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水要烫,姑娘要壮》是一部由胡庶执导,朱小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水要烫,姑娘要壮》观后感(一):似曾相识的感动
真实。
80后,以及之前的从农村里读书考学的人,我想都会有一点似曾相识的感动。只是感动之余,我们能做点什么吗?我不知道,至少我还从未为他们做过什么。
城市的生活让我们迷醉,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即便累,也不舍离开城市的繁华和人际的勾连。
但至少,有这样的影片,能让我们不时清醒地意识到,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还生活着条件极差、经济极差、意识极差的占很大比例的公民。他们的未来如何,才是中国未来能否在地球上获得尊重和认可,能否让我们的国家真正富强、能够“和谐安定”的决定性因素。
祝福你们,无数被城市遗忘的孩子和老人。
《开水要烫,姑娘要壮》观后感(二):月亮山深处的苗寨
看了这部片的演员表,多是月亮山计划乡的村民,因为不是专业演员,片子在戏剧性等方面会少一些刻画,但反而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生产生活的朴素之美和相对保守的观念交织在一起,还有不显山露水的反讽,必定会引起观众对当前情况包括妇女安全的反思,然而全程都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关切。
《开水要烫,姑娘要壮》是一部有些慢的片子,台词相当生动,若是想要感受贵州当地人的表达方式和生产生活的细节,这可以是一部挺好的科普影片。取景地应该是在榕江往南一些的月亮山深处。影片中可以看到地道的集市,甚至还能在最后的舞蹈节上看到空申短裙苗,摆贝百鸟衣,甚至不那么出名的滚仲地区的精美服饰。
青春期想要变瘦变美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感同身受的心理体验,通过苗族姑娘小片想减肥被外界审美接纳这一个简单的剧情,引出很多妙趣横生的细节和讨论。譬如何谓“美”的标准,是能吃能干的胖姑娘可爱,还是饿得苗条的姑娘跳起舞来好看?减肥过程中她的反复失学引起老师和村民的讨论。而最打动我的是两位老师做广播体操的片段,还有杨老师揭了另一位老师的外套说你西装借我穿,我要去乡里办事。有多少人在尝试慢慢沟通和影响那些比较落后的观念呢。
看到最后应该很多人都想对小片说一句,你本来就很美。而看到开放式结尾和片尾完整的演员表,你会对这部片的所有参演人员抱以尊重。
《开水要烫,姑娘要壮》观后感(三):大山深处有人家
电影群里有个人总结了份片名奇怪的单子(真对脾气),一眼就看上这个了,讲啥的 ,有人猜测,是杀猪家的要娶儿媳妇吧。。。。
急火火找来看,片源也挺好找的,1905有在线的,可以缓存下来看,画质还不错,据说以前CCTV6也播过,2007年的片子,比较早了,都没听说过,但谢天谢地我还是看了。
片子很写实,也很简单,大山深处苗寨里一个小胖妞(叫小片)想减肥参加舞蹈比赛的故事,英文片名就是I Want to Dance,上级说要找苗条的姑娘参加,跳起来才好看,城里人都喜欢苗条的,但干农活的话还是壮实的顶用,这是力与美的矛盾。。。。小片死活想跳,村长说你细了再考虑,小片问怎么才知道细了,村长说,到时找人抱一下就知道了。。。。于是她想尽办法让自己细下去。。。。
导演是拍纪录片出身,这片开头就有点像纪录片,但有故事有情节,所用演员均来自当地村民和村办小学老师,毫无表演经验,也根本不知道啥叫表演(有的没看过电视大多不识字),女主角没上过一天学不认识字也不会汉语,现学的,所有这一切,让呈现的效果浑然天成,真实淳朴,还带着一股小清新,是大山里没被污染的真正绿色,不矫情不做作,导演说一切都按着他们的习惯走,包括剧情,也依着他们的感觉,剧组只是记录这一切的客人。
美丽的风景可爱的人,看完又有点矛盾,一方面觉得那里太穷了,孩子都没学上,有的上半截家里活太多退学了,退学还不忘让老师把考卷的钱退了,物质文明极度匮乏,不知道外面的信息,都两千零好几年了市场上还有卖93年的贴画的。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是个世外桃源,落后又怎样,不上学又怎样,住在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的地方,绿色健康还长寿呢,就这么一直纯纯的过完一生不也挺好。。。。传统的文化在慢慢消失,深山里也在飞速发生着变化,都不是人为能控制的,保护性的发展,也许只是美好的愿望吧。
苗歌真好听,可以慰藉焦虑的心灵。
《开水要烫,姑娘要壮》观后感(四):宛如天籁
早就听说过<<开水要烫,姑娘要胖>>这部电影,据说是我国第一部原生态数字电影,半年前得以观看,没想到回味至今.
故事发生在黔东南月亮山腹地计划乡计怀寨,主人公叫小片.小片很倒霉,家里穷,刚辍学;又因为胖,没能参加苗舞队.影片就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学校的老师为小片上学的事情奔走,因为她是班上的"大学生",具有号召力;另一条是小片千方百计减肥,目的是为了参加苗舞队去县里比赛.结局是皆大欢喜,小片参加了比赛,上学的问题也解决了.
故事很简单,拍摄的手法很朴实,对白是苗语和黔东南方言,还有贵普话,但这些并没有妨碍我看完影片并屡屡向别人推荐.我想我钟情的也许正是这种原生态的细节.
影片中有许多幽默的桥段,比如一开始,老师上课用贵普话领读:"蛐鳝,蛐鳝的蛐,蛐鳝的鳝".还有瘦不说瘦,说成细,而是胖是细,不用称,要抱一抱才知道.小片为了减肥,想了不少方法,先是不吃饭,结果饿得下一顿吃得更多.而后又是仰卧起坐,又是跳,最好玩的是用竹子编了个呼啦圈,在田埂上摇.而影片最后,为失学学生来回奔走的老师来到苗舞大赛现场,把申请递给了县长,县长交给教育局长,教育局长又交给财政局长,一张纸传来传去,最后到了县化肥厂厂长手中.于是小片的苗舞队在比赛中为化肥厂打了一次广告,获得了最佳创意奖,化肥厂解决了小片的学费问题.最后的颁奖也很有意思,一等奖,猪一头;二等奖,酒一坛;三等奖,化肥一袋.
但如果只是幽默,影片也不会这么让人回味.许多现实的沉重的东西也被不经意的表现出来.小片因家里交不起学费而退学,老师来家访,小片妈却问:不读书了,交的试卷费要退不退.小片最终得于参加比赛,不是减肥成功,而是队里的姐妹去城里打工了.而小片一开始不能参加的原因,也是因为乡里的干部说:城里人喜欢看苗条的......
很遗憾,这部片子,只在CCTV6深夜看过一次,后来去找影碟,也没有找到.而听了我推荐的朋友,竞无一人得以观赏.半年过去,影片中的一些情节我也开始遗忘,但片中和结尾处几段苗歌,用吉他伴奏,颇有"世界音乐"的特点,而演唱的童声,宛如天籁.
《开水要烫,姑娘要壮》观后感(五):“苗”与剧情化纪录
《开水要烫,姑娘要壮》是以剧情片的拍摄方式做成的,但是在整体风格和美学表现上都应将其归属为一部纪录片。在拍摄之前,基于对苗族人的欣赏和好奇,导演胡庶有一个强烈的意愿:要拍摄一部很“苗”的影片,在其老家贵州,如果某个人很固执,不听劝告,别人就会说他很“苗”。这部影片就是关于一个苗族女孩很“苗”的故事。同时,电影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文化保护的立场令人震撼,在影片中,苗族村落的生活方式,简单而自然,充满着细腻的情趣。
胡庶拍摄这部影片的执著也表现出他身上的“苗”,坚持求得投资的艰辛自不必说,光是找到适合拍摄和出演的主要演员就花费了半年时间,他需要的这样一群人,应该是以自己的文化方式生活着的,还没有被外来文化所侵蚀和改造。终于在深山老林的苗寨找到这样一些人之后,更大的难度来自引导这些不会说一句汉语、从来不了解电影为何物的苗人去演绎他所要表现的剧情。最后,为了维持演员本身的表现力,不惜修改剧情。“苗”在导演身上体现为反剧情的克制和坚持。
任何一个汉族观众,都会感觉到苗人的价值观和自身的很大不同,电影中的主角,十四岁的苗族少女小片,为了参加苗舞比赛,竭力减肥,所有行动的强烈动机只是为了展示她自己编织的花带。我们习惯从电影里得到的“大意义”落空,想尽办法让小片回到学堂的民办老师这一形象又使得这片子在意义上若有所指。但对于以纪录的方式去表现苗寨原生态的文化价值来说,这些所谓的意义又显得太不重要了。
在面临外来文化的改造时,像片中的苗人这些越来越少的拥有自身的价值和文化的族群,是需要被理解和接受的,土地、族群、文化的差异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滋润,如果所有的文化都一样,就相当于没文化。在这一片美丽的土地上,有着汉族人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价值观,《开水要烫,姑娘要壮》让人想得更多的不是电影,而是意识到:必须尊重这种文化,这种价值观的差异。
在物质生活现代化的同时,要保持族群的传统化是很难的。因此,这也是一种不久的将来就面临湮灭的文化,以电影纪录的方式去表现和保护,使得影片非常强烈的风格化立意显得非常突出。这里,对一种美好生命状态的赞叹和表达超越了任何解释出的意义或人为的艺术方式。
发在artworld上的评论,还做了一篇访谈,别人已经贴过
《开水要烫,姑娘要壮》观后感(六):开水要烫 姑娘要壮 教育要抓 落后要治
这部电影给我一种《一个都不能少》MIX《推拿》的既视感。
然而又不单单是。
片头打出来了。
所以我们知道是在讲苗族的故事,配上的歌声很美很清脆,虽然不知道在唱些啥。
接着出现了片名。
啊!多么得接地气!
乡里要举办一个苗舞大赛,选拔寨子里高挑苗条的姑娘去参加,少女小片因为比较壮实未能入围。在此之前她觉得上课没有编头带好玩,退学了(其实是单亲家庭太过贫穷),然而她的头带因为样式古怪受到小伙伴们的嘲笑。
明明就是很可爱的小鱼图案啊,小片乖,是她们不懂得欣赏。
新来的民办老师为了让她重新上学四处奔走,这姑娘却一心想着如何让自己“细”下来去跳舞。
为了减肥,她不吃饭,多干活。
为了减肥,她发明了农村版的“呼啦圈”和“束腹带”。
为了减肥,她甚至重新回到课堂,只因为有个旧报纸上说“高声朗读可以帮助减肥”。
我想起了我很小的时候,没有杂志没有电脑没有游戏机,孩子们的世界是那么单纯。
我也想到了爸爸的学校,教室是木板搭的,只有两个班,走上去吱呀吱呀地响。
想起了那座很窄的桥,不仅时刻要给对面的人让路,落起大雨来就不知道被冲到哪了。
又想起了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应该说“不幸的村庄都是相同的”吧。
“爸爸,你们班上有辍学的孩子吗?”
“当然有了。”
“那你们怎么办呢?”
“这个还是要靠家里和政府支持,我们能做的也很少。”
镜头里,杨老师终于得到了化肥厂的学业赞助,开心地寻找着小片。
小片也很开心,却是因为终于戴着自己精心编织的头带,在大家面前跳了舞。
电影中的人物全部为本色出演,影片是苗语对话。
【经典台词】
你小心吃多了雀,屁股会长毛。
你莫开玩笑,我屁股长毛早飞走了。
评委是从省城请来的,因为城里人都喜欢苗条的姑娘,就是高挑的姑娘。你千万不要找屁股大的姑娘,矮得像西瓜的更不行。你跳得再好别人也不会喜欢,那都没有用的。
姑娘家认得几个字,认得钱就够了。
姑娘是根菜,胖的嫁得快。
饿饭会不会飞起来?
我昨天还梦见我飞起来了呢,飞得好远啊,都快飞到县里去了。
那你叫上我了吗?
可惜什么?女人读了书要害男人。
鬼娃儿,不把村长当干部,答应得好好的。
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高声朗读可以帮助减肥。
李部长,你经常来,把我们寨子的路都踩宽了。
马克思说过,感情也是生产力。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局长”。)
辅导站能不能想想办法,不让小片辍学。
可以,但需乡财政上的支持。——辅导站
这事归扶贫办管。——财政局
今年经费已用完。——扶贫办
《开水要烫,姑娘要壮》观后感(七):境界高啊
能看到这片,绝对是我的荣幸。
那时打开CCTV6,还以为是纪录片,但看了一会,诶,有故事在讲。而且很有趣,片中的世界和人是那么的清新可爱。怎能拍出这么好的片?于是我网上查阅,得到这片采访录http://www.5945.net/newbbs/viewjhq.php?bbsid=10&id=7208
以下就是
————————————————————
Artworld:从酝酿到拍摄完成花了很长的时间吧?
胡:求人投资是非常艰难的过程。
Artworld:大概花了多少资金?
胡:预计做完大概150万,这个已经是电影成本中最低的,因为在很偏远的地方拍摄,吃喝拉撒都比较省,这笔钱是省下来了。
Artworld:一直拍纪录片的人,为什么这次采用剧情片的拍摄方式?
胡:起初我是想拍一个纪录片,但是影响力太圈内,也很难拿到大一点的投资去拍一个纪录片,想在小众里显得大众一些,但是如果要职业演员来演,我也不大愿意,当时想的是以后很可能不会再有这么好的设备来拍,要早一天拍完,好早一天保存下来,他们整个村寨现在变化得也特别快。
Artworld:从片子现在的风格来看,你有“中国的阿巴斯”的意味。尤其是全部采用非专业的,从未上过电视镜头,甚至从未看过电视的偏远山区的苗族寨民当演员,
胡:没有这么大牌,只是想尝试一下。找到这些非职业演员是非常难的,很多寨子的里人都去打工,只剩下老人的和小孩。光找这些演员就找了半年。后来选定在一个特别深山的地方,贵州榕江月亮山区莽莽原始森林里的计怀寨和计划寨拍摄,先看到演老师的那个人,他本身就是当地的一个民办教师,觉得感觉不错,就去找周围有没有合适的小女孩,影片的女主角15岁,不识字,她没上过一天学,也不会讲汉语,他们很多人从没进过县城,从没看过电影,所以他们才能以浑然无雕饰的神态去演绎出那份朴实的情感。教他们简单汉语就教了三个月,好让她们能和我们简单交流。
Artworld:你很强调他们没看过电影电视,是不是看过电视,就会不自然地模仿?
胡:担心他们会学一些故作姿态的东西,这个片子的外衣是个剧情片,其实骨子里头都是他们自己的东西。
Artworld:这相当于一个世外桃源,如果找不到这个地方,这些人是很难表现你想要的美学效果的。
胡:找到很不容易,现场找了三个翻译,台词根据他们习惯的说法来做,风俗有差异的地方都按照他们的来,不一样的都统一成他们的样子,我们剧组住进去后先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磨合,他们不是像《一个都不能少》里的小演员是识字的,几个主要演员从来没练过书,所以要她们表现剧情的戏剧化,哪怕是让她躺到地上这么一个简单动作,有时候也很难实现,让两个人抢一个花带,也表现不出来。所以演员能达到哪个高度,就往哪个高度使劲,你在现场的表演,反而觉得做作,内心没有这种情感,很难让她演绎。,这样调整后,本来戏剧性的故事,变成淡淡如水。但我觉得故事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淡淡的能引起人好奇心的细节倒更重要,很多戏剧化细节最后就改没了,全部是他们生活中的细节了。
Artworld:这些细节是你以前的积累还是到当地才发现的?
胡:有一些积累,比如他们教的是文革中的歌曲、上课出去喂牛等等是我以前看到的,写剧本的时候就放进去,在那又看见他们本身生活细节的地方,也揉到这个片子里,希望他们苗族的后代看到这个片子,会觉得他们的先人很有意思,很有智慧,和生活品质,让他们有一个留恋的东西。
Artworld:虽然是非职业演员,但是表演有很多即兴的成份?看上去特别自然真实。
胡:小片生气,是真的跟我们怄气,她不想拍了,我们也不让她做什么,就把她坐在那生闷气的样子拍下来,放到片子里去,这样很真实。我想做成一个很单纯很干净的影片。既不想让人哈哈大笑,也不要让人泪水哗哗流的故事。我想通过影片刻划出一种“羞涩的力量”。让大家看看一个很害羞的女孩能产生多大的力量去完成一件事。具体拍的时候强化了她们的生活细节,让观众看着觉得有这些苗家朋友有意思。
Artworld:你是贵州人,对苗族这个民族的了解是由来已久吗?
胡:不是,我是拍纪录片开始了解,慢慢往下走。很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我觉得苗族人才是我理想中的中国人。我所欣赏的中国人的品质,遗憾地说,我在我身边的人群里越来越找不到了,但很多住在深山里的苗族人身上还可以发现。所以我一直想用一部影片来表达我对苗族人的尊敬。满足我对他们的好奇心,这片子让我有了一次和苗族人触膝的感觉。苗人是没有功利心坚持去做一件事情的人,这种人比较赢得我的尊敬,有时候这种无功利性甚至显得非常无厘头,就像韩国民族,他们可以把手指砍了来抗议日本人,但这种人才是让人肃然起敬的, 几千年前,苗族人的祖先蚩尤被皇帝打败,在2000多年的历史里一直被汉族人驱赶,一路被赶进深山,在最艰难的山顶活得自在,坚持下来他们非常漂亮的刺绣的艺术,他们那些东西传承得非常久。
Artworld:听说那里是一个依然实行抢婚的村寨,这些你有没有想过放在电影里?
胡:想放进去,拍摄前三个月就开始找,有没有要结婚的,但是都太年青了,只有14、5岁,所以没有办法放进去。他们90%的婚姻都是抢婚抢来的,如果女孩子不愿意,三天不吃不喝,他就会把人放了,我们剧组里的一个群众女演员就被抢走了,过了四、五天,她自己回来了,大家都不知道她去干吗了,原来是被其它寨子抢走了,也有双方都同意,但是没什么钱,就用抢婚的形式,这样比明媒正娶要省钱。
Artworld:村长的状态很有意思,很随意的样子,对上面也是应付着。
胡:其实很多人很多人的生活状态和村长的状态是很像的,很多都是应付你的,真正追求的东西,就是他们苗寨里的那些,他们不会对上面的东西特别使劲的。
Artworld:为什么要设置一个维护传统的寨老形象?
胡:给这个老师制造一个阻力,有传统,也有现在的行政长官,都对我们觉得很正常的事情不可思议,他们不主张女孩子读书,一个姑娘读了书都没人娶,很多家庭不愿意送女生去读书。
Artworld:是不是出去读书就回不到他们原始的生活状态去了?但是也不可能永远封闭,出去打工,去集市也会接触外来的东西。
胡:他们原来的生活很快乐,现代文明强加给他们,他们会很困惑。但是看到赖以生存的东西在逐渐地贬值。他们的劳动付出没有任何价值的兑换,没有办法以传统的方式生存,只能向我们的文化靠拢,他们是粗放的耕作,以他们那种耕作方式是比较自然比较生态的,美国人对付国家森林的办法和苗族人是一样的,把整个森林烧一遍,这样生存下来的树木才不会在大火中毁灭。他们长期生活积累下来的,我们试图纠正,以为谬误,就像他们的壮,是很健康正常的,所以按照汉人社会的观点,让他们改变的话,就像小片减肥那样很滑稽。
Artworld:片中的老师形象,一开始不大被人注意,但是越来越明显,但他对学生的主动提问可以说是特别不屑,只知道抄书、背书,这是否也是你特别设置的一个地方。
胡:这个老师不想让他超脱这个群落,他是个普普通通的苗人,他的执着的精神不应该抹杀,但是他这个人可能很普通,突出他的性格就把他这个人物做成这个样子。他没有一个高尚、明确的动机,也不是为了功利。
Artworld:是否就是你强调的“含蓄的力量”?
胡:苗族人有几种素质,没有功利心的坚持,对外不张扬,享受自己的生活,死活不变,我把对他们的理解转化成一个姑娘的性格,对大多数观众,不需要这样去理解,只要觉得这些人很有意思,这样想就够了。
Artworld:从影片来看,剧情进行都是在动作中,有一种非常流畅的动感。
胡:我们有三个副导演,整个动作,我们现场要设计很多这样的动作给她。我设计情节能力不太强,但观察能力很强。想很多细节,这个放在身上不错,就用,如果不好,就换一个细节,或者不放。
Artworld:剧情上也很精心,三个人的愿望,小片想要参加跳舞展示自己编织的花带,杨老师想让小片重新上学,化肥厂厂长想要为自己厂作个广告,处理上把三个愿望放在一块解决了。
胡:开始没有这么多的纠结,老师这个人物是加出来的,他的状态好,表演很好,就把他的戏加重。从这方面来说,我这个导演是客人,他们苗人是这电影的主人,客随主便,我是配合他们,是根据他们的状态不断把东西加上去。剧情上不是太严谨,不是完全符合戏剧性的结构,我们没办法换演员,这个演员不行,就没得行的了,没有任何一个演员有候选备份的,挑出能在外人面前清楚说话的都很难很难,很多汉语是一个字一个字教给他们的。我一个人刚进去找演员的时候,整个寨子的女孩子见着我就都跑了,他们很少跟外界接触,他们很怕汉人,长期封闭的历程使他们很难开放自己。我们找的都是最胆大的,在寨子里绝大多数女生都是非常害羞的,演姐姐的小静刚跟我讲话的时候整个人全身是颤抖的,好像我是头老虎。小片属于胆子大的女孩子。敢跟我们说话,这一点特别不容易。
Artworld:伊朗电影对你影响很大?
胡:我比较喜欢伊朗和南美的片子,看了之后会喜欢这样的人,人不管在什么环境,都显得很快乐,人的状态给你一种很美的感觉,我去过南美,南美整个民族性格非常张扬,把人的所有本能的东西都写到自己的身上,我觉得他们活得像高等动物,扭屁股都能扭得那么精彩,肢体语言丰富极了,放在大草原就像公狮子和母狮子,那么美好那么灿烂,换放两个汉人,就像两块石头,经过文革后的汉人放在火星上更合适,反正都是石头。苗族人他们这样一种状态比较符合我们低成本的制作,我们想表达的可以在这里表达。
Artworld:你想表现的是人的一种很完美的生命状态,而不是表达思想,但是还是有意义流露,如老师本身的局限,各个部门的互相推诿等。
胡:这些是身外之物,想表现多少就是多少了,这些都不是我很在乎的东西。
Artworld:你们在那拍摄,对他们有什么影响?他们觉得有演戏的感觉吗?
胡:我们把寨子多多少少有些糟蹋了,走的时候,他们开始穿羽绒服了。对拍电影,他们就是干了一个活,挣了一点钱,女孩子的爸妈一开始不同意,以为几千块要把他姑娘买走,我们告诉他只是演戏,让她劳动两个月,付这个报酬。他们才答应。
Artworld:镜头没有一个特写,都是中景,这是和美学风格统一的安排是吗?
胡:主要为了让大家关注状态,如果有镜头使用很多特写,故事也要有很多戏剧化的细节支持,我不会努力刻画什么,或强调什么样的一个风格,只是想把表现形式与我想表达的东西取得统一,这样做我有自己的理由,具体效果怎么样,还得放出来之后,大家仁者见仁,当然可以用更戏剧化的特写镜头,那会让故事更耐看,但要故事有更大的戏剧性,这是再下一部的事情。
Artworld:节奏如何控制,小片练习呼啦圈,一路念课文,让人感觉张驰有度。
胡:控制成剧情片的节奏我也不是很擅长,内心还是纪录片的节奏感,也有人说我们坚持得不够彻底,有时也想让一般的观众更愉悦一些,不是走纯粹艺术片的路子,要在某种意义上,我做成我们想看的那种电影,我觉得苗族本质的东西还是表现出来了的。
Artworld:还会接着拍少数民族吗?你对他们的欣赏是否与你周游各国的经历有关?
胡:少数民族的一些东西消失得太快,所以很宝贵,越珍稀的东西越有价值,我纪录下来,好让后代的人看得见。
周游世界的时候,看到德国的小镇,被炸平,但是他们可以按原来的样子一块砖一块砖的重新建好,后代们凭祖先的遗下的东西把生活过得很好,中国的城市发展观我不赞成,没有真正意识到传统的价值,很多连恢复的可能性都没有了。如果北京的老城都还在的话,北京绝对是世界上最牛的城市。北京人大都可以靠祖宗这些遗物过得很潇洒,出去看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最有价值的。每个少数民族文化都有自己丰富的营养,大家都不来吸取,就慢慢蒸发掉了。我看过,也拍过不少少数民族的记录片,少数民族真正打动我的不是他们华丽的服饰,多彩的节日,而是他们纯真澄净的情感世界。他们的生活观简单朴素,没有任何花哨眩目的东西,但却总是让我感动不已。生命状态是一种美,这种美在原生态的环境里,就是一种无可估量的价值,它激励人们坚强地生活下去。但有时候它很脆弱,特别是当外来文化不断刺激、影响它的时候,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结果是快速的演变、崩溃。与20年前相比,现在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已变了味,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了。越是原生态的东西,就越脆弱。在面临将被外来文化改造的时刻,拍一部反映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的电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的力量有限,我只能做到这一点: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去纪录。