影片的钢琴曲舒缓恬静,适合电影的基调。 不需要字幕,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需要打开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聆听这个世界,诗歌一样的电影,一定要打开全屏才过瘾

  《风的第一声呼吸》观后感(二):杂感

  当看到父亲在电脑上敲下“无尽的基因排列造就了我们的独特性,也是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的多样化,还有我们的孤独“时,我猛然发觉了这部电影的一个特点:除最开始一起坐在花园里享受阳光以外,这个家族里每个人几乎都未和其他成员同处于一个画面中过。

  特吕弗曾在《四百击》中特意将安托万和他的母亲分割到不同的画面中,以不同框表现母子间糟糕的关系,而在《安妮霍尔》中,伍迪艾伦使用了正反打来拍摄辛格与安妮的最后一场对话,仿佛在提示我们两人已经形同陌路。在这部散文诗一般的电影中,导演似乎运用了与上述两者同样的手法来暗示家庭成员间疏离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自己的世界:父亲在监督农场的工作,在读书,在思考;母亲在用枯叶作画;大女儿(就是弹钢琴的女人,我不太确定她在家族中的位置,但从开头红发的女儿高兴地拉她一起离开来看,两人似乎是同辈。)陶醉于琴声中;小女儿在大自然中嬉闹;爷爷似乎身患疾病,只能躺在床上消磨时光;奶奶(存疑)则离家远行,彷佛在寻找着什么。这个家族的成员们的行动轨迹被剪辑打散成了一条条近乎平行的线,比如说当母亲呼喊女儿的名字时,导演特意插入了一个父亲的沉思镜头。画外母亲的声音响起,表明两人处于同一时间,而父亲对母亲的呼喊置若罔闻,依旧沉浸于思考中,就像那是另外一个时空中的事情一样。就算这些轨迹们偶有交集,也不过只是凝视,或是一声问好而已。在旁人看来,一种”相顾无相‘识’“的孤独感弥漫在这个家族中。而剧中人对此可能也有所察觉。”现在我的咒语魔力不再,剩余的只有,我自己的力气。“母亲吟诵道。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导演似乎安排了一些有趣的对照以反映不同成员的心理。比如在下雨时,大女儿忧郁地凝望着倾泻而下地雨滴,父亲赶紧关上了窗户,在野外的小女儿则微笑着漫步于丛林中;再比如在河水面前,小女孩显得愉悦,奶奶则无奈而伤感地呼号。这些都很值得玩味。

  对于这部几乎放弃语音而依靠画面和声响来表情达意的电影来说,阐释的空间是巨大的。即使是一个细微的表情,每个人都可能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作出不同的解释。我所谈的只是我个人的想法,绝非这部电影的正确解读(也可能这种所谓的”正确“解读根本就不存在)。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出。

  《风的第一声呼吸》观后感(三):无声的告白

  一部风格比较另类的影片,几乎没有任何故事性,缘何还如此吸引人呢。

  感慨自己不懂外语,不晓乐理,本来就缺乏对白的85分钟似乎成了一部默片。但观影之后再细细体味,此片的特色也恰巧全集中于此了。

  导演像一位诗人,总是试图去捕捉淌过血液的任何一丝刺激,人有情绪是自然的,可偏偏云彩、花朵、树林,乃至虫、草还有流水,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变得多愁善感了。

  导演又像一位心理专家,在他的眼中,任何抽象得莫可名状的复杂感情都俨然变成细微如涓涓流水般的心灵体验,不需过多的言语,就像海伦在你手心划过的一个个字,清晰明了,难以忘怀。

  个人暗自揣摩着导演的一片良苦用心,姑且作两点小结:

  其一,人与物该如何共存、交流。从第一个画面开始,估计大多数朋友都舍不得错过接下来的每一分钟了吧。盛夏是最热情的,天上有万里的晴空,枝头有嗡嗡的蝉鸣,地上还有金黄的丛生野草。盛夏是动人的,一湾溪流,一缕阴凉,一簇鲜石榴,一片向日葵,哪里都让你全身上下松弛,毛孔自然开闭。可盛夏也是落寞的,屋外烈日当空、繁花盛开,屋内气氛凝重、阴暗冷清 ,一边风景煞好,一边人走茶凉。万物皆由自然而生,随自然而去。除了水、土、空气和阳光,花草还有别的过多要求么?可人呢,除了欲望,剩下的也只是欲望。但凡常人都有喜怒哀乐,若要过于纠结、固执甚至贪婪,恐怕内心永无宁静可言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强调的就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统一。唯有打开心灵的窗户,主动体察世界的关爱,心才得以纯净。

  其二,三代人的情怀。两个女孩属家中幼小青春一代,都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只是各自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一个好动,她热爱自然,喜欢体味清澈河流滑过肌肤的妩媚柔情,甚至与乌龟逗趣也会喜笑颜开。她崇尚自由,当看到男孩在水中惬意地游泳,在陆地冒险地骑行,都忍不住追随而去;当狂躁的风暴肆意袭来,她也不为之动容,只为等待亲切的雨水浸润娇嫩的心灵。她也多愁善感,是期盼与兴趣不期而遇,还是渴望和王子七夕相约。另一个则爱静,她独守空房,通过灵巧的指尖驾驭钢琴,展示着自己不拘一格的才华,也传递着内心的热情与孤独。琴声悠长,但是也很苍凉。仿佛置身空旷的草原,远离世间纷扰,独自追逐着梦想;又放佛时光溯流,回到17世纪的北欧,明明朝气蓬勃却深陷情感之渊。

  中年一代焦虑万丈,或许是等待着心肝宝贝健康成长,或许是无奈于父亲的卧病在床。女人无所事事,内心的烦躁令其坐卧难安,女儿离了一会儿,也会四处寻觅,亏了还有个制作树木标本的爱好,即便算不上艺术品,也能消磨了时光。可我还是难解与她在最后一幕滴落的眼泪,虽说白天里遭遇丈夫闭门独处的一瞬,可未免过于矫情了,或许是与丈夫的心灵有些隔阂吧。丈夫似乎是个画家,擅长刻画心灵之窗,那些画里透出的精神的确让人过目难忘,甚至有些胆战心惊。午休时的梦境似乎跟他的画作和生活经历都有关系,而落水呼救的场景想必是内心失意无助而渴望解脱的投射。夫妻俩看似物质生活自如,实则精神世界贫瘠空虚。黑人们在烈日下忙碌收割,他们却静享生活的安逸,此乃第一层反衬。而夫妻对于黑人们忙碌之后的歌舞聚会饶有兴趣,此乃第二层反衬。

  老年一代的情怀恐怕是最难理解的。在经历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洗涤与历练之后,多数细小的事情难以从他们的表情中展露出来。不过,多亏导演用心。对于老头,当聆听到舒缓悲伤的钢琴声时,他在落泪,说明其心怀悔恨,或子女,或情感,或故知,又有谁知道呢;当孙女雨后归来向其问好时,他开怀笑了,说明其充满爱心,对生活依旧保持着热情和信心;当一个黑影在天窗的光线映射下出现在他的面前时,极有可能那是他的幻觉,似乎在带出他和黑影(90%概率是离开家的老妇人)的不寻常关系。对于老妇,当即将离开院落(不知她是否属于这个家庭),她那深邃而坚毅,固执却悲伤的眼神是很令人印象深刻。从那一刻起,每个人都会被带动思考,她究竟缘何离开,又去向何处,真的不打算归来了么。在车站时的寂寞等待和高速路前的无助凝望,似乎在揭示这个年老女人正在寻找一件不同寻常的东西,但无奈的情境总让人觉察出她的可怜与世事的变迁。最终通过江边她未得到应答的呼喊和屋内凋零的花朵,印证了她的寻觅之旅以失败告终。

  一个夏日的下午,一个平凡的家庭,一些日常的琐事,要将这样一些零散的信息有效地加以组织,即使要有条有理地讲出来让观众产生兴趣,恐怕都会是一个莫大的挑战。然而导演却做到了,而且讲得如此凄美动人。音乐、美景、幻想,还有自然的声音,导演将每一项事物的可取之处发挥到了极致,当然除了语言。此时才真正明白,只要用心去想去听,无声的告白更能撼动人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第一声  第一声词条  观后感  观后感词条  有感  有感词条  呼吸  呼吸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美文

 思犯

 思犯    ——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    萧瑟的秋风轻轻地撩动着琴弦,耳旁传来阵阵的箫声,幽静的声音从指尖传入我的心中,不禁抬头仰望那一轮安静的月,听着大雁...(展开)

美文

 四分之一的旅程

  踏入社会有几个年头,自顾自的过活着,兜里没几个钱也不留心,有多少就怎么用罢了。朋友不是很多,交心的有那么几个。我之领先他们3年走入社会,原因是我没...(展开)

美文

 快乐都为孩子们

  快乐都为孩子们   驻足小学校栅栏围墙外,看那些又是蹦又是跳,欢欢乐乐,追逐嬉笑的孩子们,我不禁满怀的开心。如果我可以和他们一起玩耍该多好啊!   时光荏苒...(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